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查看: 1812|回复: 16

[转帖]十八般兵器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06-6-3 18: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STRONG>
<P align=left>-----刀: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后代,战争变法,易车而马而步,用大刀之将士,知成法之不足制胜,乃各本其战之经验,而想出种种利用大刀之法,俾为杀敌制果之助,于是乎有种种变化矣。大刀之最着者,为关王刀,盖即关羽之刀法也;三国志载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较今为短,合之今度制,长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盖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变化之也。考大刀之种类,亦正不止关王刀一种,如拨风刀、大斫刀、九环刀、两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样不同,而名亦因之而异。至其用法,则殊途同归,初无若何之大区别也;故关王刀。可谓之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脱胎而出者,虽各有变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编为讲义,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汉刘熙《释名·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埤 玉+卑</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郭子横《洞冥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初学记·武部·刀》) 《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曹丕《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收入《汉魏丛书》中)p747。</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初学记·武部·剑》:《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汉刘熙《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唐代渐改为无环的装柄刀,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唐书·杜伏威传》:「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 宋代,承袭三国、两晋、隋、唐之制,传统单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FONT>  </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FONT>  </FONT>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於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FONT> </FONT>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00>——弩:</FONT>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弩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弩杀兽者。故弩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虽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则无复能之者矣。</FONT> </FONT> <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弩的射程比弓远。</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 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武术论集P164)</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FONT> </FONT><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宋神宗熙宁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FONT> </FONT><P align=left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FONT> </FONT>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戟:</STRONG>  <FONT size=2>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注:「棘,戟也。」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刘熙《释名·释兵》:「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称常也。手戟,手所持 之戟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 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   汉刘熙《释名·释兵》:「戈,句孑戟也。戈,过也,所刺捣则决过,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   汉代长兵重戟,长度在长兵与短兵之间。《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执戟立。」说明汉代文臣亦执戟。(?)又有双戟,《三国志·吴志》:「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魏志》「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广用,而且较重。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後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狭路,直决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帜旗。」可知戟已不在战场上应用了。   唐代戟已广用於舞具。《唐书·礼乐志》:「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阵乐』。」此虽是银甲执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质,沦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战场。《武经总要》在长柄铁刀类中,绘有一种「戟刀」,可知其形制为适应战场而变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杂兵中有一种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锋、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练戟者,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样形制的戟,各种武术流派,亦有各种不同</FONT>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斧: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中国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语。在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性情暴躁。他手使一柄宣花大斧,劫皇纲、三斧定瓦岗,当了混世魔王。但这只是小说家言,其实,历史上的程咬金既不鲁莽,也不用斧。史书记载,程咬金又名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梢(一种长柄矛)。”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骁将之一。尽管文学著作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但斧钺的确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兵器之一,其名又叫扬、刘、鈇、戚。斧,最早是作生产工具和狞猎工具使用的。人们先将石块打击碰砧,制成石斧,后来和弓箭一样成为战争的武器。到了汉代,斧钺多用钢铁锻造,在军队中使用。《武经总要》一书中收录了数种斧的形制,并绘有图画。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豪壮的《保卫黄河》的歌声,将我们引回到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艰苦岁月里,长矛——习称“红缨枪”、“梭镖”确是一件有效武器。矛(枪)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长久的品种之一。据《武经总要》所载,枪有九种名目,分别为双勾枪、单勾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共同的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端安刃,下端装鐏,直到明清时期火器较普遍装备军队发后,枪仍然是军中常备的格斗兵器之一。在《清会典图、武备》中所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定的枪式就达成16种,如雁翎枪、虎牙枪等。雁翎枪刃长约定俗成6厘米,全长约2.3米;虎牙枪刃长约定俗成2厘米,全长约2.91米。这两种枪直到19世纪中叶才从正规军队中淘汰。        直到本世纪30——40年代仍是广大群民众用以抗击中外敌人的兵器。也正是从那时以后,矛枪就主要作为武术演练的主要器械了。武术器械用枪,多用韧性较强的白蜡杆制作枪柄,演练时既柔且刚,表现出步稳枪颤的特点。据目前有关武术器械的规范,枪的尺度至少要与表演者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相同,枪的击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求扎出平直。此外,枪法还有圈枪、穿梭枪、劈枪、崩枪、挑枪、拨枪、带枪、拉枪、架枪、扑枪、点枪等。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炮:  中国象棋中,红黑双方均有两个“炮”。对弈时,此二子颇具威力,当头炮、卧底炮,每每出奇制胜。但值得注意的是“炮”的走法很特别,它可以在棋盘上前后左右,通行无阻,但吃子时,必须中间隔着一个棋子,令人费解。据说,现在通行的中国象棋定形于宋代,“砲”子,就是当时的抛石器械的象征。“砲”有一个用粗大的坚木做成的砲架,砲架上安上一个可以转动的横轴,再在横轴上因定一根或几根长长的绑缚在一起的木杆,这是砲的主要部份,称砲梢。砲梢一端连一个皮窝,另一端拴系数条砲索。施放时,先定好砲的方向,把石弹放置在皮窝内。然后每一二人持握一条砲索,一声令下,众人猛拽砲索,带动砲梢运动,把砲梢另一端的皮窝中的石弹,利用杠杆原理抛出,沿抛物线形式飞向目标,后来人们又用砲抛掷火药制成的火球和炸药,其威力就更大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现代攻击型重武器早已使用火箭炮、穿甲弹,乃至核武器、导弹,很难想象历史上曾有过用机械力、杠杆的原理抛掷石弹杀伤敌人时代,但它确实存在过,像划破黑夜晴空的流星,虽然最终悄然而逝,但也曾放过璀灿的光芒。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00>——剑:</FONT>
<FONT color=#000000>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袓」,确可当之无愧。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由上文可知,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己。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既亦为仕宦书生所同好,于是流为艺品,始则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继则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其匠心,历代相傅,靡有不然。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於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初学记.武部.剑》:「其後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 ,吴有干将、镆耶、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    《管子》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袁公,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袁公即执林于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於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其言妙契精微,深得剑术之要。所谓「门户阴阳」,即斗剑时进退纵横之法。而「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则是描述斗剑时精神贯注,从容不迫,观变进招的形态。)    金庸更将此段传奇,写进了他的武侠小说《越女剑》中,将剑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划与探讨。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汉刘熙《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其旁鼻曰镡,镡,寻也,带所贯寻也。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    《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邓师,邓国有工铸剑,因名邓师。宛冯,宛人於冯池(荥阳)铸剑,故号。龙渊,河南西平有龙泉水,亦名龙渊,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故名。太阿,《吴越春秋》:吴有干将,越有欧冶,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於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於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耶。阳怍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甚重。」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而寤,得王湛卢之剑於床,昭王不知其故,乃召风胡子而问,……风胡子曰:『臣闻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卢。鱼肠之剑已用杀吴王僚也,磐郢以送其死女,今湛卢入楚也。……臣闻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以示薛烛,烛对曰:「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故阖闾以杀王僚。一名磐郢,亦曰豪曹,不法之物,无益於人,故以送死。一名湛卢,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然人君有逆理之谋,其剑即出,故去无道以就有道。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入楚。』」    《初学记.武部.剑》:赵晔《吴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剑五枚,三大二小,三曰豪曹。秦客薛烛善相剑,王取豪曹示之,薛烛曰:『实非宝剑也。今豪曹五色,黯然无华,已殒其光,亡其神,此剑不登斩而辱,则堕於饮中矣。』王曰:『寡人置剑卢竹上,过而坠之,断金兽之颈,饮濡其刃,以为利也。』」    《初学记.武部.剑》:《吴越春秋》又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一曰纯钩,二曰湛卢,三曰豪曹,四曰鱼肠,五曰巨阙。秦客薛烛善相剑,越王取豪曹、巨阙、鱼肠等示之,薛烛皆曰:『非宝剑也。』取纯钩示,薛烛曰:『光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於塘,此纯钩也。』取湛卢示之,薛烛曰:『善哉!衔金铁之英,吐银锡之精,寄气托灵,有游出之神,服此剑,可以折冲伐敌,人君有逆谋则去之他国。』允常乃以湛卢献吴,吴公子光弑吴王僚,湛卢去如楚。」    《史记.苏秦列传》裴 《集解》引《吴越春秋:「楚王召风胡子而告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寡人欲因此请二人作剑,可乎?』风胡子曰:『可。』乃往见二人作剑,一曰龙渊,二曰太阿。」    《初学记.武部.剑》:《贾子》: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初学记.武部.剑》:《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周官》:「桃氏为剑,腊(两刃)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剑脊两面杀趋锷者),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孔子家语.好生》:「子路戎服见於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    《庄子.说剑》:「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於前,死伤者,岁百余人。」由此可见,当时剑术是作为主要武艺存在的。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剑道》三十八篇。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於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 ,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6-03 18:28:54编辑过]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鞭和锏:  鞭和锏,都是中国古代以钢铁制作的手握短柄兵器,与刀剑不同,它们不是用锋刃去刺斩敌人,而是以砸击伤敌,因此它本身质坚体重。同时这两种兵器也与刀矛不同,并不是大量装备军队的常用兵器,常常是一些勇将喜用之物。《武经总要》中的铁鞭较粗,越向前越细,鞭端近尖锥状。鞭体与握手的短柄之间,有类似刀剑的卫手,但较小,仅比鞭体的直径略粗。这种鞭的尺寸、大小长短和重量随使鞭人的力量强弱选择,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是少数人使用的特殊兵器。在《武艺经总要》中还有一种形状更特殊的鞭类兵器,称为“连珠双铁鞭”,在一个不长的铁棒顶端,装有套环,套环上装有一节铁链,链端又联装一节短棒,短棒再装套环,又联装第二节短棒,使用时可挥舞链装的两节铁棒砸击敌人,也是颇为厉害的兵器。在今天的武术器械中,鞭和锏都各占有一席之地。鞭仍多为竹节形状,击法有捋、崩、砸、挂、挑、截、封、闭、架、挡、摔、掉、点、扫等。锏有双、单之分,一般以演练双锏的为多。练时要求猛、快。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等24法。此外器械中还有一种多节的软鞭,常是九节鞭,不用时可以围于腰际,有人把它们与兵器中的鞭混为一类,其实它是与古代铁鞭根本无关的另一种杂兵器。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棒:   说起棍棒,自然会想到《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凭一条金箍铁棒,七十二变化,入地狱,上九天,十万天兵肝胆惊。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捉怪降妖,终成正果。我国古代,棍棒的名称很多,叫作杖、杵、梃、棒、棍、等。《武经总要》记载,棍棒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杆棒,(图)。为了加强杀伤力,在棍棒的端头加附各种坚利之物,就形成不同形制的棒。狼牙棒是宋代军队中常用的兵器。棍棒传至今天,仍是我们民族体育的瑰宝。在器械的技击比赛中,棍术讲求劈、崩、抡、扫、缠、点、拨、拦、挑、撩、挂。以凌厉的杀法招式,逐渐演化成了一套套强身健体的棍术套路。少林棍术——一套38式,主要招式有前后压棍、前后风扫荷叶、舞花棍、扫棍等。同属深沉刚猛棍路的“武松打虎棍”如苍龙击水,“大鹏展翅”、“铁牛犁地”、“乌龙翻江”、“旋风扫叶”等32式,大开大合,步法迅速。猴棍——“行者棍”则灵巧精绝模仿猿猴的动作惟妙惟肖。醉棍——又是另一种神韵,憨姿醉态,拙中藏巧。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铠甲:  在种类繁多的兵器中,有一类兵器的用途恰好与其它兵器相反,它不能刺击劈射,杀伤敌人,却可以防止敌人对自己的杀伤,这就是防护装具——甲胄。它虽不能消灭敌人,但战争中却必不可少,因为它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如果战士在战斗中很快就被敌人消灭,那么杀伤敌人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甲胄在原始社会到现今演化成避弹衣一类,在军警防护方面始终有着极重要的地位。《金汤十二筹》一书中详细叙述了它的制法:用七斤棉花,缝制为夹袄并横直遂行缝紧,之后经水浸、踹实、晒干即可。它能有效抵御早期火枪弹丸的伤害。明清军队中装备的铁甲中比较流行的是一种锁子甲,是由金属环相互套扣,形如连锁,整体又相当轻软紧密,有较强的防护能力。由于新枪炮的普及,旧式铁甲已无法防御枪弹和炮弹的袭击。甲胄终于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成为博物馆收藏的对象。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现代战争的发展,新的“甲胄”又出现了,这就是钢盔和尼龙避弹衣。同时在武术比赛中,散打选手要穿戴护具,头戴护面具,胸、裆、腿等部位都有护具,也可算是“甲胄”的孑遣吧。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锤:  现代的人们,对于“骨朵”这一名词,大家都会感到生疏,难解其意,但说起锤来,大家就知道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锤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应该起源于原始人追赶野兽,敲砸果核的短木棒,而当这种木棒作为武器使用时,前端粗壮呈棒槌形的比起普通的木棒来肯定更为顺手。正因为如此,以后又出现了在木棒前端装上石质或铜质棍棒头的作法。自从《武经总要》记述了骨朵这一武器,这一名称就从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锤,作为一种武术器械套路演练一直在民间流传。京剧《八大锤》所表现的岳云等四小将挥舞双锤击金兵的故事大家更是深入人心,津津乐道。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戈:  戈——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在先秦时代也是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它就已经问世了。尽管它在汉代被其它兵器取代,但是它作为中国古代早期重要的兵器,其名称和形象在处于初创时期的汉字中却大量地保存下来,许多与军事、战争、杀伐、兵器相关的汉字,都少不不了有戈字做组成部份。于是在古书中,进攻性武器“戈”和防御性武器“干”(盾牌)的合称——干戈,成为武器的泛称,而“大动干戈”一词就是战争的同意词了。戈的出现可以说比汉字的发明还要早。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青铜戈,是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出土的两件铜戈,已经具备了这种我国所独有的古代兵器的基本特点,前有“援”,后有“内”,可以横安于长杆之上,援前有尖锋,上下有刃。使用起来可以用尖锋来啄击,也可以用两刃来推、拉(钩)。其中一件的形态还比较原始,外形粗略看去似乎像一把镰刀,但这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铜戈了。据考古学家测定,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真是一个“兵戈乱浮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戈作为主要武器已发展到它的极盛时期。不但铸造精美、纹饰华丽,而且还有用黄金来错嵌纹饰的。戈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但这也意味着它开始衰落,以至逐步被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古老的武器,被逐渐淡忘,唯有由戈字构成的有关战争的文字、言词还在千古流传。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火铳:  从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近四百年间,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北部大地上,到处刀光剑影,响彻战鼓号角。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人们争相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消灭对手的武器上,中国的兵器便实现了革新和发展,出现了具有现代枪械意义雏形的新兵器——火铳。火铳的出现,主要是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被认为是人类历史所起最大的发明。将火药用于兵器具的制造并投入实际战争,在我国也约开始于唐代。与火炮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原始的管形火药火器——火枪。这些火枪都是以竹管或纸管做检筒,里面充填火药,作战时点燃筒内火药,喷出火烧伤迎来格斗的敌军。其中威力最大的突火枪,以大竹筒制作,里面装满火药,并安有“子窠”(最早的子弹)。战斗中点燃火药,先喷射火焰,在火焰喷尽之后,“子窠”随即发射出来,并发出像炮一样的隆隆声响。从突火枪的发射过程可知,它已具备了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要素:一是枪筒,二是火药,三是子窠。突火枪的创制,历来受到各国火器史研究者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射击原理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火器。当这种用竹筒制造的管形火器改用金属制造以后,就出现了一个从“金”字旁的新字来称呼它,但发音还近似“筒”的音,这就是“铳”字。火铳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器的一次突飞猛进的革命。实际上正是后代枪械的最初形态。总之,火铳是我国在元代延生的一种新式武器,是现代枪械的原始形态和前身,在当时世界兵器领域内和于绝对的领先地位。15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火枪、火炮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中国的火药兵器却因长期陷于发展迟缓状态的中国封建经济,以及统治阶级的禁海锁国政策,没有在自己的故乡引起革命的变革。而当它传到欧洲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兴起,却使它发挥了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胜利,更促进了枪炮的改进和发展。到了明代中期,发明了火铳的中国不得不从外国舶来品中汲取养分,仿制了比火铳先进的“佛狼机”和“红夷炮”,以及单兵使用的鸟铳等,并制造了威力较大口径的火炮。使中国火器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em05][em05][em05][em05][em05][em06][em07]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盾:  盾,也叫干。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防身卫体的兵器,可以用来遮蔽飞蝗箭雨,近战肉搏时,士兵一手挥舞刀剑砍杀敌人,一手持盾护卫自身。我国最早用盾的历史,或可上溯到五帝治世的时代。战争把各种武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盾也和其它兵器一样,经历了战火的锤炼,虽然仍用木板、生漆、皮革做原料,但形制变化较大。汉代武士还有使用过一种铁盾。清代的盾没有特殊品类,士兵常用虎头盾牌,长方形,木质髹漆,绘虎头纹,盾上部形如燕尾,这种藤牌用多年生长的藤条纺织而成,外髹油漆,圆圈的,中央突鼓,像一顶斗笠,又像一枚荷叶。盾背面有套索,或套于手臂,或用手持握,都很便利。藤牌轻便坚韧,又极富有弹性,刀砍不入,枪扎不透,还能抵御枪铳发射出的弹丸,非常实用。致命的弱点是最怕火攻。因无法抵御近现代火器的进攻,从战斗部队中退役了,但至今仍在国家安全部门的防暴部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武的武警战士手中,玻璃钢盾牌,熠熠生辉。在传统武术比赛中,“枪盾对练”,“单刀、盾进枪”等是技术比赛项目之一。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殳:  “殳”这个字,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不被使用,可能不少人已经不认识它了。如果查一下字典,部可以知道,原来它还是一种古代兵器的名称。殳是一种长柄的用于击打的武器,它的前身就是棍棒。但区别在于殳在长柄的前端有金属制的“殳首”,有的下端还有金属的“鐏”。殳作为一种击打武器,比起戈、予、戟来杀伤力要略差一些,在战争中的使用也要略少一些。从古代文献和殳的实物发现,殳的仪卫作用甚至比其实战的用途更大一些。唐代以后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进。武术器械棍也同殳有着渊源关系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弓: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战斗中,弓箭它一出现,就显视出了石斧、木棒无法比似的优越性,可以击中远处目标。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极为称赞,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箭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我国的古书记载,弓箭是羿发明的,也有说发明者是挥、倕或逢蒙,但都与史实不符。弓箭的历史远比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要早。古人“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做成简单的弓箭。以后又在木箭头上嵌入锋利的石镞、骨镞(箭头),在箭杆的尾端装上鸟羽。这样,稳定性更强了,杀伤力更大了。我们的祖先凭借观察箭等简陋而原始的工具,攫取食物,抵御猛兽的侵害,与大自然扩争,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唐尧时代的英雄羿就曾彤弓、素矢射落了九个太阳,得到了万民的称颂,被称为英雄汉代的弓是用斤来计算的,一张硬弓张力往往达斤,只有力大身强的人才能开得。唐氏逐渐制造出适应不同兵种需要,性能不同的弓箭。长弓用桑柘木制成,比较大,适合步兵使用;角弓用筋角制成,尺寸较小,便于骑兵在于马上使用。    箭也有四种:称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在我国的历史上,出过许多出神入化的神箭手。春秋战国五霸争雄时,楚国出过一个叫养田基的神箭手,箭法精绝,站在一百步外,可以射落柳叶,箭不虚发。“百步穿杨”的典故即出于此。自火器特别是枪炮问世以后,弓箭作为实战武器逐渐退伍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而把射箭作为习武健身和竞技体育项目保存下来。体育健儿们精湛射技淀积着我们祖先的勇武与智慧,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历代神箭手的勃勃英姿。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扈从

耕战
-2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40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矛: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一,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矛属於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後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後,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矛,长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 於车上,使殊离也。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雠也,所伐则平,如讨仇雠也。(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12-25 16:03 , Processed in 0.202797 second(s), 18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