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5-7-20 08:50 编辑
13世纪蒙古征高丽、日本及其影响
本文系转帖,作者乌云高娃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其后,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进行了征西域、攻打金朝、讨伐南宋、东征高丽、日本等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 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南下征伐金朝。辽东地区属于金朝东部领域,是女真的发源地,也是金王朝与高丽王国通好的门户。大批契丹降民亦世居于此[1]。1212年金朝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率众降附成吉思汗。1214年金朝命辽东宣抚蒲鲜万奴领兵攻打耶律留哥。蒲鲜万奴的军队被耶律留哥所打败。蒲鲜万奴担心金朝政府怪罪他,亦率众反叛金朝,1215年10月“居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2]。蒲鲜万奴割据辽东、自立为王,建立了东夏国。同时,耶律留哥的部下也劝他自立为王,离开蒙古。耶律留哥没有答应。耶律留哥的部下趁他到蒙古之际,反叛了蒙古。这证明蒙古在辽东的统治并不稳定,这与蒙古在辽东地区并未采取积极的经营措施,只依赖归附的契丹人统治辽东有关[3]。 1216年蒙古派兵到辽东攻打契丹叛众,契丹叛众遭到蒙古兵的打击之后,率九万余众渡鸭绿江逃入高丽,在高丽进行大肆抄略。高丽将士在元帅赵冲、金就砺的率领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与契丹叛众争战,但始终未能消灭他们。 1218年成吉思汗以讨灭高丽境内的契丹叛部为理由派兵侵入高丽。1219年蒙古与高丽联军讨平了契丹叛众。蒙古与高丽达成“兄弟”之盟约,高丽答应每年向蒙古纳贡。同年因蒙古派往花剌子模的使臣及商队被讹答剌城长官亦难出所杀,成吉思汗开始西征。 1224年蒙古使者着古与从高丽回来的途中被杀,蒙古认为是高丽所为。1225年蒙古与高丽断交。蒙古使臣被杀事件,使高丽君臣非常担心蒙古出兵来征讨,但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之后,又征西夏,蒙古此时无暇顾及东方的高丽,而在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归途中去世。 自1231年至1259年间,蒙古与高丽主要以争战的关系为主。1260年忽必烈继位,他改变对高丽的态度,对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使蒙古与高丽从争战转为内附的关系。 高丽归附蒙古之后,高丽人建议通过海上可以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1266年至1273年间,忽必烈以高丽人为向导六次派使臣持诏书到日本,但蒙古和高丽的使臣始终未得到日本方面的回应。这使忽必烈决定以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兵出征日本。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蒙古与高丽的战争、忽必烈诏谕日本及其两次征日本的过程,蒙古东征对高丽、日本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考察13世纪蒙古在东亚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情况。 一、蒙古与高丽争战及高丽迁都 继成吉思汗之后,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合汗先后派兵侵入高丽,自1231年至1259年间,蒙古对高丽发动了多达七次的征服战争。蒙古的征服战争及高丽单方面向蒙古纳贡,给高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负担。 蒙古侵入高丽时,高丽是武人政权时代。1170年高丽国内引起武人之乱,1196年崔忠献掌权,开始了崔氏武人政权。其子崔瑀、孙崔沆、曾孙崔竩等几代权臣,一概主张对抗蒙古,高丽在崔氏武人政权的掌控之下经历了30多年的抵抗蒙古的战争。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大蒙古国汗位。1231年8月至1232年正月间,窝阔台合汗派撒礼塔第一次征高丽。蒙古此次出兵高丽,以先前使者着古与被杀事件为理由向高丽问罪。撒礼塔所率蒙古军攻下高丽咸新镇、铁州、朔州、宣德镇、龟州、静州、竹州等四十余城。 在撒礼塔所率蒙古军围攻高丽咸新镇时,镇守赵叔昌(赵冲之子)归降蒙古。守将赵叔昌与副将全僩担心蒙古军屠城,遂开城门迎降蒙古,使得咸新镇众百姓免遭蒙古军屠杀。而蒙古人围攻铁州时,由于判官李希绩的执意反抗,蒙古人攻下铁州之后,对铁州进行了屠城。 《止浦集》记载:“当年怒寇阑塞门,四十余城如燎原。依山孤堞当虏蹊,万军鼓吻期一呑。白面书生守此城,许国身比鸿毛轻。早推仁信结人心,壮士嚾呼天地倾。相持半月折骸炊,昼战夜守龙虎疲。势穷力屈犹示闲,楼上管弦声更悲。官仓一夕红焰发,甘与妻孥就火灭。忠魂壮魄向何之,千古州名空记铁。”[4]金邱写此诗歌颂的正是当年蒙古军围攻铁州时,判官李希绩英勇顽抗,直到铁州城中弹尽粮绝,守城即将沦陷之际,李希绩将妇女、儿童关到仓库烧死,自己率众自刎而死。牧使李元祯也携妻子投仓火而死的事迹。 8月撒礼塔所率领的蒙古军攻下高丽咸新镇、铁州之后,攻陷静州、朔州。静州守将金庆孙和朔州守将金仲温弃城投奔龟州。蒙古军到朔州、宣德镇后,在赵叔昌的协助下使其守将归降。蒙古军与高丽军在龟州之战非常激烈,高丽方面的资料详细记载了蒙古军在高丽攻城时的战略战术。在龟州之战中蒙古军在战略战术上占有优势,蒙古军以精锐的骑兵攻城外,他们攻城还用炮车飞石,取死人油焚火等战略战术,并从城底挖地道,采取通过地道入城等措施。 《高丽史》记载:“朴犀竹州人,高宗十八年为西北面兵马使,蒙古元帅撒礼塔屠铁州至龟州,犀与朔州分道将军金仲温,静州分道将军金庆孙,静、朔、渭、泰州守令等各率兵会龟州。犀以仲温军守城东西,庆孙军守城南,都护别抄及渭、泰州别抄二百五十余人分守三面。蒙古兵围城数重,日夜攻西南北门,城中军突出击走之。蒙古兵擒渭州副使朴文昌令入城谕降,犀斩之。蒙古选精骑三百攻北门,犀击却之。蒙古创楼车及大床,裹以牛革中藏兵,薄城底以穿地道。犀穴城注铁液以烧楼车,地且陷,蒙古兵压死者三十余人。又爇朽茨以焚木床,蒙古人错愕而散。蒙古又以大炮车十五攻城南,甚急。犀亦筑台城上发炮车飞石却之。蒙古以人膏渍薪厚积纵火攻城。犀灌以水,火愈炽,令取泥土和水投之乃灭。蒙古又车载草爇之攻谯楼。犀预贮水楼上灌之,火焰寻熄。蒙古围城三旬百计攻之,犀辄乘机应变以固守,蒙古不克而退。复驱北界诸城兵来攻,列置炮车三十,攻破城廊五十。闲犀随毁随葺,锁以铁絙,蒙古不敢复攻。犀出战大捷。”[5] 蒙古军围攻龟州城数日,未攻克而退。蒙古军再次围攻龟州城,百计攻城,在朴犀、金庆孙的反击下,蒙古军仍未攻克龟州城。在朴犀等高丽将领的顽强抵御下,蒙古军未攻克龟州而退。 12月蒙古军再次攻龟州城。此时高丽朝廷派闵曦与蒙古讲和,并派人告知龟州守将朴犀,朝廷已经派淮安公侹与蒙古军讲和,命朴犀等不要再抵抗蒙古军了。但是,朴犀不听,仍与蒙古军激战。 《高丽史节要》记载:“高宗十八年十二月,蒙兵复以大炮车攻龟州,朴犀亦发炮车飞石,击杀无算,蒙兵退屯树栅以守。撒礼塔遣我国通事池义深,学录姜遇昌,以淮安公侹牒谕降于龟州,朴犀不听。撒礼塔复遣人谕之,犀固守不降,蒙兵造云梯将攻城,犀以大于浦迎击之。无不破碎,梯不得近,大于浦者大刃大兵也。有一蒙将年几七十,至城下环视城垒、器械,叹曰:‘吾自结发从军,历视天下城池攻战,未尝见被攻如此而终不肯降者,城中诸将他日必皆为将相矣”[6]。 在高丽朝廷的再三劝说下,朴犀不敢违抗王命,无奈投降。蒙古使臣到龟州之后,认为朴犀“固守不降”想杀他。念在朴犀忠于自己的国家,免于一死。朴犀回故乡隐居[7]。撒礼塔在高丽京、府、州、县置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督高丽行政。高丽高宗再次向蒙古“投拜”,并派使臣向蒙古纳贡。1232年正月撒礼塔从高丽撤军,高丽遣淮安公侹与撒礼塔一同到蒙古。 从龟州一战来看,蒙古军常用的攻城器械及战略战术是值得关注的。蒙古军常用的攻城器械有炮车飞石、用牛皮裹的楼车及大床、云梯等。蒙古军攻城常用火攻的战术,并在城底挖通道,运用车床里藏人等进攻战术。攻龟州城时,炮车飞石的威力很大,使高丽将领也熟知蒙古军常用的这一攻城机械。蒙古军在其后攻克高丽竹州城时也用了炮车飞石。这里蒙古所用的炮车飞石不是指火炮,是指投掷石头的机械。蒙古军在龟州之战中所使用的炮车是否是回回炮,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尚不清楚。但是,这一问题应该值得关注。 蒙古军以回回炮攻破襄阳城而闻名,故回回炮又被称为襄阳炮[8]。1268年蒙古军开始围攻南宋樊城、襄阳二地,连续五年未拿下二城。1271年忽必烈遣使到伊朗向伊利汗国的阿不哥征炮匠。 《元史》记载:“至元八年,世祖遣使征炮匠于宗王阿不哥,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干五门前,帝命试之,各赐衣段”[9] 伊利汗国宗王阿不哥派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到蒙古。二人奉忽必烈之命造炮,用于攻襄阳城。1272年11月“亦思马因创作巨石炮来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命送襄阳军前用之”[10]。 亦思马因所造的回回炮威力巨大。《元史》记载:“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11]。 1273年正月蒙古军,使用回回炮攻下樊城。然后,将回回炮移到襄阳[12]。2月攻破襄阳[13]。此后蒙古军陆续使用回回炮攻破南宋诸城。 杨志玖先生根据《元史》中1214年薛塔剌海降服蒙古,太祖命佩金符,为炮手的记载[14],认为在蒙古军队全面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之前,已经有回回炮手进入中国[15]。笔者认为在1272年忽必烈命亦思马因等在元朝本土制造回回炮之前,蒙古的对外战争已经使用抛石机,即回回炮了。从上述史料中所记载的“亦思马因创巨石炮”,很难确定在此之前蒙古未使用过回回炮。笔者认为亦思马因所制造的巨石炮,很有可能是加大和改良了回回炮的威力。 忽必烈从伊利汗国征调回回炮手东来在大都制造巨大炮,用于襄阳之战,只凭这一点不能断定1272年即是回回炮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忽必烈从伊利汗国征调回回炮手,并造炮,也许可以说是在元朝本土制造回回炮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忽必烈对回回炮进行改良,增加其威力而已。在蒙古军攻破南宋襄樊二城之前,蒙古西征时期,回回炮手和回回炮很有可能传入蒙古,蒙古军在忽必烈统治之前,很有可能早在前四汗时期,蒙古军在对外战争中早已使用过回回炮。这一时期所用的回回炮,有可能比蒙古攻破襄阳时所使用的回回炮威力小而已。 《西厓集》记载:“我国龟州之战,元兵及城内皆用炮车飞石,亦恐与琼山所论襄阳砲相类”[16]。笔者认为蒙古在高丽攻破龟州、竹州所用的炮车飞石,很有可能就是回回炮。可以说回回炮和西域炮手在蒙古征高丽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32年6月高丽为了防御蒙古来犯,将王京及百官迁到攻时难、易于守,三面环海的江华岛。7月、8月高丽北界诸城官吏射杀达鲁花赤。 高丽迁都江华岛及高丽北界诸城官吏射杀达鲁花赤之事,使蒙古再次派兵出征高丽。1232年9月至12月窝阔台派撒礼塔第二次出征高丽,要求高宗出陆投降。蒙古此次出兵高丽的目,是想让高宗迁出江华岛回到旧都开城。但高宗和崔瑀始终未出海岛降附蒙古。撒礼塔此次出兵高丽未能完成使命,而在12月攻打高丽处仁城时,撒礼塔被高丽僧人金允候射死。副元帅帖哥领兵返回蒙古。 1233年春至1239年4月唐古第三次征高丽。高丽沿江设防,(以确保江华岛的安全。唐古所率的蒙古军经过五年时间,攻克了高丽龙岗县、凤州、海州、洞州等诸多城市。 1236年9月8日当蒙古兵临竹州城下谕降时,宋文胄为竹州防护别监。宋文胄率士卒奋力抵抗蒙古。早在1231年蒙古军攻打龟州时,宋文胄随朴犀军参战,熟知蒙古兵在龟州的攻城之术。他料到蒙古军除了以炮车飞石攻城外,必将用某种机械攻打竹州。所以,准备了对应之器。 《高丽史》记载:“宋文胄高宗二十三年为竹州防护别监。蒙古至城下谕降,城中士卒出击走之。蒙古复以炮攻城,四面城门辄摧落,城中亦以炮逆击之,蒙古不敢近。蒙古又备人油灌槁纵火攻之,城中士卒一时开门突击之,蒙古死者不可胜数。蒙古多方攻之,凡十五日,竟不能拔,乃烧攻具而去。文胄在龟州熟知蒙古攻城之术,其计画无不先料。辄告众曰:‘今日贼必设某机械,我当备某器应之。’贼至果如其言,城中皆谓之神明”[17]。 可见,在蒙古军攻打竹州城时,宋文胄凭着随朴犀参战过龟州一战,熟知蒙古军的战略战术的优势,在蒙古军采取“以炮车飞石,取人油焚火”等战略战术时,采取了以炮车还击、以土灭火等措施。蒙古军炮车飞石的威力很大,使竹州的四面城门皆被摧毁。 《与犹堂全书》记载:“一日,贼向城门焚之,火甚烈急。文胄从城上以水灌之,随灌炽莫可灭息。城中惶惧,莫之所为。有一老卒曰:‘吾闻蒙古取死人肉出其油以火之,则得水益炽。此必以人油洒城门也。’遂以器取土从上扑之,火遂息。”[18] 1238年12月高丽派将军金宝鼎、御史宋彦琦持文书到蒙古请和,请蒙古从高丽撤军。1239年4月唐古从高丽撤兵。 可见,蒙古以火攻城门,尤其,取死人肉取其油焚火,其火遇水然绕更猛烈,只能以泥土灭火才行。 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由于蒙古朝廷内部的汗位争夺,自1241年到1246年间,蒙古的朝政由窝阔台的皇后脱列哥那掌握。1246年蒙古汗位由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承。1246年冬蒙古派阿母侃第四次出征高丽。1248年贵由汗去世,春天蒙古从高丽撤军。贵由汗的短暂统治,使阿母侃此次出征高丽,仅是骚扰了高丽北界和西海地方,对高丽迁都江华岛、使高丽君臣转变对蒙古的态度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贵由病死之后,蒙古汗位空缺,蒙古朝廷再次引起汗位之争。1249年至1251年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摄政。1251年6月东西道诸王召开大忽里勒台,推举拖雷之子蒙哥为合汗。由此,蒙古汗位由窝阔台系转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系后裔继承。 1252年10月至1254年春正月,蒙古派也古第五次征高丽。蒙哥表示对高丽的态度是:只有在高丽归附蒙古的情况下,蒙古才会从高丽撤军,否则是不会罢兵的。蒙古要求高丽国王出迎、太子入朝。高丽大臣建议国王应派太子到蒙古讲和。1253年12月高丽国王派其次子安庆公淐到蒙古,表示降服之意。1254年正月蒙古从高丽撤军。 1254年7月到1255年春,蒙哥合汗以札剌儿带为征东元帅,第六次派兵征高丽。1255年秋到1259年春,札剌儿带再次出征高丽,这是蒙古第七次征伐高丽。蒙古这两次出兵高丽,主要是催促高丽君臣迁出江华岛,到旧都开城,并要求高丽国王亲朝到蒙古。1259年4月高丽高宗长子倎替其父亲入朝蒙古,6月30日高宗去世,忽必烈让世子倎回高丽继位,1260年4月元宗在江华岛继位。 自窝阔台、贵由到蒙哥合汗时期,蒙古一直围绕两个问题与高丽征战,一是,要求高丽迁出江华岛,回到旧都开城。二是,让高丽国王亲朝到蒙古。忽必烈继位之后,采纳了廉希宪等人的建议对高丽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结束了蒙古与高丽多年以来的战争局势,使蒙古与高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忽必烈的高丽政策中也掺杂着日本远征和伐宋问题[19]。1270年5月元宗迁出江华岛,回到旧都开城。高丽迁出江华岛意味着将完全臣服于蒙古。1274年开始元朝公主下嫁给高丽国王,忽必烈以通婚的方式与高丽建立政治、军事上的联盟,希望借助高丽的助兵、战舰等攻打南宋或日本[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