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6-1-4 19:29 编辑
导语 12月31日,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这是军改启动后首个向外公布的具体动作。三个新军种领导机构成立,结合早前公布的军改指导原则,已经可以管窥本轮军改的大体轮廓。
本文转自腾讯讲武堂
为何本轮军改被称为史上最牛?
作为“中国60多年来最大一次军改”,本轮国防和军队改革重点在于高层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包括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显而易见,本轮改革完成后,解放军高层领导指挥体制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称之为重构解放军2.0并不为过。
实行军委多部门制加强军委统一领导
原来我军实行的是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体制。四总部既是中央军委的工作机关,又是全军军事、政治、后勤、技术装备工作的领导机关。这套体制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建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套体制的局限性、弊端日益突出。《解放军报》在题为《重塑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是强军兴军的必然选择》一文中如是说,“特别是四总部权力过于集中,事实上成了一个独立领导层级,代行了军委许多职能,客观上影响了军委集中统一领导。” 改革后,军委机关由“总部制”调整为“多部制”,可以使这些部门成为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参谋机构、执行机构、服务机构,确保部队在执行命令时步调一致、政令畅通。
设立陆军总部与大陆军主义的摒弃
本轮军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设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过去,中国军事制度的一个常识是,解放军有空军、海军和第二炮兵司令部,却从来没有过陆军司令部。不设陆军司令部,正是“大陆军主义”的最大体现,陆军在诸军兵种中地位显赫,以至于其领导职能主要由四总部代行,四总部首长、七大军区司令均由陆军将领出任,这种安排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应该说,突出陆军地位在建国之初有其实际需要,当时我国国防形势恶劣,执行绝对的本土防御战略。但数十年过去了,我国国防战略已转变为近海积极防御,海、空军和第二炮兵作用显著提升,“大陆军主义”失去了存在基础。伴随着联合作战越来越复杂,军队建设越来越专业,设立陆军领导机构,提升海空军和第二炮兵地位已是众望所归。 可以说,摒弃“大陆军主义”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设立陆军领导机构,才能真正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指挥。一句话,本轮改革能设立陆军领导机构,可谓“功德无量”。
火箭军!二炮部队终于正名
与陆军领导机构一起成立的还有火箭军,即以前的第二炮兵部队。当年我国建立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时,国防实力还非常弱小,出于蒙蔽美苏情报机构的考虑,周恩来总理将导弹部队定名为“第二炮兵”。数十年过去了,我国国力军力已今非昔比,二炮正名为火箭军,可谓实至名归。另外,过去第二炮兵地位虽与海、空军并列,但严格定义上二炮仍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的独立兵种,此次正名为火箭军,也是名义上的升格,说明第二炮兵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成就得到了充分肯定。
而为什么是火箭军,不像俄罗斯将导弹部队称呼为“战略火箭军”。这一方面应该有刻意区别的考虑,另外我国第二炮兵不但下辖有战略导弹部队,还有战术弹道导弹部队、巡航导弹部队,定名为火箭军要更加准确。
战略支援部队设计比美军更先进
相比二炮改名,战略支援部队的成立更出乎人们对此次军改的想象,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也前所未闻的军兵种。什么是战略支援部队?通过过去官方媒体报道用语推测,战略支援部队应该包括情报、技术侦察、卫星管理、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心理战等信息支援性质的兵种。这些单位过去分布在各个总部内,现在整合在一起可以优化资源分配、强化相互支持、提升信息战整体效能。例如通过间谍、黑客部队获取的情报,需要与技术侦察成果一同分析、相互印证。
此次军改全球首创“战略支援部队”,可见我军对未来战争中信息战的重视程度,理念领先于美军、俄军、以及其它西方国家军队。随着技术发展,美军等原来先进的军队背负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他们的战略支援力量分散在陆、海、空等主战军种中,很多时候就难免出现重复建设、相互争夺经费资源的情况。如美国空军、海军就各自发展了广域监视卫星系统,两军观点不一,前些年还在艰难整合中。
战区与军区有何区别?
我国原来划设有七大军区,本轮军改将重新调整划设战区 本轮军改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首先究竟“战区”与“军区”有何区别?应该说,战区、军区有一定的相同属性,即都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等设置的军事组织。过去官方解放军报、新华社在报道中也有过采用“战区”的说法,那应该更多是出于在和平年代强调战备氛围,刻意在采用“战区”称谓。 原来的军区负责辖区内诸军、兵种部队合同作战的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技术保障,领导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由于“大陆军主义”、陆军不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军区就更具陆军色彩,军区司令均由陆军将领出任。 本轮改革之后,战区与军区将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据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方针,以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可能会专司作战指挥、以及大型联合军事演习的组织实施,战区所属各军种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等则由各军种领导机构负责。战区指挥机构去掉了浓重的大陆军色彩,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才能落到实处。 至于战区的重新调整划设,外界普遍的预期是战区数量将在现有七大军区基础上有所削减。战区的地理区域扩大,或者是抛开地域概念,按照未来战争可能发生的方向来划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化战争大宽度、大纵深的特点,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爆发可能要动员全国半数地区的军事相关机构。
军改对部队战斗力究竟有何提升?
前面提到了一些军改的好处,例如加强中央军委统一领导、摒弃“大陆军主义”、落实联合作战指挥,那么这些好处落实后对军队战斗力究竟有何提升?这可以对比军改前后的指挥体系层次,得出结论。 以一次现代化登陆“夺岛”作战为例,原来在军委总部制、军区制度下,作战指挥体系多达5层,军委——总参谋部——军区——军区下的诸军种指挥机构——作战部队。而且海军、空军部队还要接受来自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的命令和指示,整个指挥体系显得非常臃肿、繁琐。 改革之后,根据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方针,作战指挥体系简化为军委——战区——部队,只有3层,而且作战指挥主要由战区负责。这样整个指挥体系变得清晰、扁平,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从而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局部战争奠定基础。
对比一:改革前军队领导指挥体制
对比二:俄军领导指挥体制
由于在俄格战争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俄军从2008年10月起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新面貌”军事体制改革,至2011年12月改革完毕。在改革中,俄军将原来的六大军区,重新划设为四个地理性的战略司令部(仍称为军区),负责联合作战指挥;各军兵种司令部退出指挥链条,专司发展规划、教育训练等领导管理职责。军令军政分离、完成“新面貌”改革后的俄军反应变得敏捷、战斗力大有提高,改革成效已在出兵克里米亚、干涉叙利亚内战的行动中得到体现。[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详细]
对比三:美军领导指挥体制
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其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也极具代表性——军令军政分离、贯彻文官统治原则。美军的军令系统具有扁平化、利于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特点,这是其强大战斗力的基础。但作为唯一一支全球部署的军队,也因为冷战包袱,美军的军政系统异常庞杂,占用军官数量太多,以至于其战区司令部处于“缺编”状态,这导致其反应速度不及俄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