本帖最后由 枫叶の飘零 于 2014-1-14 21:42 编辑
周恩来《千古奇冤》诗曾提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指“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过程大概是1941年1月5日,根据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及第三支队共九千余人由安徽起程北移,行至茂林地区的时候,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多人的袭击。新四军被迫还击,激战至十三日。即将濒临全军覆没,叶挺决定,前往国民党顽军上官云相处交涉。上官云相将叶挺扣留,并加紧对新四军的攻击,至十四日夜新四军除一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1月17日国民党当局称新四军“叛变”,并宣布取消其番号。
先吐槽一下国军,9:1的比例都能放跑1000个敌人战力真是可见一斑……简单看看事件似乎的确是国军的无耻+阴险。难怪18集团军不听指挥呢。但是回过头看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韩德勒
韩德勒,国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对日作战表现积极,在苏北一带建设的抗日根据地也发展的很好进行的政治、经济、组织动员等工作,对稳固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农村问题上,江苏省政府主要以技术改良为主,没有触及地租、高利贷等问题。政府人员的腐败和军队的纪律废弛始终存在,也使其他各项工作大打折扣,甚至加剧官民、军民的对立。之所以提到韩德勒是因为他的军队与新四军的摩擦实际上是国军发动皖南事变的一个理由以及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新四军军部在1937年10月12日成立,随后确定新四军编制为4个支队(共10个团),1-3支队受第三战区指挥,第4支队受第五战区指挥。国府最初划定的游击区域为:第1、2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以北,丹金公路以西;第3支队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铜陵,南至青阳,北临长江;第4支队在皖中淮南铁路沿线一带。
但是共军可不是真正愿意听的,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发给项英一份有关新四军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该指示指出,新四军应该利用日军进攻正面、后方空虚的时机,首先遵从国民党的命令,开到他们指定的区域中去;然后,就要冲破国民党当局“画地为牢”的限定,进一步东进北上,向苏中苏北发展。1939年2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国民党方面在1939年1月的五中全会上也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一方要突破军委会和战区划定的防区努力发展,一方要限制中共的发展,双方的摩擦于是不可避免。
1940年2月10日,中共向前方将领发出《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一)陈毅猛烈发展苏北,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扩大军队二万至三万,建立巩固根据地。其在江南者一直发展至淞沪、沪杭、苏嘉三路全线,并超过沪杭路直达海边,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并扩大军队三万至五万。……(三)刘少奇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将皖东全部、江苏一部化为巩固根据地,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四、五两支队应由一万扩大到四万以上,决不让任何反动派隔断我徐州浦口区域。……(五)彭雪枫部确实掌握新黄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西起开封,东到海边,将此整块地区化为巩固根据地,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坚决不让任何反动派插入,扩大军队至四万。……”
1940年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八路军新四军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4日,毛泽东再次就新四军发展和敌后游击战争做出指示,史称第二个《五四指示》。指示内容有:“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同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刘少奇:望令叶飞部开返苏北,在苏北放手发展,今年内至少扩大至2万人枪;立即动手在高邮、泰县、泰兴等地建立民主政权,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
5月5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书记处名义给项英、陈毅发出指示:速令叶飞在北岸扩大部队,建立政权,不要顾虑顾祝同、韩德勤、李明扬反对。
5月8日,刘少奇致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各部队,提出江北反顽行动部署意见:继续打击李品仙,孤立桂系;叶飞部应在江苏高邮、兴化、泰县一带积极活动,打击敌人,发展群众,建立政权;如韩德勤来攻,坚决消灭之。
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看出了,这是共军想发展的更壮大,而且明显对国民党已经显示出了敌对的状态。双方的冲突最终在黄桥爆发了。陈毅领导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韩德勤部1.5万人,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具体过程不再说明)这期间国军也很上火,平白无故丢了1.1万人,肯定咽不下去这口气何应钦向蒋介石提出,应准备“立即将江南N4A予以解决”。1940年10月19日,参谋总民何应钦和副总民白崇禧又发出皓电,严令八路军、新四军按照7月16日“中央提示案”的规定,一个月内全部开赴旧黄河以北。针对国民党的强硬态度,中共中央一面声称一向遵守军令,一面却于11月9日由朱德等将领发出佳电,对何、白皓电作了公开答复,拒绝了其要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的命令;同时表示为了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1940年11月1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拟定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确定第一步以第三战区兵力于1941年1月底以前“肃清”江南新四军,然后转用兵力“肃清”苏北新四军。第一步以第五战区兵力于2月28日前“肃清”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这个计划上报给蒋介石,要求批准执行。蒋介石出于抗战全局考虑,认为这样的计划势必会导致国共全面内战,故而一直拖延未签署。但11月29日,新四军再次发动曹甸战役猛攻韩德勤。
这次战役可真把国民党惹急了,国军死伤8000左右,共军2000左右,这场战役才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新四军八路军扩大地方越来越严重,前后还歼灭了国军将近20000人(黄桥1.1万,曹甸8000)在回想一下皖南事变这个千古奇冤,似乎还比不上黄桥的损失(1000+冲了出去,真正死伤的不过8000上下)
有部分资料显示在黄桥战役之前,国军就开始布置皖南事变,这明显不怎么可能,皖南事变的相关军事会议是在1940年12月底,官云相根据顾祝同的旨意,在徽州主持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显然这次事变不是准备很久的,也就导致了在绝对优势下也会放跑敌人。纵观皖南事变前后,明显不仅仅是国军问题,新四军打国军在先,皖南事变看做一次国军的报复我觉得比较合适,这次事变基本歼灭了新四军的指挥系统,俘虏了叶挺以下4000多人,再看看百度上说的弹尽粮绝,损失殆尽真心觉得有些夸大。 话题换回来,千古奇冤,真的冤么?黄桥,曹甸2个战役很多资料都没有提及,维基百科提到了黄桥战役是导火索,而百度百科则表现得像国军无缘无故发动的剿共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