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楼主: qs

[役闻录] [转帖][野史乱弹]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关闭 [复制链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4: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逼秦击缶,这两个功劳到底有多大,实际价值对赵国到底是多少,还是主要对赵惠文王本人有价值,这两个成就有多少是当时“秦赵欲交欢”的国际有利形势所促成的,还是蔺相如本人机智勇敢所至,蔺本人的成分到底占多少?蔺相如的一切高危险的玩儿命行为,会不会促成秦赵相打,事态扩大,那时后果将有多严重?所以,它是功是祸,是该表扬还是有该批评?关于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因为他是赵惠文王身边的人,保护了赵本人的面子和手上的爱玉,就被封为上卿,而为国家争城立功的人却到不了这个级别。这是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的人因为离的近,贡献也就突显得大。      难怪廉颇不服气。      蔺相如的“成就”,细想想,并没有明确地为国家做出什么。和氏璧,那是赵惠文王的私玩,跟国家没有任何相干,蔺相如完璧,赵惠文王可以奖励他,但不应该拿国家的官儿和爵位赏他。而渑池的事,蔺相如的行为也并没有为这次盟会改变什么,中间虽然争了面子,但会中和会后也没有为赵国获取什么,但回来就受封上卿,这是不是太大方了。从前的鲁国的曹沫和孔子都有过盟会勇逼敌国之君的壮举,而且为本国带回了土地好处,但也没有就被封为相当上卿这个级别的高爵。      法家讲究计功受封,要看的到你的物质化的功劳,才有封赏。即便是以口舌为劳,也要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收益才行。譬如张仪、范雎这些擅长口舌的人,都是为国家增城进土了,才受封列侯(相当于六国的上卿)。否则就是赏罚不明。      司马迁在用词的时候说:“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强调是“赵惠文王”“以为•••”,那大约也是含了对赵惠文王的不赞成。      后来他记述的蔺相如的事迹,不过是“后四岁,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实在是个虎头蛇尾让人气沮的记录,走到河南南乐(平邑)就断了。我量了一下地图,这里离开邯郸仅90公里,几乎刚出国境吧。蔺相如之不善打仗,固已以甚矣。而同期三年廉颇则连下齐三城,破齐一军。      当时不甚分文武官(各国相国都是文武集于一身,赵奢是类似文官出身但也一样打仗),不善于打仗的官,几乎就不是很称职的官了。司马迁最后给蔺相如下的赞语里,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勇字,此外就再无别的字了。而对于一个上卿而言,这是不够的。      当然,我这里不是怪蔺相如不对,我是怪赵惠文王赏罚随意。蔺相如的勇气可歌可泣,但是否该封上卿值得商榷。      赵惠文王赏罚不理智,这倒也没关系——反正我们原也不指望这些世袭君主有多大能水,但蔺相如应该力辞“上卿”这个高爵的封赏。他没有力辞,属于不智。但受封之后他能保持低调(躲避廉颇等人),也算是能亡羊补牢,免乎于难,有智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4: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会看不出两强争霸格局下帮助一强打倒另一个强国实际上是弱国自杀吗? 这句话问的好。他应该能看的出来。但是,燕国距离秦国最远,即便是自杀,也死的最晚。而且,焉知不能再出一个强国与秦抗衡呢?如果担心打破两极均势是自杀,就不攻齐,也是有点太僵化了。焉知当时不是想让燕变成与秦抗衡的东极强国呢。比如说,美苏对峙,对于中国来讲,弱苏强中,这不能因为有变两极为一极的嫌疑,而认为这是不理智的短视行为吧。焉知中国强了,不能就成为两极之一呢。      而且实际上,五国攻齐的弱齐,对齐打击很大,但不是齐最终倒下去的根本原因。齐国过了些年,地盘就恢复了,依旧富大。是齐国后来的君王一味裹足不前,坐视列国灭亡。它后来40年间,是有实力的,但没有使用。他后来是可以承担起一极的角色的。      最后说说“外交官的事功是使不辱于诸侯不如于武将的事功是野战攻城,如果用武将的标准来要求外交官是不是有点苛刻。”      你这说的也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也不苛刻。外交官通过联络结盟,或者如何,然后军队再行动,最终促成了国家从外面获得了土地(比如甘罗),这就是他直接或者间接为国家带来了事功,应该封赏。甘罗因此也当了上卿。以事功评价外交官,应该没有疑义。如果外交官没有事功,只是一般表现好,但没上升到转化为事功的程度,那可以有奖赏,但不应该到上卿这个爵位,而且官也直升为将相吧。廉颇发怒,不是因为廉颇莽撞,而是作为当事人确实感觉不公平。我们后人没有比当事人更有对公平感的发言权。而且,廉颇从长平之战看,也不是个莽撞人来的。      我的意思是说,对一般外交官的考核标准,固然不必非得有到事功才赏罚。当时也应该有响应的赏的标准。但是,升到上卿这样相当于秦国列侯的级别,则必须要看事功才对。因为将相已经不是外交官了,它的任职和考核标准也应该更高了。      另外,说说蔺相如当了将相后的表现。在《史记》上,没有记载他担任国相后的任何事迹。查《战国策》,也查不到关于他的一个字。作为一个大国之相,他的前任后任都在《战国策》中有表现,而他一个字都没有,这是故意遗漏,还是原本就乏善可陈。如果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为什么在《战国策》中只字无提。      蔺相如在担任将相后无功,大约是历史的事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4: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布衣卿相(273B.C.—264B.C.)       一       年幼的国君往往遭到贵族集团欺负。十五世纪,英国的亨利五世,是位幼主,贵族和议会(是贵族组成的)紧紧地控制着他。即使到了这个幼主长大以后,贵族们也不肯轻易退出政治舞台,而是继续发号施令,以维护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后来爆发了著名的玫瑰战争,王族和贵族之间大战了三十年才略见分晓。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国也是这样的。后来的秦昭王虽然呼风唤雨,但他当年继位的时候(公元前306年)却是个小孩。他的妈妈宣太后以辅政的名义夺去了他的权力。宣太后趁机大封宗室贵族,形成了以其弟弟魏冉,以及泾阳君、高陵君、华阳君为代表的贵族掌政局面,号称“四贵”,专了秦国的命。四贵们“擅行不顾”(作决策不用请示秦昭王),“出使不报”(出使什么国家,执行什么外交政策,不用对秦昭王讲),“进退不请”(来串门不跟传达室的说),全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跟亨利五世时代的贵族大爷们一样。       所谓贵族,这是个西方的词,对应到东方来讲,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相当于国君的亲戚家族们——比如齐国的孟尝君、秦国的“四贵”、鲁国的“三桓”,还有一些世家(非国君亲戚但是长期知名的世袭大家族),比如齐国的国氏、鲍氏,也可视为贵族。   和贵族相对应的,就是布衣,就是像你我这样的人,DNA普普通通。如今的社会是平民政治社会,当官的都是平民出身。       但是在分封制下的整个先秦时代(也就是我们这套书的青铜时代),贵族政治流行了两千年。所谓贵族政治,就是贵族世代掌权的政治,简单地来解释,就是一些国君所分封出的贵族家族和国君家族一起,世代联合执掌国命。平民没机会做官,做也做不大。      贵族政治有什么好处呢?      1、 贵族政治是多家族联合体政治,减少了君主一元独裁。事实也确实如此,春秋战国的君主,都不是那么凶巴巴地。      2、 贵族们自己有封地,所以腰杆比较硬,讲求个性独立,追求人格尊严,这种风气传染到民间,造就了春秋时代人们那种激烈张扬、质朴自由的风格魅力,成为青铜时代的一大闪烁亮点。      3、 贵族政治相对于后来的皇权专制时代,集权和专制力度弱,社会更多自由空间,形成了文明创造力的大爆发。这都是好处。         坏处也不少:      第一, 贵族政治,政府里全是大家族血统,布衣们根本挤不进去(譬如春秋时代,出征打仗的将佐序列,全是由世家大族的子弟构成)。由于仅在贵族圈子内去选拔人材,脑子愚笨者也位列卿相,多半误国,比如孟尝君,这种情况如此普遍,以至于士人曹刿讥之为“肉食者鄙”。      第二, 贵族自己有世代相传的封邑,分裂了国家的财力和军力。      第三, 贵族掌权,导致君权虚弱,贵族之间互相砍杀,内祸频仍。       进入战国时期以来,法家开始流行起来,法家改革的目的就是强化王权,手段就是遏制分封、抑制贵族,成果就是把贵族政治向便于强化王权的职业官僚政治转换。       但是,虽然改革在进行,但逆流也在回转。趁着秦昭王年幼无力,妈妈宣太后把贵族政治招回了秦国政坛。       平心而论,宣太后对秦国的功劳也不是可以一笔抹煞的。当初秦昭王年幼时,社稷不稳,西边的蛮邦“义渠国”前来朝贺。“义渠”首领骄悍凶恶,桀骜不驯,居心叵测,时时威胁秦国的西侧。宣太后不顾年长色衰,为了国家利益和儿子秦昭王的前途,毅然牺牲了自己半老徐娘的色相,朝“义渠王”放电,终于与之私通(属于老草吃嫩牛)。宣太后以色相笼络住了义渠王,使之放弃了进攻秦国的打算。       后来秦国复壮,宣太后张牙发作,趁义渠王沉溺于温柔之乡,将这个嫩牛杀死。接着,秦军攻灭义渠,括地至甘肃宁夏一带,为秦国除去了后顾之忧,可放手东向了。为了国家利益,宣太后充当慰安妇的事迹广为流传。据司马迁说,俩人前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不正当关系,联合生产了俩个孩子。       宣太后是个很酷的女人,她老家是楚国人(大约是楚怀王的姊妹行),所以性格奔放自由,说话大大咧咧,不注意场合,带有精神污染性质。有一次,韩国使者前来搬救兵:“楚国人来打我们了。臣听说,掀起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希望贵国营救一下您们的邻居韩国吧!”        宣太后不愿意得罪娘家楚国人,于是说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话:“我和我老公从前做爱的时候,我老公(就是秦惠文王,张仪侍奉过的)来了一段前戏,他一屁股坐在我身上,差点压死了妾我。我实在吃不消。后来他全身压在我身上(进入正戏了),反到一点都不重了。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对我有好处啊(比较爽啊)。但是我们出兵的话,战争费用一日千金,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都没有!所以不能出兵!”听得韩国使者直翻白眼。       宣太后不懂得压强的计算公式,以为趴身上感觉不重了是因为“有好处”,其实是分母“面积”变大了而已,所以感觉不重了。但我们不要责怪她不懂科学,她公开向外国大臣描述性交姿式以拒绝了韩国使者,也算是立论新奇,修辞惊人,被后人(清人王士祯)评价为“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宣太后不但说话没遮拦,私生活也不腼腆。她热爱生活,临死的时候舍不得自己的男宠“魏丑夫”,公开要求把“魏丑夫”先生(瞧这帅哥的名字起的)殉葬,随自己一道走。魏丑夫害怕,不乐意见鬼,就派人说服她老人家道:“宣太太,倘若人死后无知的话,您带个魏丑夫去,到了地下也无法享用。倘若人死后有知呢,则先王(秦惠文王)在地下苦等您这么多年,而您在阳间长期行为不贞(指养男宠),先王早就积怒日久了。您再带这么个小白脸下去,还不得把他老人家气得七窍生烟,和小白脸战斗起来,在地下。”宣太后也怕老公吃醋,于是放弃殉葬打算,乖乖地独自找老公去黄泉公园的长椅碰面去了。       虽然宣太后很可爱,但她在秦国掀起了一股贵族专权的逆流。       宣太后大力扶植贵族党,用人只用贵族,是贵族政治的总后台。他的弟弟魏冉同志,长期担任秦国相国,是“四贵”之首。不过,跟宣太后一样,魏冉也是立过功的。当初,秦国处心积虑要阻止齐湣王灭宋,就是魏冉设计运作的。著名军事家白起(白疯子)也是在魏冉的荐举和提拔下,成功取得了对东方各国作战的一系列辉煌胜利。魏冉本人也曾经带兵作战,有过攻魏斩首四万,夺得列城若干的记录。   虽然数有功于国家,但魏冉作为贵族政治的大头,免不掉兼具贵族政治的所有缺点:      第一:揩国家的油。替国家作决策的时候,魏冉不免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先(这是所有贵族政治的通病)。比如魏冉长期坚持 “远攻近交”的错误战争路线图,多次对远东齐国兴兵,以便从齐国的虎口中夺得宋国的“油田”陶邑(肥的流油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私邑。调动国家机器为私人家族利益跑腿儿,不惜让国家走错误的远攻近交之策,只要对自己家族有好处,这都是贵族当权者在做国家决策时常有的心态。魏冉占领陶邑以后,向陶邑著名的倒爷们和小老板收税,大发其财。后来魏冉失势的时候,家产装了一千多辆大车才运走,车辆中的“宝器珍怪,多于王室”。这就是他富裕和揩油的证明。       为了守住这块孤悬在千里以外的生财之地陶邑,魏冉又不得不动员大量国家军队去战斗维护它:公元前271年,魏冉听信一个巴结者的劝告,再次劳师袭远,越过中原韩魏,攻打了齐国的刚、寿两地,目的是在陶邑外围建立缓冲区,保护魏冉的陶邑不受齐国人威胁。刚、寿两邑随后被并入魏冉的封邑。伐诸侯之利,尽归了个人腰包,对国家消耗颇多,仅仅去为了谋求个人好处。这件事情,后来成为魏冉被人揪住的小辫子。          第二:贵族封邑的扩张像一个毒瘤,导致国力削弱。贵族们的特权地位和贪婪本性使得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封邑圈子。秦国一些发达的工商城市,如穰、宛、邓、陶,纷纷被划入了魏冉等“四贵”的封地范围。国家失去了这些重要的税收来源,财力变得虚弱。而“四贵”时时与国家争利。          第三:打击异己,压制人材。魏冉一反秦国任用客卿的优良传统,规定外来人士要受到严格检查,那些私带外国人才入境者要受到重罚。这么做是必须的,必须排斥市场化人才,以维护本贵族集团利益。终于,“四贵”家族独霸政坛、豢养门客、结党自固,近亲繁殖,国事糜烂。这种不敞开、不公平的用人环境,必将会导致国家人才匮乏,政治昏败。       第四:架空君权。这和上一条是相关联的。魏冉排斥外来人材,打击异己,结果终于是满朝文武多成了魏冉的亲信和族人,他们互为羽翼,御下蔽上。连白起都是魏冉推荐的,属于“太后党”。秦昭王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找一个能为他办事的知己人,都很难了。(后来魏冉死后,白起和秦昭王以及秦昭王信用的党羽范雎之间发生冲突,导致白起之死,也就不奇怪了。)           宣太后、魏冉这一贵族党,与秦昭王王权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迟早要爆发。而那个能替秦昭王办事的知己人——名字叫范雎(音“居”),则刚刚在魏国挨了一顿胖揍,肋骨也断了,如今正步履蹒跚地向秦国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4: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范雎这人有谈天说地之能,翻江倒海之辩,但是出身寒微,和多数寒士一样,有形而不显,有能而不陈,只辱身于一般门客,职责是给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拎包。       有一次,范雎拎着包,跟随主人须贾出使齐国。齐国正是可怜的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接班不久,四处医治战争创伤(据说乐毅屠齐国七十余城,大约到处都是乐毅留下的森森白骨和“化学武器”)。齐襄王靠着田单复了国,但似乎极缺人才,他风闻范雎明天下之事,有口辩之才,具卿相之姿,值得任用,于是把酒啊牛啊和十斤黄金,送给范雎来了。想让范雎签约在齐国工作。       范雎百般推辞不敢接受:“我的Boss知道了就百口莫辨了。”       由于礼品之中牛的嗓门太大了,哞哞叫着,还是把须贾先生给吵着了。须贾叫来范雎狠狠地批评,骂他接受贿赂。       范雎解释说:“不是的,Boss。齐王以为门下我怀抱异禀,所以欲相自交结为友,特意送来这些东西。”       “哼哼,就凭你的区区纤芥小才,齐王能赐你金子和牛?一定是你出卖了我们魏国的国家机密,换了这些赃钱。你不要再说了,我是很相信我的直觉的!你退下吧。”       须贾回到魏国以后,觉得这事情挺严重,就主动向相国魏齐汇报自己门下范雎贪财卖情报的事。魏齐是个没脑子的贵族子弟,觉得打范雎一顿或许有助于范雎世界观的改造。于是范雎被拖上堂来,挨竹板暴揍。       在暴打中范雎展现出一系列奇谲怪异的姿势:先是像一条欢蹦乱跳挣扎的鱼,随后变成一条棉被,被捶打得暴土狼烟,只作轻微振动了。但是打手们不肯停息,捏着竹板,粗手粗脚地继续向范雎做功。竹板的动能纷纷在范雎身上转化为热能,打得范雎直喊热啊热啊!打手觉得他这么热可不太雅观,于是就用竹板朝着他喊热的嘴巴猛拍下去。于是范雎的牙齿好像回旋加速后的电子那样飞溅了出去。       范雎挨打的场面很好地教育了群众,在场的宾客们纷纷表示引以为戒。阳光在窗和门之间流成一条河,河水微波闪闪地把鳞光印在堂地上范雎的脸上。范雎像一床棉被一样,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的躯干又被人迫着作角弓反张运动,他的头极力地去咬自己的脊背,终于到了骇人视听的地步,随着咔吧一声什么东西折断的脆响(肋骨断了),这个彻底瘫痪了的棉被才算叠好了,堆在地上,不醒人事。       范雎断了好几根肋条,被人用席子裹着抬下堂去的时候,大梁城公元前271年的阳光透过云缝,像蛇一样匆匆游过。阳光的最后一抹也从他的鬓角消失了,云给范雎带来了死亡的意旨。       几股饱含着人间体温的芳香尿液,唤醒了范雎——宾客们来到范雎“停尸”的厕所,撩起下裳向范雎脸上轮流撒尿,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范雎卖国行径的唾弃,为这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范雎沐浴在温暖的尿汁里,安详地装死。他知道,虽然宾客们的愤怒很深,但尿却不可能太长。终于人们尿完了,同志们泄愤已毕,闹哄哄地回去喝酒了       范雎挣扎着对看守说:“警察同志,我范雎不是无能之辈,日后必能发达。今你放我出去,我到家就厚酬于你。”       看守大约跟他进行了讨价还价,随后登堂报告说范雎已经那个了,请求上级指示。相国魏齐醉醺醺地说:“死了好!拖出去喂狗。”       魏齐不知道,由于此刻疏于检查,未来他要赔上可爱的脑袋。       范雎被看守放回阳间以后,躲藏在好朋友郑安平家里,更名张禄。       这时候,秦国来了一个使者叫做王稽,这家伙是个贩人的投机商,专门收集垃圾股。他得到郑安平的极力举荐,和范雎做了短暂交谈,断定后者是个治国良才,于是装载在车子里偷渡回秦国。准备在海外上市。       范雎坐在黑咕隆冬的温车里,向西去的。透过可以推拉的铁片小窗户,他打量着河南以西临近函谷关的这段江山。高原田野里的农夫们正在施肥,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成丛怒放。太阳正像一个咸鸭蛋,牵着车行的方向,慢慢地滑落下西山——那就是秦国的方位。但是天空并没有立刻昏暗下来,太阳的余光还在山背后发挥作用。并且有一块大石头,也当空飞着。由于大石头飞得很高,返照了太阳光芒,使它周身也变得金晃晃了。这个大石头就是月亮。       青山遮不住,毕竟西流去。         潇水曰:       范雎之所以在魏国混不到官,就是因为魏国和山东六国一样,只重用王族亲贵。比如魏国目前的相国魏齐,就是魏王族的公子,虽然糊涂,却也当上了相国。这就是贵族政治。当官要看血统。布衣人才在魏国就像山涧底下的巨松,虽然是块材料,但你站的地方凹,并不得志。哪怕山顶上一颗小草,只要出身“高”(是贵族),一样压遮着你。      不光魏国,整个山东六国(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六国诸侯:齐、楚、燕、韩、赵、魏)都是贵族政治。王族亲戚们(比如孟尝君),世代填充垄断了朝廷要职,政治昏乱。它是分封制下的必然特点,是六国败亡的原因。      但是秦国不同于六国,秦国建国晚,传统的分封制基础不深,又加上商鞅作了法家改革,建立了一种“职业官僚政治”,说白了也就是布衣政治:任用市场化的布衣担当朝廷要职,而不是任用贵族。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特点,从前的张仪、现在的范雎,这些英才布衣,在六国的时候不得志(都挨揍),跑到秦国去,就有“戏”了!      就像孔雀东南飞一样,当时的布衣人才都往秦国西边飞。      “职业官僚政治”(或曰“布衣政治”),是进步的,是秦国最终战胜六国的原因。“贵族政治”,是腐朽的,是六国败亡的根本。      在秦国,虽然“职业官僚政治”是其历史主流,但目前这一时期,宣太后、魏冉一伙贵族当权,则是一小股逆流。范雎去秦国,就是帮助秦昭王扑灭这股逆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许多年以后,当范雎站在行刑队长指挥的一排斧钺手的前面,准备领死的时候,寒风漫不经心地卷过哀伤的农贸市场。范雎临死整理着自己跌宕仰伏的一生,一定依然记得初次见到秦昭王的情境。当时他正在甘泉宫里迷了路,秦昭王从他的背后走来,侍者大喊道:        “秦王到——”        范雎嗤笑一声,脱口而出:“秦国安得有王?秦国独有宣太后、魏冉耳。”        秦昭王脸腾地红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已当政三十七年,实际只是“伴食”了三十七年,而不是“独食”,权力都在老妈宣太后手中了。秦昭王是个孝顺的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中的那股躁动。但是范雎带给他了更大的不平静。        秦昭王把范雎带到一个私密的屋子里交谈,俩人跪坐着,范雎说:“臣居山东之时(函谷关以东,意思是在魏国时),闻秦国有宣太后,有相国魏冉,不闻其有秦王。如今的秦国,太后用事,魏冉用事,华阳君(宣太后的弟弟)用事,您也用事。但我们知道,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奔跑,其实还不如一个人端着瓢走得快(三个和尚抬水没水吃的道理)。如果把秦国比作盛水的瓢,那么这么多人分权管理,国家必然四分五裂。”        秦昭王听了范雎这些话,霍然悚动,长跪而起(好像官小的人见了官大的领导就要把屁股从脚后跟上抬起来。从前“齐人三杰”见到晏子,就是因为没有把屁股抬起来,被晏子“二桃杀三士”给干掉了)。        范雎接着说:“在秦国,从一斗俸禄的小官吏,一直到军尉、内史和大王的左右近臣,有哪个不是魏冉的亲信呢?”确实!据史书记载,即便二人密谈的时候,“左右多窃听者”,秦昭王的身边都是太后的谍报人员。俩人的谈话就像雨隐蔽在夜色里,雨水的事实不久就将影响整个清晨。         俩人继续在宫中下雨,范雎说:“现在,太后的使臣分散诸侯各地,虎符流布天下(直接下达军事命令)。秦国征发强壮的兵士,诛伐四方的诸侯,旨意多出自太后党。每至战胜攻取,财货全归到魏冉的封地,战败则国家任其穷。秦国四境以内的财物,搜刮净尽都送往太后的私室,或者从各地运往华阳君的封地。他们的私家富重胜于大王。这可真是令人惊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人的手指可以比胳膊粗,而胳膊可以比大腿粗的。如果是这样,这个人一定是病得不轻了。”(肯定是得了小儿麻痹)        秦昭王听到这里,忍不住偷看了一下自己的胳膊,还好,表面上尺寸还恰当。后来,韩非子也说过:“腓大于股,不能趣行”——小腿一旦比大腿还粗,人就没法走路了。这个寓意就是说,贵族的臣权怎么可以高于王权呢。然而秦国确实处于四贵包围一王的地位。         范雎接下来列举了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苦主:“齐庄公、齐湣王,乃至赵武灵王,这些都是著名的苦主。从前齐国的崔杼专权,用箭射击齐庄公的屁股,杀死了齐庄公。李兑专赵国之权,囚赵武灵王于沙丘,百日而饿死。淖齿这家伙抽了齐湣王的筋,是最近的事情。他把齐湣王用筋吊在莒城的庙梁上,宿夕而死,真掺啊。这些著名的窗边族国君的死法,您还不警惕吗。”范雎的意思是,如果您不采取措施防范臣子,您会死得很难看。        秦昭王闻之而大惧,冷汗涔涔,屁股也因为长时间抬起而吃力发抖,实在擎不住了,又颓然地瘫坐在后脚跟上。        范雎又猛烈抨击了魏冉在军政外交上的失误:“臣听说,秦国奋击百万、战车千乘,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攻打诸侯,犹如韩卢而搏击瘸脚的野兔子(韩卢是韩国品种的著名猎狗,跟狼差不多)。可事实上呢,秦国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秦国十五年来闭关不出,不敢窥兵于山东诸侯,这都是魏冉的失计导致的。”        秦昭王小声恭敬地问:“寡人愿闻其失计。”        “魏冉为了扩充自己在东方的封邑陶地,就越过韩、魏两国而伐齐之刚、寿,过涉千里,劳而无功,是典型的远攻近交!千里迢迢越过他人之国而攻打更远的国家,是战略上的下下策啊。当年,齐湣王的相国田文(孟尝君)干的就是这样的傻事啊!他不远千里,攻打楚国,破楚军杀楚将,但所辟的千里之地,一尺一寸齐国也没有得到。          因为齐国不与楚国接壤,无法接收土地,只好都赠送给了韩魏,白白壮大了自己的恶邻。更倒霉的是,齐军长期运动,疲乏不堪,国内困顿,不堪一击,终于诸侯见齐之疲敝,兴兵而伐齐,大破之(乐毅五国合纵攻齐一事)。至今齐国一蹶不振。望大王一定要吸取齐湣王的教训。战略上要实行远交近攻,改以东邻的三晋为主要目标,蚕食东进,步步为营,得一寸一尺都是大王的土地。Little by little,就像蚕食桑叶一样,大王称霸天下之日,屈指可待了。”        秦昭王称善,阴晦的心情也一扫而空,而此时抬头,窗外正是雨后的早春天气,一时间大雁飞翔的身影,穿梭在澄明政治的上界。布衣之士范雎凭三寸不烂之舌,献远交近攻之策,离析秦王与太后之党,有见识,被秦昭王当即擢为客卿,参谋兵事。        然而秦昭王一直没有对贵族党下手。他似乎孝顺得可以(或者说是宣太后一党羽翼甚盛,触犯不得),一直拖到了范雎入秦后的第五年,公元前266年,老妈宣太后自然死亡了,秦昭王才正式宣布对太后党开战。        失去了太后这个主心骨,太后贵族党在秦昭王、范雎一派的凌厉攻势下土崩瓦解:魏冉被剥夺相位,限期离开咸阳;其它三贵也被举家逐出函谷关。当然,秦昭王和范雎为了迎来这胜利的一天,也是经历了五年苦心孤诣的策划和势力积蓄。两人经常把黑夜熬干,直到阳光敲破他们的额头,在私谋密划中建立起了生死友谊,在兵事政事中领略了范雎的韬略才华,从此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最终在范雎入秦五年后,累功把范雎擢为秦国最高行政官——相国,接替魏冉从前的位子。        以布衣出身的范雎,取代魏冉这类的贵族,秦国从此又回到了一贯的任用布衣的路子。           然而遗憾的是,在范雎担任秦国相国十二年以后,由于范雎与秦昭王之间的对法家国策的理解和坚持程度上的分歧,兼以范雎犯下了致命错误,范雎最终还是被老秦昭王砍了脑袋,也就是本节开头在农贸市场里的那一幕,从而完结了一个布衣寒士荣辱沉浮、慨慷凄婉、花开花落的异样人生。        在范雎倒下的地方,咸阳“市”的旧迹,如今大约又长起了异乡的小花。        曾经处心积虑的君权与相权,君王与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种种辛苦万状,只今却觉得淡如落叶与花,烟云过眼,散去都不值得收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史书上说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睚眦必报”这个词,说某一人(比如鲁迅)气量狭小,被人瞪上一眼,也要打回去。其实“睚眦”却是一种动物,而且是龙的儿子。龙一共生了九个小孩,九子各不相同,睚眦是老八,性情凶残,轻于斗狠,所以被画饰在刀剑上,预备和敌人搏击。龙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饕餮,它食量很大,所谓饕餮之徒嘛,所以它通常被画在食器上,比如青铜方鼎(做饭的锅)的外壁上,是一个大嘴大眼睛的离奇形象。)            范雎其人,“睚眦之怨”必报,但是“一饭之德”也必偿,爱与恨都绝不虚伪。他把郑安平推荐为将军,王稽提拔为河东郡守,这两个都是救助他入秦的,此外他散发家财,报答所有那些为了他的事而遭受过困苦的人,真的到了“一饭之德必偿”的地步。至于魏齐,就只有“睚眦之怨必报”了。         范雎大设宴席,尽请诸侯使者,高坐堂上,饮食甚盛。须贾也在其中,唯独是坐在堂下,伺候他的是两个劳改犯。通常劳改犯要被斩掉左趾,脸上黥字,剃去胡须头发,弄得人不像人,叫做“城旦”,在建筑工地接受劳改——修城墙或者仓廪。女劳改犯则舂米。须贾身边的这两个劳改犯,大约罪行轻,则被发派到宫廷喂马。今天他俩个被叫来伺候须贾。他俩兴高采烈,把一些马料和豆拌在一起,左右夹持着喂给须贾吃。         当时吃饭很有讲究。吃饭时,不要搓手。抓饭时,不要把饭抟成饭团。不要啃咬骨头。吃过的鱼肉,剩下的不要又放回食器中。不要将骨头扔给狗吃。不要专吃一样的菜,不要扬去饭的热气。吃小米饭不用筷子,要用手抓。羹中有菜当细嚼。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往羹里放调味品,如果客人往羹里放调味品,主人就会抱歉地说自己不会烹饪。不要大口地啖肉酱,如果客人大口啖肉酱,主人就要抱歉地说备办不够。卤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不要用牙齿咬断,要用手将它撕开。吃烤肉时不要一大块往嘴里塞。总之规矩跟西餐一样多。         堂上的宾客们恭谨地遵守着这些吃饭礼仪的时候,堂下的须贾正在用手抓着马料吃。须贾眼里呛着泪水,对喂他马料的哥俩说:“我的用于磨碎食物的臼齿的齿面不如它们有蹄类动物的宽大发达,请你们慢点喂。”但是,劳改犯的爱还是如潮水,将马料向他包围。这就不明白了,既然已经宽释他须贾了,干吗还要羞辱啊!不是说过吗,绨袍之情已报,从前辱于厕中的怨还未偿啊。         范雎点手告诉须贾:“回去转告魏王,马上送魏齐的人头来,不然的话,秦国将屠大梁。”         须贾的目光呆滞下去,把喜讯传达给了魏国人民的好相国——当初曾把范雎打得折肋落齿的,宗室公子出身的魏齐同志。魏齐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逃往赵国,藏在好友平原君府中。         范雎时刻不忘当年之辱,探听魏齐被平原君收留,就向秦昭王全面汇报了自己当年在魏国受辱的全过程,表示誓杀魏齐。秦昭王对范雎的话表示了严重同意,为了替范雎报仇,假意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作十日之饮,交个朋友。平原君不敢拒绝。与秦昭王畅饮几日之后,秦昭王道:“从前,周文王得姜子牙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仲以为仲父,我们的相国范雎也是寡人的仲父。范叔的仇敌就是寡人的仇敌。魏齐现在藏在君家,请你派人取其头来。不然,你恐怕回不了赵国了。”         平原君素以好义重士著称江湖,类似孟尝君那样,他也养了三千门客,属于“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的风格,不肯出卖朋友,还专门收纳江湖逃犯,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老爹是赵武灵王,大哥是赵惠文王,他大名叫赵胜)。他说:“魏齐是我的哥们,他若狼狈逃蹿至我处,我固然不能交出他。何况,他并没有狼狈逃蹿至我处。你若想扣留我,也罢,我回不了赵国也好,西部现在正需要大开发,我待在这里看山景也不错。”         秦昭王嘿嘿一笑,留下平原君看山景,然后写信给赵惠文王:“大王的贵弟弟现在敝国看风景,一时看不完,甭打算回去了。我们的相国范雎的仇敌藏在他的家中。大王请疾持魏齐的人头来,不然,我举兵相加于赵。”         赵惠文王觉得自己的弟弟性命比魏齐的人头重要,就派兵将平原君府团团包围,欲捉拿魏齐。魏齐闻讯,连夜出逃,求救于赵相国“虞卿”。虞卿这家伙是个很有个性的青年,跟范雎一样属于寒士出身,虽然位高爵大,却义气得不要命(难道布衣出身的都义气),他考虑到无法说服赵惠文王,干脆居然弃了相印,万户侯也不当了,单身与魏齐一同逃至魏国大梁,打算投奔魏信陵君。让信陵君保护他们转奔楚国去。         信陵君和孟尝君、平原君一样,名列战国四君子,也是古代的宋江,也收养有三千门客,江湖人称先秦版的“及时雨”,以扶困济难为己任(当然,他们又都是贵族政治的大头)。这位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现任魏国国君魏安僖王的弟弟,虽然素以急人之难著称,这次却犹豫了。他有个狗头军师叫做侯嬴,是市井混混出身,劝他说:“魏齐派来的求救使者,就在外面等候,公子惧怕秦国,不愿意接见他。公子不愿意接见他,也就是不愿意搭救魏齐,窃为公子不取也。魏齐也是咱们魏国宗室公子,跟您一脉连枝,又贵为相国••••••”   “但是,秦国购之甚急,大兵接踵即到。我小小一介魏国封君,手里又没兵,只有你们三千满能吃饭的门客,如何当之?”         “公子可知道虞卿此人。虞卿当年贫寒得跟个叫化子一样,草鞋雨伞徒步求见赵惠文王,一语折服赵王,赵王赠之白璧一双,黄金百镒(一镒合二十四两)。再次见赵王高谈阔论时,赵王拜之为上卿。第三次见面驰骋口舌,立封万户侯,受相印。然而当此之时,魏齐穷急来投他,虞卿即解相印,捐万户侯不顾,护着魏齐双双从小道私逃。这是真正的江湖义气啊。”         信陵君大惭,终于下起及时雨,驾车来到郊外,欲收纳魏齐、虞卿一行人。但是魏齐听说,信陵君居然一度不想接纳他。他感觉很没面子,而且不知怎么搞的,魏齐突然没耐性了,这个两斤多重的人头也扛得腻烦了,为了它连累了多少江湖好汉和白道高官了,算了吧,魏齐干脆抹脖子了。         由于自己一时的犹豫,激成了贵族魏齐的自杀,这大约要引为信陵公子终身的惭恨了。         到了秦汉之际,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的人气最旺。司马迁在为信陵君作传的时候,就不好意思把这件白璧微瑕的事情,记录其中,而放在了《范雎列传》里。亦为贤者讳也。            潇水曰:我们一直在骂贵族昏聩、肉食者鄙,其实贵族也有其可贵可爱之处,那就是贵族精神。         史书上说,魏齐的死,是由于信陵君一时的犹豫,不肯接纳魏齐,魏齐觉得自己自尊心受了伤害,干脆“怒而自刭”,抹脖子了——魏齐死得还是满慷慨激烈的。我们现代人是绝对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去死的。大约贵族就是这种脾气,好面子和尊严,出乎我们的想象。   布衣百姓,生长于市井之间,习惯于苟且,比较柔巧,不太讲原则,所谓“蝇营狗苟”——为了能活着,可以像苍蝇和狗那样凑合,甚至放弃尊严,于是就不会这么刚脆,这么容易激死。刘邦项羽之间,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类人。         但是,贵族这种精神风格,却是优美的,折服人的。魏齐在赵、魏列国躲藏,求生欲是很强的,但受了信陵君的一点怠慢,就自刭而死。宁死而不受辱。他们的直烈刚猛,个性的尊严,强调独立完整的人格,正是那个时代人的价值观取向。         迤逦到了秦汉之际,田横五百壮士之死(田横也是贵族),亦其余烈也。         秦汉再以后,皇权专制时代盛行了,重名誉、重尊严、重原则的刚烈之气,遂一去不复返,代之以逐利、无羞耻之心、奴才形的繁盛。一直到“我大清”的辫子戏算是走到了极点。特别是泛泛世俗之人,活得无可无不可、没有原则之人,更应该看看青铜时代的贵族精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这一场发生于公元前265年的惊心动魄的“索头”外交——索魏齐的头,最终以魏齐的人头被魏安僖王送至秦国范雎的办公桌上而告终。        范雎对魏齐不遗余力地追杀,不置对方于死地决不罢休,作为一国之相,似乎器量狭小,其实不然。秦昭王、范雎亲自双双出面,胁迫赵国、魏国的君王高官就范,索要人头,表面上像是为范睢争气,实质是为了显示秦国的声威,试探魏赵等国的反应,以建立秦国在中西地区的霸权地位。这场“索头”外交,已上升到尖锐的国际竞争斗争的范畴。犹如美国要求阿富汗交出拉登,不仅仅是获得一犯罪分子的问题了。        果不其然,由于魏国乖乖地献出人头,态度较好,而赵国则一度抵抗,秦昭王遂把“近攻”的矛头从魏国转向赵国。就在“索头”的同年,公元前265年,秦国攻赵甚急,连下赵三个城池。   赵惠文王一着急,死了。赵国国内一片惊慌。        好在赵惠文王的媳妇是位巾帼英雄,大号“赵太后”,是个爆脾气的女子,带有燕赵之人的典型脾性。史书上说“赵太后新用事”,她一手拉扯着孩子赵孝成王,一手应抗秦兵。赵国国内也有良将,如廉颇、蔺相如之徒,蔺相如说:“强秦之所以不敢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啊!”,现在似乎也不能管用,面对秦军的进攻和已经丢了三个城的现状,赵太后决定向东方齐国求救。(呵呵,蔺相如大言不惭,看他怎么收场。当时秦国不打你,是因为腾不出手来!)           现在说说齐国。齐国自从二十年前被五国联军攻破,面目疮夷,东海陆沉,悄无声息于诸侯事务。不过,人这种生物是很容易繁殖的,齐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了。齐襄王(齐湣王的儿子)和相国田单(火牛阵的那位),从战争废墟上重新站了起来,仗着齐国本来就富,他们把国家建得还比较像样。俩人一商量,有意重新插手国际事务,愿意借出兵救赵之机,从新谋求霸位(就像小日本在二战重建之后,巴不得向海外派兵呢),但是必须勒索赵国一把。于是齐襄王说:“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兵才可发出。”   这种派人质的事情在当时非常常见,比如秦国要联合赵国、魏国去打某国,秦国就同时把自己的公子送到赵国、魏国当人质。        人质有什么用呢?第一,如果中途秦人变卦了,我派了兵帮你去打谁,我惹了人家,你自己却缩了,我就可以回去折磨你的人质。所以,有了人质,联合出兵的事不会闹出什么意外,你也不至于半路向我开炮。第二,联合出兵获得了占领地和战利品,你要按事先约定的给我兑现,否则我就折磨你的人质。哈哈。        总之,人质是个危险的行当,赵太后当然舍不得小儿子去当人质。群臣聚在门口强谏,都说他应该去,赵太后被谏急了,大怒,吼道:“有再敢瞎谏的,老妇必唾其面!”一边用手捶床(燕赵女儿厉害啊)。        这时候,一个退休老干部叫做“触龙”的,颠着个腰,迈着小碎步一跛一跛地进来了。就像现在老年人见面都喜欢互相推荐点“补血口服液”或者腰肾宝什么的,老触龙也开口向赵太后推荐养生秘方:“太后身体还好吧,治理国家辛苦了。老臣脚也老闹毛病,走路一跳一跳的,好像跳hiphop,也走不快了。您的腿脚怎么样?”         “也不太利索,出门就打车。”赵太后打的车是“辇”,辇是用人拉的车。人不会像马那样尥蹶子,安全。        触龙问:“太后胃口还好吧?”        太后心说这人怎么这么啰嗦,但还是答道:“也只能吃些稀粥之类的软食了。”        触龙看赵太后依旧板着脸,气囔囔地,就往前凑了凑,自己没话找话说:“老臣近来食欲也不好,就练练气功,跳跳早操,买菜都是走着去,活动活动筋骨,每天走三四里,多少还能提高一点食欲。”   太后的颜色稍解,来兴趣了,说:“这老妇倒是做不到。不知你那气功是跟哪个学的。”        触龙跟她交换了很多老年保健娱乐知识之后,转入正题说:“我来是为给我儿子找个工作的。老臣有一个没出息的孩子叫舒祺(不是香港版的),年纪最小,中专毕业,在家呆着呢。有时候去海滩上写写真什么的,总干不正经的事儿。您能给他在王宫里安排个正经的事儿干吗?”        赵太后说:“这小事跟办公室的人说一下不就行了。”说完她觉得这老家伙触龙有点好笑,就抿嘴笑着说:“你们这些男同志也这么关心孩子啊?”         “那当然了,其实比你们女同志更会关心孩子的。老臣私下说一句话,老臣觉得太后您对燕王后的关心比对长安君强。”        燕王后是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当媳妇了。赵太后不解:“I don’t think so。我对长安君爱死了,对燕后要差他许多了。”        “非也,非也。当年,你送燕王后去燕国。临出嫁,这孩子都上了车了,您还拽着她的脚脖子哭,舍不得啊。可是后来您每每祝愿,都说不要她回来。怕她被险恶的对立势力打回来。您希望她一直呆下去,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在燕国为王,宁可您不要见到她了。这是父母真正关心孩子啊。父母关心孩子,就为他们谋求深远。”         赵太后觉得触龙说得娓娓动听,不觉得向前膝移。触龙接着说:“可是,您对长安君就没这么深远了。您说,赵国自建国以来,一百多年间,王室子孙中那些被封君的,有几个把封君的位子和封地一直传下来的吗?”        太后说:“没有。都完蛋啦。权势斗争险恶,富贵不过三代嘛,还不是都被后来的人强势力夺,或者暗中巧取,抢去了他们的封地。”        “是啊。不光赵国如此,列国都是如此。是这些君王贵族的子孙不贤吗?不是,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建树,俸禄优厚而没有功劳,占有贵重宝器和封邑又那么多、那么肥,当然无法服众,迟早被褫夺封君之位。您虽然爱长安君,封给他长安的膏腴之地,但是不令他有机会立功于国,一旦您老像山陵那样驾崩了,谁还能罩着他不出事啊,永久富贵啊。”        赵太后至此被说得一点词都没有了,翻然动容,叹口气道:“唉!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还是来劝谏的啊!。真是没办法啊,随便你们安排吧。”说完,忍不住流下老泪。连忙用老手按住。舍不得啊。        于是,触龙为小孩子长安君约车百乘,把能想到的一切吃穿用度好东西都给他带上了(生怕到齐国吃亏)。长安君辞别母亲赵太后,千里东行,到齐国当人质,为国家“立功”(以便将来长远富贵)去了。        这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触龙款款而谈,娓娓动听,把一副垂暮之年爱子心切的神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算千古传诵的妙文了。这个故事说明,父母不可溺爱子女,溺爱等于祸害啊。而且触龙的话还带有法家思想,即所谓计功受封,反对贵族党无端受福。要立功,才有富贵。没有功劳,就保不住自己的财产和权力。毛主席也讲过这个故事:“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他在一个中央会议上用这个故事教育那些革命老干部的。        齐国收到人质,立刻发兵入赵,襄救赵国。秦兵一看时机不利,也就引兵撤退了。           齐国于是很有面子,感觉自己救了赵国,吓跑了秦人,恢复了国内民众的自信。它从五国联军揍它的阴影中慢慢爬出来了,从“非正常国家”变成“正常国家”了。齐国正在雄心勃勃,有复出江湖之想的时候,为政十九年的齐襄王却英年而逝了。他的逝世对中国未来走向影响巨大,接班的王子建是个懦弱之主,全听老妈的和收了秦国赃钱的相国后胜的主意,采取远离战争的鸵鸟策略,四十余年置身战争之外,客观上为秦国的远交近攻做了呼应。齐国终于没有复出江湖,终于在四十年后,齐王建苟延残喘也喘到了头,国破家亡,饿死于松柏之间。亦可叹也。           赵太后女士二三事:           赵太后也是有法家思想的。这其实和触龙一样。        作为赵惠文王的媳妇,她在老公死后主持国事,拉扯不肖的赵孝成王,颇使赵国有一线勃勃生气。是个女强人。        有一次,齐国使臣到邯郸拜会赵太后。赵太后问使者:“贵国的年成如何?百姓平安吧?王上的玉体可好?”         齐使不高兴地回答:“下臣奉命出使贵国,专诚拜候太后。太后未问齐王如何,却先问年成和百姓,这不是把贵贱的次序弄颠倒了吗?”        太后说:“不然,如果没有好年成,怎么能有百姓?要是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王?!”——嗬!值得鼓掌,却非一般女流。        赵太后进一步问道:“贵国有个钟离子,他帮助无粮的人吃饱,帮助无衫的人穿暖。这是帮助国君抚养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委任他官职呢?叶阳子爱护鳏寡孤独,扶贫济穷,为什么他还在家待业呢?孝女‘婴儿子’矢志不嫁,从不佩戴玉环耳坠,为的是奉养双亲。这种孝道出于真情,为什么到现在朝廷还没有表彰她呢?        “于陵(山东长山县西南)子仲还健在吗?这家伙对上不尽人臣之责,对下不能治理国家,对外不能交结诸侯。他一心当隐士,躲在山里清虚无为,把百姓都引向了无所作为的歧路,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杀掉呢?”        好厉害啊!赵太后说杀就杀,大刀阔斧,连隐士也杀,是燕赵火爆脾气的人啊。而且齐国从齐王建开始,也确实走向了轻虚无为、苟且偷安的路子,隐士“子仲”是其精神代表。赵太后的话,一针见血。        并且赵太后的话有明显的反道家而杂糅儒法的倾向,用于治国,当不无裨益。可惜的是,东风不与,事与愿违,赵太后用事仅两年,就真的“山陵崩”了,留下一个赵孝成王。        从此,年轻的赵孝成王被一班贵族所包围,净干蠢事,国事遂不如人意。倘使上天再假赵太后四、五年寿命,赵国接下来于赵孝成王的六年发生的“长平之战”空前大惨败和赵国国运的就此衰竭,庶几其可免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纸上谈兵(264B.C.—260B.C.)       一        如果你有幸生活在赵孝成王初年的赵国邯郸(赵太后刚去世的时候,公元264年前后),你晚上一定要上街逛逛,一定非常惬意,可能也有“KTV”“洗浴中心”之类的大牌子矗立在邯郸城里。        邯郸人放荡冶游,是列国出名的。司马迁说邯郸女子喜欢设形容,携鸣琴,为倡优(做歌舞演员),意思是这些美貌的邯郸女子喜欢作歌舞演员。她们游媚贵富,出不远千里,倾绝诸侯,意思是她们到处赶场,游媚富人和官贵人家,在各地表演献艺,千里巡游诸侯列国,顷绝列国,久负盛名,就跟现在各地演艺吧里串场走穴的歌舞队一样。具体表演起来,她们扬长袂,蹑利屣(穿尖头舞鞋),鼓琴瑟,习丝竹长袖(苦练弹吹舞蹈),盛饰冶容(浓妆艳抹),步履轻巧,目挑心招,那实在是美呆了!         邯郸不光女孩风流,少男们也爱创造时尚。邯郸酷哥们的走路姿态,是世界第一酷的,成为列国模仿的对象。这些帅男志高而扬,家殷而富,具有大都市人的自信和高姿态,因此走路都别具一格:两条后腿迈得非常有个性。于是就有人跑到邯郸来学步。结果没学好,爬着回去了。另外,这些男生也爱唱歌,司马迁说,赵的“男子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意思赵国的帅男子,喜欢聚起来一起唱卡拉OK。   总之,邯郸是一个娱乐产业发达的所在,少女能舞,男生能唱,终日玩乐享受,跟现在的长沙差不多。曹植在《名都篇》里形容邯郸少男少女说:“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帮少男少女带着宝剑,穿着艳服,斗鸡走马,豪饮高唱,邯郸城里到处洋溢着这些少男少女放荡冶游的风气,几乎可以被称为当时中国的“性都”,真的让人想一“赞”!        为什么邯郸少男少女,在“歌、酒、性”方面这么“赞”呢?这么狂放呢?这大约是燕赵人豪侠直猛性格的另一种转移的表现吧。        另据我考证,邯郸也是有夜总会的。司马迁说赵地的男子相聚游戏,慷慨悲歌——意思是喜欢聚起来去唱卡拉OK。而高适的《邯郸少年行》中干脆描述了邯郸KTV产业:“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最后一句大约就是说,邯郸的“麦肯迪KTV”包厢里,终日歌笑纷纷,而麦肯迪的楼下,停的都是来此K歌的邯郸少年的私家车,而且这帮人善赌博,能斗殴,都是不让人省心的孩子(附带说一句,后来的秦末反秦大起义中,这些“少年”都成为了各地杀其郡守县令,据城独立的急先锋!)。        邯郸附近的地区,也是风流前卫。譬如邯郸附近的中山地区:“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就是昼夜无休无知地唱淫歌,而且是男女搂抱着(男女切倚)一起唱,没有休息。而商纣王酒池肉林,男女裸奔其中的沙丘,也是在邯郸附近。总之,以邯郸为中心的这一带人古来都比较浮浪,不愧北方性都,玩乐之地。           赵太后死后,赵孝成王初年,公元264年前后,一位来自秦国的公子“子异”,就经常出现在邯郸的古代夜总会里,地点可能是古代的“金色年华夜总会”(在邯郸路87号)。他的身旁不时穿梭着美女和送饮料的妖冶少年,场子里乱哄哄的。台面上正有美女手舞着带铃当的荧光五角星,穿着长纱艳服,长歌漫舞,台侧的丝竹乐队吱吱呜呜摇头晃脑地伴奏着。        坐在子异旁边的,是他的好朋友“韦哥”。韦哥又名吕不韦,是个小商人(家里开了一个珠宝铺,可能还有一个洗浴中心),他喜欢游手好闲,风流闲荡。        忽然,节奏加快了,急促的鼓声敲碎了恹恹欲睡的气氛,一个很正点的漂亮歌女出现在台子上,大家眼睛立刻一亮。这个美女长得很野性,头插羽毛,身材冒火,她举着古代话筒,领着台下的大家一起蹦舞,同时唱古代的Rap:“Everybody, move your body! Don’t stop! Move your body!oh!yeah!”        气氛立刻high起来了。        子异举着酒瓶,和旁边的人一起听她指挥move body,大家都在move,摇摆,好像很多人在黑乎乎的屋子里互相蹭痒似的,保持着共同的节奏。唯独吕不韦跳得比较个性,像被驴子踢了一样。        这曲热舞刚罢,这个歌女就开始目挑心招,她举着古代的话筒叫道:“刚才这个胡人战阵曲,是小妹献给韦哥的。韦哥好吗,韦哥在哪里?请让小妹看见你——”        观者大呼小叫,纷纷扭头寻找。韦哥觉得很有面子,就做了败家子常做的事,跳起来,把一条丝绢(可抵货币用)缠着一小块儿金子,抛向台子上的美女,喊道:“算我和子异的!”        这个领舞唱歌的美女,她的名字在史书上不传,人们都叫她“邯郸姬”。她手上挥舞着带铃铛的荧光五角星,一边摆弄着诱人的体态,一边捏着话筒接着说:“谢谢!谢谢韦哥,今天,我们还特别荣幸地欢迎,韦哥的新朋友——子异哥哥!”架子鼓一通急敲,“接下来这段邯郸玉人舞,就让小妹献给远道而来的子异哥哥。”        说完,轻柔的乐曲奏起来了,华丽的彩裙舞起来了,娇美的腰肢扭起来了,贵人的心意乱起来了。旁边,还有人专门收集了隔壁洗浴中心的热蒸汽,从皮囊里扑地一古脑向玉人喷上去,使得舞者如梦如幻。子异整个晕菜了。邯郸姬又跑下台,挤过来向他“目挑心招”了:“子异哥哥,小妹就把这个舞铃送给你吧。”        子异一下子结巴了。他看见邯郸姬衣服开领很低,酥胸隐隐若现,被衣服挤到了很高的位置,造成更加震撼的效果,就像一个普通人,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放到一个钱包里,而且不盖盖。子异满面通红,好似芒刺在背。他从前生活在性苦闷的秦国,那里的人只知道耕战,穿鞋都不许带丝的,哪见过这边邯郸的灯红酒绿。        子异接过邯郸姬系着三个铃铛的荧光五角星,被她的霞光万丈照耀得不敢直视,只是看着她的尖尖的上翘着头的舞鞋。这个美艳如花的女人,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惹人怜爱。而吕不韦却在旁边在怪叫:“美眉,哪天我们一起去邯郸大酒店开房间!哈哈哈——”            吕不韦、子异和邯郸姬,遂成了古代邯郸城里的“三贱客”。具体来讲,邯郸姬和吕不韦的关系更近一些,因为吕不韦是有钱的浪荡子,会玩。而子异则不太会玩,邯郸姬跟他说话时也就一本正经,话题少。于是子异暗中忧伤,写下了舒怀的诗道:       致邯郸姬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对不起,这不是子异的,这是顾城做的,不过也差不多。后来子异硬是霸占了邯郸姬,这是后话不提。           子异这人的出场,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货可居”的成语。他是秦昭王的孙子,但他是姨太太生的,地位所以很低。当时,为了笼络中原以北的赵国不干预秦人的军事行动,秦昭王要派一个王室公子入赵国为人质。于是就把“子异”这个无关紧要的王孙派到赵国来当人质了。        子异在赵国租了一处房子。由于他妈妈是姨太太,不够高贵,私蓄财产不算太多,于是能给他带到赵国来用的钱财也就不足,他生活过得很不开心,至少是无人理睬,郁郁寡欢。        子异和吕不韦当初相识的时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末,吕不韦在城里闲荡,正遇上子异。子异相貌不凡,眉宇间却有怨恨之色;衣装虽旧,但格调却颇有品位,看上去像是个不走运的贵族子弟。        吕不韦觉得子异奇货可居,于是跑回家向自己的老爹要钱。他怕老爹不给钱,就开导老爹说:“您说说,贩卖农产品,最多能赚多少利润?”        吕父回答:“顶多十倍吧。”        “贩卖珠玉呢,能赚多少倍?”        “弄得好,可以上百倍。”        “那么,贩卖王位,又能赚多少倍?”        吕父大惊:“你小子吃摇头丸吃多了吧。王位岂是可贩卖的?”        “您到底老实说说,到底几倍?”        “贩卖王位,利润没数了吧!”        吕不韦于是开怀大笑说:“既然您老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那请您给孩儿我千金,我去投资子异去。子异现在邯郸做人质,此乃天下奇货,值得一买。将来他若成为秦王,咱们吕家岂不发啦!”        父子两人辩论了数日,吕父的观点是,秦国国内的公子众多,子异很难获选成为王位继承人,而且他远离秦国,被撇在秦国政治中心以外,想给他老爹拍马屁都没机会。而且子异的妈妈是个穷妈,母家一点势力没有,帮不到子异。吕不韦的观点是,子异确实没有“势”,但是,我们可以帮他借“势”啊。只要给他借来了“势”,子异自己不就也有“势”了吗,不就可以成功了吗——这就是所谓借势啊。        吕父终于被说服,取了一千斤金子,交与不韦说:“我可是破家投资这个项目啊,咱们全家的硬通货就都在这里了!你先放好,别不等用就弄丢了!”        吕不韦很听老爹的话,生怕黄金丢了,于是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一咕脑全部花掉。他把其中五百斤给了子异,要求子异拿着这些钱去“广结宾客”。当时的宾客,就是媒体的意思。当时没有广播,消息的传播全靠一些大嗓门的家伙,就是宾客。他们游走列国,白吃白拿,替“广结”了他们的主子嚷嚷,提高主子的名望,炒作主子的贤明——这就是宾客了。有了宾客的吆喝,子异开始在诸侯间有了贤名。战国四君子靠的就是这个宾客(也即所谓门客),给四君子们造声势。        包装完子异,吕不韦开始去咸阳运动,准备把老爹积蓄的另外五百斤黄金也花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咸阳处于陕西省渭水之阳,九嵕(音“宗”)山之阳,由于山水都是阳,故称咸阳,是块风水宝地。张艺谋同志就曾在这块风水宝地当过光荣的咸阳棉纺厂工人。两千二百年前,年轻的吕不韦同志,也曾携带着金子兴冲冲地来到这里。        当时正是夏天刚刚来临,没有蒸热也没有虐寒,空气悄然入襟,清爽可爱。吕不韦带着五百斤金子。当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轻,五百斤金子相当于130公斤,基本上等于两个大学生的体重或者一个得病了的大教授。        吕不韦带着两个大学生重的金子,首先找到了秦昭王的继承人——秦昭王的儿子“安国君”(即子异的老爹)的正夫人(华阳夫人)的弟弟(——真长的一句话啊),对他一本正经地讲:“华弟弟,您已经犯下了死罪,你知道吗?你家中的美女、骏马不计其数。你为什么这么阔气呢,是因为你姐姐是安国君的正夫人——华阳夫人。她深受安国君宠爱,才使你们这些亲戚这么有钱。可惜你姐有个毛病,就是生不出一个儿子。一旦未来安国君仙逝,他的长子(姨太太所生)当了接班人,又有您的死对头士仓做他的辅佐,到时候,恐怕华阳夫人和华弟弟您家的门口,将会蓬蒿丛生。你们危于累卵,寿命比蜉蝣还短。如今我有一条愚计,可以使您转危为安。您愿意听听吗?”        华弟弟听得毛骨悚然,慌忙作揖说:“先生快讲。”        吕不韦说:“您知道,安国君还有个儿子叫子异。他的人品相当不错,在列国很有英名(都是我包装炒作的)。他眼下在赵国做人质,思乡若渴,如果华阳夫人收了他当干儿子,自然他就可以取代现有的长子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因为华阳夫人是正夫人),而安国君又是现任秦昭王的接班人,于是子异也就成为秦国未来王位的继承人。华阳夫人和您的家族也就可以依靠着子异,永守富贵,岂不是两全其美?”        华弟弟深以为然,于是把吕不韦引见给华阳夫人。吕不韦献上五百斤黄金,说这是子异派我送您的一点心意。华阳夫人听了,大受感动。华弟弟赶紧对华阳夫人说:“姐姐,我们听说,用美色事奉丈夫的,在年老色衰之后,所受到的宠爱就会衰减。如今您一个儿子都没有,这非常危险啊——将来你没有儿子可以依靠啊。您最好乘自己还得宠时,赶紧认养子异为子,劝安国君把他立为接班人。如此一来,安国君万年之后,咱们家还永远不会失势啊。如果等您色衰爱弛了,     您再提这样的要求,还会有人肯听吗?”        华阳夫人如梦方醒,于是向安国君猛吹枕边风,利用宏伟的语言,把一个蝇子吹成了大鸟般地吹嘘子异的能耐。安国君听说自己的众儿子之中的子异,在国际间名气这么大,当然喜不自胜,就答应下来,定子异为接班人。安国君的长子子傒、子傒的师傅士仓等人闻讯,如同五雷轰顶一般,可是想加以阻止,为时却已太晚了。        子异被定为安国君的接班人,而安国君是目前秦昭王的既定接班人,消息传来,邯郸骚动,子异名誉大起,真的成为列国知名的人物了。           潇水曰:在世袭君主制国家里,外戚集团(就是国君的媳妇一族)一向不容忽视。他们可以利用国君宠爱他们家族的美女的人性弱点,影响国君的决策。同时,他们为了维护本家族利益,往往与国君其他亲属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调和。吕不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促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说明他的见识很不一般。           正在子异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秦国当继承人之际,不料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子异无法成行,只好呆在邯郸等待时机。这就是秦赵之间赫赫有名的长平大战。        在接下来的大战期间,子异战战兢兢地滞留在邯郸,整天担心被赵国人拉出去,给他穿上橙色衣服,在录像机前展示秦国护照。(好像伊拉克武装分子,抓住那个韩国人,给韩国人录像似的。)如果秦人不退兵,就在二十四小时内斩首。        好在有吕不韦和邯郸姬等一帮朋友陪他,排遣寂寞和惶恐。其中据说还有一个“大阴人”叫做嫪毐同志(由王志文扮演),也是个笙歌队里打鼓的浪荡子,常和他们去夜总会玩。        但是子异还是耐不住孤苦寂寞,厚着脸皮向吕不韦伸手索要邯郸姬。邯郸姬年轻美貌,袅袅婷婷,丰姿楚楚,是子异的梦中情人,但据说跟吕不韦有一腿。吕不韦一开始很气愤:“你有没有搞错!那是我的马子耶!”        但是,想到自己已经为了子异花光了所有的金子(史书上说“吕不韦破家为子异”),何苦再留恋一个女艺人呢。   于是,子异就跟邯郸姬成亲了。        关于邯郸姬腹中逐渐孕育起来的那个即将震撼世界的伟人——秦始皇先生,究竟谁才是他真正的父亲,是吕不韦还是秦国子异,历代学者争论不休。我认为他不是吕不韦的儿子,至少吕不韦不是有意如此,因为没有那个必要,也没有意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妈妈肯定是邯郸姬。他在童年的时候,也一定曾把邯郸姬送给子异的系着三个铃当的荧光五角星当作童年的玩物。若干年后,当他以占领者的身份再次驾临邯郸,他把所有曾跟妈妈邯郸姬家为难作对过的当地“坏蛋”及其家属,全部坑杀。其中也有一部分许是夜总会里的看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当秦始皇还以胎儿的形式在邯郸姬的腹中生气勃勃地发育时,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以西仅一百五十公里的上党地区,那里的十几座城池,却处在了一片混乱之中。上党官民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上党,在邯郸的西面,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地区,是韩国的地盘,目前正在遭受秦人的疯狂进攻。上党郡守冯亭大人想负隅顽抗,但又没有能力打退秦人。秦人断绝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狭长如线的联络通径。上党人明白,自己作为韩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事实上,韩国领袖“韩桓惠王”已经命令他们就地向秦军投降。        上党郡守冯亭,在绞尽脑汁之后,想出一个歪点子:既然我们本土上不愿意支援我们,我们可以寻找其它国家的援兵。我们可以寻找赵国的援兵。怎么才能让赵人救我们呢?办法就是我们上党郡十七城全向赵国投降。赵国一旦接受我们,它就必须派兵救我们。这样,有大赵军来帮我们打秦军,兴许就可以抵挡得住秦军,形势也许就能逆转。这种救亡的路子,古今中外都不曾见过,但是,理论上倒也行得通。        当时正是公元前262年,年轻的赵孝成王(赵惠文王和赵太后的儿子)继位第四年,在这一年的一个仲夏之夜。赵孝成王梦见自己穿着一件左右异色的衣服,高高兴兴地乘飞龙飞向天空。但突然又坠了下来。赵孝成王摔到地上,看见两旁堆积如山的金玉珠宝。        赵国的史官把这个梦解得乱七八糟:“您穿着左右异色的衣服,预示着要遭受残裂。乘龙上天但不能到达,说明您要事业徒有其目标,而无其实力。看见金玉堆积如山,但却得不到,我们的国家恐怕要有巨大的忧患了!”赵孝成王不以为然。        这个梦确实难解,弗洛伊德说:“男人飞行的梦是具有肉欲意义的。这种飞行的梦都是勃起的梦,因为都是反重力的。而从空中跌落,则常具有焦虑的特征,是勃起后的必然。”“至于游泳的梦,并且在梦中划水,”弗洛伊德说:“那是尿床。”        总之,弗洛伊德大师也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只能认为赵孝成王的青春期已经来到了。不过,赵国国事的糜烂,就是从年轻的赵孝成王开始的,如同齐国的残破始于齐湣王,楚国的消弱始于楚怀王。        赵孝成王的青春梦作完后的第三天,就在邯郸接待了冯亭的使者。密谈之后,赵孝成王精神状态大为亢奋,赶紧喊来朝中重臣商议。        平阳君赵豹,是赵孝成王的爹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满面春风地对他说:“王叔,刚才上党那边来人说,上党的十七座韩国城邑,愿意全部无条件献给我国,您以为如何?”        平阳君想了想,把脸一沉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圣人把无缘无故得到的财货利益,当作祸害。当前,秦人为了得到上党,秦昭王和范雎煞费苦心,不惜派出手中的王牌大将武安君白起,与韩国苦战三年,斩首五万,得城十数,才总算把上党向南穿越太行山的孔道堵住,使上党无法与韩国在中原的本土相连。上党成了韩国遗留在山西南部的一块飞地。秦国辛苦攻韩了三年,眼看就能享受上党这块肥肉。而我们赵人坐收其利,秦人能善罢甘休吗?秦人连年苦斗,我们坐享其成,这种便宜,连强国都不容易从弱国身上占到,弱国怎么能从强国那里获得呢?”        赵孝成王却反驳说:“可是你想想。如今我们发百万大军出去抢地,逾年越岁,也未得到一座城池。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十七城,不要岂不是傻瓜。寡人听说,上天送来礼品而不去拿,是对神灵的冒犯。”        平阳君赵豹说服不了赵孝成王,只好告辞离去。        接着,花花公子平原君赵胜(也是先君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王叔,战国四君子之一)和赵禹一起来了。两人回答得相当草率:“大王说得太对了,往年发百万大军进攻,也夺不来一座城来。现在坐收十七个城邑,机不可失。”        赵孝成王终于听到支持者了,大喜,命令平原君高高兴兴地前往上党接收土地。随后,五十岁左右的赵将廉颇率赵国大军赶至上党地区驻防。赵国由此正式卷入了一场噩梦似的战争。           潇水曰:        这三位与赵孝成王讨论国家大事的重臣: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赵禹,三个人都是赵王族的自家人,前两个都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后一个也是赵氏宗室的。这三个人能当上封君和大官,地位仅仅次于赵王,参与赵王的国际大事决策,凭的是出身而不是能力。这就是贵族政治。贵族政治正是赵国昏弱的根源。赵孝成王讨论国家大事,只是和这三个宗室贵族去讨论,可悲啊,廉颇蔺相如这些布衣贤能都哪去了?        这些宗室贵族往往肉食者鄙——他们哥仨的意见,一个对的,两个错的,总体来讲是错的多于对的。宗室贵族,这些昏聩的靠着血缘关系而上去的肉食者,最终将把赵国引入了危险的境地。        相比之下,秦国则任用异姓贤能,从范雎到未来的吕不韦、李斯一脉下来,都是从布衣打拼出来的卿相。这就是“职业官僚政治”(官僚是市场化筛选来的),它比赵国的“贵族政治”(官僚是世袭化靠血缘来的),要进步的多。秦对六国的战胜和取代,就是先进的政治体制对落后体系的战胜和取代。           最后说一下,接收上党对赵国来说,是否有利。历来这一点众说纷纭,从哲学角度来讲,把别人辛苦三年即将打下来的土地你白捡来,这不符合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从道义上讲,这种做法得不到列国的同情和军事支援。从政治角度来讲,秦军占领上党,确实会对赵国构成威胁,赵国应该干预。但是,赵军在三年来安常处顺,不知道对韩国假以任何援手,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即便现在进行干预也可以,但不应该以吞吃对方土地做为交换。从军事角度来讲,赵军进驻上党与秦人周旋,确实是凶多吉少:        赵军开进上党(属韩国)以后,需要分散驻守上党,于是战斗力被削弱。        1、 随着军队的推进,赵军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物资供应地,使赵军不能补充已消耗的作战力。这一点就像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时的处境一样。虽然,作战地区(上党,或者说朝鲜)的物资财富也可以用来补给赵军。但在一般情况下,由新被占领区提供的东西,不如由本国提供东西那样迅速可靠,各种误解和错误也影响保障的及时性和质量(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给养就是靠从中国本土提供的)。而且,有些东西是必须要从本国提供的,特别是人员。事实上,在战争爆发第一阶段,上党地区很快就被窝囊的廉颇给弄丢失了。赵军连这个可怜的供给地都失去了。        2、 每一支军队都有战略侧翼,也就是其后方交通线的两侧。军队越离开本土,深入敌国,其交通线的侧翼就越长。对一个很长的、只有很少兵力保护或完全没有保护的交通线来说,它是脆弱的。一旦丧失了交通线,后果将是严重的。后来赵括在长平被饿了四十六天,原因就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公元前261年的末尾,呼啸的北风吹响了冬季的主旋律,漫天的雪花弥漫在晋南高原上。驻守上党地区的赵军,中间的大多数人,将是最后一次看见这人间的雪。        冬季刚刚结束,打仗的黄金季节又开始了,秦国数十万大军就在猛将王龁的带领下,前来攻击上党地区。        王龁又被我们称为“王铁汉”,以迅速穿插进攻,打硬仗、猛仗著名。他的爵位是左庶长,在秦国二十等级爵中处第十等,局级干部。在不到一两个月的时间,猛将王龁居然尽数夺得了廉颇赵军所戍守的上党郡地区所有城池,令人咋舌。        廉颇虽然名气很大,尤其是在他和蔺相如联袂上演了活剧“将相和”之后,声动诸侯,但他只善于进攻齐、魏两国,遇上霸气十足的秦军就渐渐不支。        廉颇失利后,上党郡已失,赵军约有四十余万人,只得在廉颇的约束下,向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退却集结。由于已经不能从上党那里获得补给了,大军只好依靠身后一两条穿越太行山东麓直到邯郸的运输线,像氧气管子那样给自己补氧。        夏季六月到了,秦军统帅王龁在攻占上党以后,率领主力追至长平,打算首先扫清长平外围的赵军阵地。        王龁派出自己的先锋机动部队,由司马梗率领,前去长平外围侦察。司马梗据说是司马迁的祖爷爷,他的机动部队站在山头看赵军的风景,正遭遇了赵军一方赵笳指挥的机动部队。双方发生激战。赵军没有增援部队,结果,赵笳阵亡,赵军大部被歼,残部逃散。秦军获得了前哨战的胜利。廉颇闻悉机动部队首战失利,传令长平各营垒将士悉心据守。        不久,王龁率领秦军主力,对赵军的长平主阵地发起多次持续攻击。秦军攻势极猛,廉颇指挥的赵军无力支持,长平外围的东鄣西鄣两处城堡陆续被秦军攻破,四名都尉丧命(都尉是多大的官,不知道,大约是师长级的吧,不然不至于专门被司马迁写进史书里)。        接着,秦军又进攻长平附近的赵方据点光狼城。秦将司马梗奋勇当先,带头登城,掩护主力杀进城内。光狼城守将正是冯亭,这家伙协助廉颇守上党没守住,败退至此,被廉颇安排守光狼,终于又丢了光狼城,乃边战边走,指挥部众向廉颇在长平地区的主阵地靠拢。光狼等三城遂为秦军所占领。战事一开始,廉颇一方就显得低调,左支右拙。        到了入夏的七月,廉颇不敢再打了,开始在长平地区修筑壁垒(因为他已经没有城了)。廉颇修筑的壁垒工程浩大,至今长平地区还有其残迹。廉颇兢兢业业地修垒,完全像一个勤勉的包工头。        战国七雄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廉颇正在施工的这个地方:山西东南部那一块方圆约一百五十千米,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山丘地带——即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已经在这里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庞大部队,各自动员人数在四十万人上下,形成对峙。而在他们背后,数不清的后援士兵还正在奔赴战场的途中。所有明眼人都能看出,空前惨烈的决战一触即发。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廉颇精心构建的这块战场。长平地面上摆着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山脉相对高度一般在二百米上下,也有些地方要低一些。平行该山脉以东,有一条宽阔的河谷。传说唐尧的长子丹朱曾经在此逗留过,所以这条河名叫丹河。由丹河再往东,还有一条南北绵延的山脉,比第一条更加高大,我们姑且分别叫它们“丹西山”和“丹东山”好了。两条山脉之间相隔约十公里,中间夹着一条丹河。这就是廉颇所拥有的阵地,有两山一水,从战略防御角度来说,相当不错了。美中不足的是,两座山脉的山势都不够险峻,需要用人造工程来加以改善,所以廉颇在丹西山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称为西垒;在丹东山上也有一些,称为东垒。而秦军正从正西面杀来。   秦军正面强攻的话,将会损失很大。但王龁血气方刚,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攻。就这样,三十多万秦军铺在二十多公里宽的战场上,像潮水一般卷了上来。         虽说廉颇手里也有四十五万人,但还是架不住对手没日没夜的猛冲,又有两名师长(都尉)丧命。几天之后,西垒部分阵地被突破,秦军攻破丹西山一些山谷,穿插抵达丹西山东坡,开始包抄赵军的后路。廉颇和冯亭指挥预备队进行反包抄,但是收效甚微,涌入山谷而来的敌人越来越多。赵军最终被迫放弃西垒,跃过丹河撤退到丹河东岸,王龁又不失时机地率军赶上来,一直追到丹东山上的东垒才停。此役秦军死伤人数不详,廉颇大约赔了五万。赵军从四十五万,减员为四十万。        廉颇见秦军实在厉害,只得退保丹东山,继续当施工头,高筑堡垒,任敌人怎么挑战谩骂,他都坚守不出,王龁一时也无机可乘。   看来,廉颇这半年仗打得很窝囊,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廉颇频频失利。         廉颇连续战败的坏消息雪片般地传来,邯郸城里的达官贵人们个个如坐针毡。听说丹西山的西垒已被攻破,赵方丧军五万及都尉多人,赵孝成王再也按捺不住激动情绪,叫道:“看来廉老将军全然不是王龁的对手,三个月下来损失了五万人,六名师长都完蛋了。不但上党十七座城剩不下几座了,长平阵地也越打越小。现在的战局实在太被动啦!”他催促廉颇火速出击,好给自己翻本。廉颇就是不从,像乌龟那样使劲缩着脑袋。        王龁和廉颇率数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每日花钱如流水,双方君主都很焦虑。秦昭王问相国范睢,如何才能引廉颇出来,速战速决。范雎以为廉颇素来作风稳健,这次又被王龁打怕了,肯定死活不肯再出战:“臣已经考虑过了,我们只能用反间计促使赵国换掉廉颇。换掉廉颇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年轻气盛,名气很高,经验欠缺。年纪过大,就不肯出击;名气不高,则赵王必不肯轻易任用;经验丰富,则不容易上我们的圈套。”        秦昭王忧虑道:“您说得倒是挺好,可是赵国岂有如此人物?”   “眼下正有一人,甚是合适。此人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大名赵括。”        秦昭王闻言,喜上眉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赵括的爹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名公务员,科级干部,主要负责收农业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仗着是贵族(是王叔,先君赵惠文王的弟弟),又几度担任相国,势力大,到期不肯交税,赵奢依法处决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干部。平原君大怒,把赵奢抓起来,将要杀掉他。赵奢辩解说:“阁下是赵国的贵族,理应起表率作用,现在却放纵家人践踏法律。法律受到轻视,国家就会衰弱,诸侯就会来犯,到时候,阁下还怎么享受荣华富贵呢?”平原君听了十分惭愧,鉴于自己战国四君子美名,于是改容谢罪。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看出王亲贵族当政的话,弊端很大,他们本身无能不算,还肆意践踏法律,因为他们是特权阶级。这是山东六国的通病。       赵奢是通过阏与之战出名的。那是公元前270年,范雎进入秦国后不久,派秦将胡伤攻打太行山山脊上的军事要塞阏与。廉颇认为:“阏与西距邯郸仅一百三十公里,但都是太行山路,道远路险,不容易救。”       赵奢则说:“道远路险,就好比两只愤怒的耗子在洞穴中狭路相逢。哪一方的将领比较勇敢,哪一方就会取胜。”       由于赵奢口气大,于是被任命为将领,率十万人马去救阏与。       刚开出邯郸城三十里,赵奢就让部队停下来挖筑工事,逗留了二十八天还不肯前进。秦军听说了,皆以为赵人胆怯。接着,赵奢突然卷甲疾趋,连续急行军二天一夜,走了近两百里路(跟解放军急行军的速度一样),赶到了太行山脊上阏与前线,突然出现在错愕的秦军面前。秦军尚未布置好阵地防守,一场鏖战,慌乱无序,竟被赵奢杀得大败,阏与之围遂解。这是赵国对秦作战史上少有的一次大胜,打破了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奢因此闻名天下,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        有其父必有其子。受父亲的影响,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法,讲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连老爹赵奢都辩论不过他。赵奢只好骂他:“我的这个龟儿子,迟早是要惹祸的。须知战争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这小子把它看得太简单了。”        公元前260年的夏天,蝉声和谣言一起笼罩着邯郸城的上空。受一些秦国派来的大嘴巴的影响,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决定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长平前线的缩头乌龟廉颇。蔺相如先生此时病重,闻讯连忙上书劝阻:“赵括徒有虚名,只会读他老爹的兵书和战争日记,打起仗来则是胶柱鼓瑟(成语),不知机变。”        赵孝成王和赵括都是少壮派,不听这些行将就木的老家伙唠叨,于是厚赏赵括,择日开拔。赵括也没客气,拿着赵王赏他的金帛,到处求田问舍,打听哪里的楼盘会涨,买房子置地,表现得像今天的温州炒房团。他妈妈惶恐得很,上书请求宽赦:“我儿子赵括不堪为将。从前他老爹获得赏赐,都与军吏士卒分享。受命之日,不问家室,与士兵同吃同睡。而这龟儿子却婆婆妈妈的,把钱全藏到了家里,只是一个守财奴而已。愿大王不要遣他去前线啦。”        赵孝成王历来刚愎:“大妈不要啰嗦了,我意已决。另外,你们这些老人不要老管孩子叫龟儿子,这样对家长也不利。”        “那么,倘若赵括败兵折将回来,我们家属请求不要连坐。”       赵孝成王说:“这个好办,依允就是。”           于是,赵国一颗冉冉升起的丧星,带着他的兵学理论和父亲的战争日记来到了邯郸以西一百五十公里黄土高坡上的长平战场。       长平的山景非常优美。到处长着古代的树木。名字却叫不出,倘在春天,就满伞满伞举满了花的云,视线永远是穿不透的。而眼下正是满目湿红的公元前260年夏末初秋,丹山山坡上暗绿与鹅黄层层尽染,樱红如血的霜叶更偶尔破空袭来——当时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倘若不是打仗,这里是个极好的画家写生的地方。无限的巨幅秋林,夹着通往战场的道路,遮蔽天日,使驾车行驶的赵括及其侍从,如花廊下徜徉的鉴赏者,被五光十色的秋景,打得死去活来。       赵括与廉颇交割完毕,马上就更换军官,变易约束,做了一系列挥刀自攻性的军事改革。我们知道,凭着一个人的小嗓,是不可能喊动四十多万大兵的进趋的。所以统帅必须有一帮得力的各级将官。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最初指挥了28万人,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指挥77万人,他靠的是数以万计的机关人员和各师团营连级的指挥员。彭德怀指挥着这些人,而不是直接指挥数十万大军。       赵括也是一样,如果他的部下以百夫长来计的话,四十万人将设有四千名百夫长,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的在校生人数,都需要他来指挥,这需要多么强的领导能力啊。如果以千夫长来计,也将有四百多人,够坐满一个大礼堂的。       赵括要指挥好这四百人,对于一个没有战争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谈何容易。另外,四百人必须和其所各自带的兵士熟悉,所谓兵将相熟,只要指挥了将,兵们自然跟着。但是赵括临阵大量易置将官,更换了这四百人中的很多人,换上了自己的亲信。这些新将官,能不能调动指挥好下边所不熟悉的各自千人小队,又是个问题了。       赵括的指挥系统,从统帅到将官到士兵,似乎都没有磨合好。       另外,军中还有一套“约束”,也被赵括变更了。       所谓约束,是古代战争的一套军队内沟通系统。我们看美国电影《特洛伊》,主将在战车上杀猪似的大喊:“后退!后退!——弓箭手——射击!”旁边是一群奔跑战斗的士兵。这是不行的。       上万人的战场上,他嗓门再大又有几个人能听见。这样指挥不对。       事实上,他不应该直接对战士们喊,他应该命令各个小队的军官,军官们再指挥自己的兵们去分头落实。但军官们不能总呆在他身边,听他呼喊命令,军官们要跟自己的小队在一起——比如说他是管弓箭手的,他就要跟弓箭手们呆在合适的战位上。所以,主将的命令不可能通过喊的形式被他(军官)听见,即便他有张飞那样的喉咙也不行。       因此,主将需要依靠旗帜与部将沟通,就是所谓的一套“约束”。据兵法所载,在中军大旗周围,其实有好几面旗子,旗子的数量,取决于主将有多少个小队。每个小队有属于自己颜色的旗帜,是小队兵士瞩目的地方。当主将竖起某色旗帜,相应的某小队就要立刻竖起他同样颜色的旗帜答应——叫做“应旗”。主将把旗帜向左摇动(当然他不会亲自摇,他身边有一群掌旗的彪形大汉),该小队相应的旗帜就也向左摇,小队战士就往左冲杀。大旗右摆,则战士右攻,阵形右移。当主将旗帜低压摇动,小队将领也同样立刻应旗,压低摇动,意味着他的战士们要拔足飞奔。旗帜的高低配合着鼓声的急缓,控制士兵冲杀的进度。主将所要做的,就是调度自己身边这一群颜色纷杂、代表不同小队的旗帜,所以他需要站在地势高亢的地方。主将的职责,基本上跟交通路口的警差不多,一旦旗子挥乱了,就要堵车、肇事、出车祸了。       当时不能打手机和发电,也没有高音喇叭,所以全靠旗帜的语言,此外还有不同寓意的鼓声。这一套规矩就是约束。赵括临时把它们更改了,大家必然不甚熟悉。赵括用一套新的 “约束”(旗鼓)来指挥军队,无异于鸡同鸭讲,闹不好四十万人就全乱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5: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与赵括一起赶到战场的还有秦国久经沙场的战神——武安君白起。白起是秘密到来的,他偷偷换下了王龁。       秦昭王亲自下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白起为将者,立斩。这么做极其必要。倘若赵括得知秦国起用白起,势必畏惧白疯子的威名,不敢贸然出战,也做缩头乌龟,死守东垒。而这是秦人最恐惧的,因为攻坚总是最难的,要付出很大伤亡,比防守一方多几倍甚至几十倍。(滕冲战役,歼灭守城日军三千人,而攻城的中国远征军牺牲9168人,这还是在有飞机掩护进攻的情况下。)       赵括为了立功露脸,决定率四十万赵军离开东垒,倾巢而出,渡过丹河,全线反击秦军,想把廉颇丢失的丹西山和山上的西垒夺回来,以便自己。冯亭提出异议,竟遭到赵括的无礼拒绝。       白起的大军大约三十五至五十万,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布置:以第一线部队向赵军进攻,接战即退,诱其深入。其余主力部队坚守西垒,两翼配备钳攻部队,构成袋形阵地,包围赵军的盲进部分。另以强有力的二万五千奇兵向赵军侧背迂回,以夺赵军东垒,绝赵军后路,实现彻底包围。       果然,赵括发起主动进攻以后,秦军的当头部队一触即溃,大部分撤上丹西山。赵括见敌军丢盔卸甲,料无伏兵,便自率三十多万步兵主攻西垒,令冯亭留守东垒接应。没想到连战数日,西垒坚如顽石,防守应变有方,无懈可击。赵括心中烦闷,正迟疑间,忽闻恶报:身后的东垒已经被秦人的二万五千奇兵所得,赵括一下子成了无家可回的人,夹在西垒、东垒之间成了流浪汉。       廉颇从前修筑的这东西两垒,如今成了夹住赵军的火葬场。       同时,白起还命五千骑兵,掐断了赵军在东垒以东的给养运输线。于是粮道也断了。       冯亭丢了东垒,被赵括接住一顿大骂:“廉颇先是丢了西垒,你又丢了东垒。你要害死我啊!”       冯亭辩解道:“你率大军倾巢而出,几日迟迟不归,我如何守得住那么长的东垒。”       两人在太阳地下互骂了半天,才慢慢发现肚子饿了起来。由于西垒攻不下,东垒又失守,赵军就被困在西垒东垒之间的丹河谷里进退不得,后勤给养线又被切断了。赵括别无选择,只好移军回去复夺东垒。       赵括反身回夺东垒,秦军则以轻装部队出西垒击赵括后身,牵制赵军对东垒的进攻。东垒秦军则顽强据守。由于赵括修改了军中的“约束”,调度混乱,终于“赵战失利”,只好就地停下,放弃夺回东垒的打算,改在东西垒之间的丹河谷里重新筑壁,用以坚守,等待救兵。       而秦军此时已占领了东西二垒,居高临下地夹住赵括,好像两块棺材板。并且已经传出消息,秦军主将正是赵括无比惧怕的百战百胜的白疯子白起先生。赵括心中叫苦:“难道老天要绝我吗?怎么遇上这个魔鬼。我一出道,就碰上了这个克星,实在是不幸啊!”        这时候,赵括还有一个机会突围,就是顺着丹河河谷,奋力向南北两个方向寻找突破口。但是赵括被白起吓破了胆,从先前的盲动进攻,变成了军事迟疑和保守。他像兔子一样,怕死了白起,缩在东西两垒间的河谷地带,一动不动,坐等援军,丧失了及早果断突围的良机。       其实,秦军此时形成的包围圈,不可能布置得很厚,特别是南北两个方向上。赵军立刻突围,可以免于全军覆没。但赵括雌伏在东西两垒之间不敢动。       白起趁赵括迟疑不动的良机,想彻底把赵军四十万人包围起来。他分兵去南北两个方向的丹河河谷里兴建长垒,试图把东西二垒连接起来,彻底把赵括从四个方向钉入棺材。但我们知道,兵法云:“十则围之”,包围敌人需要有敌人十倍以上的军队才行。秦军现有人数不够多,白起立刻火急向秦昭王要兵。       秦昭王刚刚在前年受了饥馑,秦国本土似乎也刮不出更多的兵源了,就亲自赶到中原北部的秦国新占区,征发了当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开往长平(不要以为十五岁当兵太早了,董存瑞就是十六岁当兵,十九岁牺牲的)。这些人到了长平,为白起营造南北长垒以及担任包围任务。这些可怜的征夫,原本都是韩、魏人,现在被拉来打赵国人了。       (他们自己的亲人朋友,都死在秦人手里,怎么又可能卖命去为秦人绞杀赵军呢?回答:其实,中原人和赵国之间,也是有历史仇恨的,也有可能去杀赵啊。赵国从前也把自己的邻居都惹了,外交政策一贯很差。)          赵括看见棺材板开始越钉越紧,却依旧迟疑不动,不下火速突围的指令——自从首战败给白起以后,他就从极端轻狂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非常惧怕白起,再不敢动弹。于是赵军停滞在白起逐渐围起的四垒之间,好像待宰的绵羊。       四十万赵军被围在当中坐吃山空。到了九月,赵军已经连续断炊长达四十六日之久,四十多万张嘴靠丹河的鱼虾、树皮、草根,根本填不饱。根据鄙人的计算,四十万人可以一顿吃掉七千只羊和八千只牛! 赵军很快被迫杀战马,以至于强壮的士兵杀死羸弱的士兵来吃。这种吃法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邯郸那边也早急了。邯郸想支援赵括以粮食,但似乎邯郸本身也没有粮食了(只剩些歌舞和麦乐迪了),于是只好向齐国借粟。但齐王建却不肯。不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赵国多年向东发展,廉颇、蔺相如等人纷纷朝齐国发狠,攻略齐地,逮弱的欺负,齐赵邦交不睦。二是,齐王建采取置身战争之外的长期国策,怕惹秦国不高兴,所以坚决地加以拒绝。       赵国使者又赴魏国求救。但是秦昭王早作了魏国的统战工作,许诺把垣雍割给魏人。魏国君臣都认为:邻国的失败,是我们的福气。所以也不肯借粮。       赵括知道救兵和救济粮都没指望了,这才决心孤注一掷,命令空着肚子饿了四十多天疲软之极的赵军组织突围。我们说,倘若赵括早作突围计划,而不是由于畏惧白起以致迟至今日才突围,赵军当能以牺牲一部分掩护部队为代价,实现大多数人的顺利突围的。当时通讯不发达,白起不可能把四个方面布置得滴水不露,赵括找到一个突破口出去当不难。如今秦人已经筑好四面壁垒,突围就难了。       赵括选择了秦军四个方面壁垒中的某一个作为突破对象,把所有能够拿起武器的人分为四队,周而复始地向秦军发起自杀性冲锋,以血肉之躯去冲击敌人狂风般的密集弩箭。可是秦军早把周长一百多里的壁垒铸成铜墙铁壁,赵军苦战终日,一直不能突破。       赵括军队被困在狭窄的河谷当中,回旋余地很小,只能小批量地周而复始用兵,形成不了对秦垒的强大威胁。战场上到处都是死尸和斜插入沙的断戟。赵括知道今日不能突围,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亲自上阵搏战,他站在战车上亲自挥戈狂呼猛冲。他的那帮少壮派的亲信都跟着他瞎跑。       赵括想穿破敌人的封锁。但是战场上,不是谁的官大谁就优先通过,弩箭总有拥有最大的通过权,迎着它走你就倒大霉了。结果一箭当胸,射在了赵括这个可恨又可怜的家伙身上。赵括狂叫一声,吐血三两,被当场射杀在秦军垒前。       四十万赵军见主帅阵亡,冯亭也战死军中,再无斗志,全部向武安君白起投降。长平大会战至此结束,自四月至九月,用时近半年,双方前后共投入兵力超过一百万,最后以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告终(廉颇赔了五万,赵括送了四十万)。       在这场战役里,白起打破了传统作战的记录,以同样的兵力却成功包围了同样数量的敌军——这在古往今来的战例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个没有机关枪和迫击炮,没有燃油陷阱,甚至没有铁丝网的情况下,白起做到在长达46天的时间里,不让40万赵国大军一兵一卒突围并予以全部歼俘,了不起啊。白起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充分印证了那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6: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其实所谓的“战国四君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多是专权误国之人,盛名之下,其实不符。譬如这个“战国四君子”之首的孟尝君。        孟尝君获得江湖美名,不是因为他本人聪明厉害,而是因为他有钱。他花钱收养了三千门客,这帮人到处帮他宣传炒作,他就有名了。而孟尝君为什么有钱呢?因为他是贵族出身,他从他爹那里继承了钱来的。        我们先说说孟尝君的爹——田婴。孟尝君的爹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所以他们都算是贵族——当年“齐威王”还活着的时候,田婴就假装提合理化建议说:“对官员们的考核,必须加强啊,您得查他们的帐本啊!”于是,齐威王就每天审查一位大官的工作日志,主要是帐表,连审了五天,一天一人,就累坏了,也厌烦了,于是叫来田婴说:“官员的日常考核,以后你来作吧。”         田婴从此掌上了官员日常考核的权柄,任意挥舞,操纵朝廷,人们都巴结他。但也有人看不惯,就提醒齐威王说:“年底的上计(考核),至关重要,您必须亲自看,否则就不知道官员们的奸佞得失。”        所谓上计,这是战国时代君王对地方官的绩效考核,据商鞅说一共要考核十三个数,比如辖区内的人口、牛马、饲料、粮食等等,非常量化,其实还不止这些,又有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土地垦辟等等,都是上计的内容,细致量化不必现代差。在年初,各地区和中央各部门的考核目标都列出来,写在木板上,由君王拿一份,臣子拿一份。        于是齐威王拿着自己手上这份考核指标,亲自听官员们的年底述职。田婴故意使坏,让手下人专拣琐碎小帐汇报。齐威王从早上听到晚上,饭都来不及吃,听得脑袋都大了。好不容易完事,准备明天继续听。田婴故意修改程序,要他连夜听:“大王,您加加班,给群臣做个表率,起到劝勉作用啊。”        齐威王被他忽悠着,就连夜继续听汇报,终于把自己听得睡着了。田婴赶紧吩咐手下人,偷出齐威王手上的木板,拿古代橡皮修改上边的数据。古代没有橡皮,就是刀子,直接在木板上把毛笔字迹刮掉重写就是了(所以,文吏又称“刀笔吏”)。那些愿意跟田婴拉帮结派的大臣和地方官们,田婴就把他的考核指标修改得与年底结算相符,而忤逆田婴的大臣们,自然就等着考核不及格了。        田婴通过忽悠齐威王,骗得总揽朝纲的权柄。他上逼国君,下敛私财,成为齐国一大蛀虫。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个人生活及其腐化),其中孟尝君级别不高,按理说轮不到接班。孟尝君生日是五月五日,按照当时的命理学原理,五月五号生的男孩会克爹,女孩会克妈。孟尝君就是五月五日生下来的男孩,偷着被妈妈养大,长大以后来参见爹爹。爹爹田婴大怒:“我不是说了吗,让你妈不要生下你。怎么你还是出来了!”        “为什么不叫生?”        “五月五号的孩子,长到门楣一样高的时候,就要克爹!你知道吗!”他比量着孟尝君的身材,“都超过门楣啦!Oh, my God!我没几天活头啦!”        “人生受命于天地,还是受命于门楣?如果受命于天地,那自有天意决定,您老有什么担心呢?如果受命于门楣,那就把门楣增高行了嘛!”几句话说得对比铺排、纵横有理,这孩子口才不错啊,田婴大奇。于是让孟尝君招待宾客。        孟尝君还真能跟人沟通,答应使者,飘逸自如,广罗宾客,名噪一时,诸侯闻之,都夸奖之。田婴也乐了,破格把孟尝君定为家族继承人。田婴作为专权者,有一个封邑教薛城。他在封邑里收租子,积累了很多财富。既然家里有钱,孟尝君就用这些钱养出一帮门客。这三千人帮他满世界炒作邀名。         管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晕轮效应”,就是人的某一方面好,于是觉得他处处好。孟尝君固然辞令不错,交接宾客很有风度,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有治理国家的才智。但孟尝君养的三千人整天帮他吆喝,他遂蜚声国际国内,让当时的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觉得他不错,况且他爹田婴也是一贯当相国专权的,于是让他接班也当相国,没的说了。总之,靠着上辈有权,家里有钱,硬把他堆起来,就当了相国。   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打仗很愚蠢不算,还跟他爹一样专权,“荀子”先生曾把赵国的李兑(饿杀赵主父的)和齐国的孟尝君相提并论,皆叱为“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并指出,“用篡臣者危”。孟尝君父子两代人,成为齐国的专权专业户。        潇水曰:有人说,专权也是好事啊,让权臣管着国家好了,谁管——国君管不也是一样?        其实非也,权臣的素质往往不高。他们作决策时,往往只为谋求个人家族私己利益最大化,浑不管这么做对国家有多大好处抑或坏处。国家是他国君老儿的,好了坏了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不太在乎国家的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以挖取个人好处。比如孟尝君的爹田婴,在齐国专权时期,搞出来的“业绩”就是“齐不加广而田婴私家富累万金”。而孟尝君发出齐兵打秦国三年,是借用公家军力以报私怨。他与秦昭王的私怨虽然报了,但“一战而六不讨好”,搞得齐国大受损失,上文已经说了。        同期,赵国的权臣李兑、秦国的权臣魏冉,也是一样,净牺牲国家的利益,谋他自己家族的私。总之,权臣多数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把私己利益放在第一位。历史上能够克己奉公的权臣,真是少之又少,诸葛亮也许算是罕见的一个。        权臣还有个特点,喜欢拉帮结派,打击异己,以巩固自己的权臣地位。秦桧、严嵩就是这样的极端典型。朝里有能人,但是不肯跟他结好或者跟他观点不一样,他就利用职权打击迫害,比如秦桧之杀掉岳飞。还有一些朝臣呢,即便跟他无仇,但是能力强,功劳大,威胁到他的权位,他也会迫害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6: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孟尝君接了老爸的班以后,就开始花钱了。他在临淄城里大兴土木,修房盖屋,把老爹和他两代人存的钱,都用于招待各路英雄好汉。有些杀人避仇、奔命江湖者流,也都来投奔他。这些人和其他投靠者一样,被美其名曰“宾客”。      这些人一登门,孟尝君陪着议论,屏风后面就有速记员,把宾客的姓名、地址、亲戚、居处,都记下来。宾客离去,不等到家,孟尝君的使人已经带着细软礼品,馈赠到他家里和亲戚人了。这些人感激涕零,都以孟尝君为最爱。      从前我有一种误解,以为孟尝君的这种养食客,就是白养,几乎等于开粥棚,搞社会救济。其实非也,这些人入选是有条件的,来了以后是要帮主子做事的。吕不韦的门客,就花很大力气,写了《吕氏春秋》;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写有兵书《魏公子兵法》;赵惠文王的门客,则全是玩命的剑客!总之,他们并不养吃白饭的人。而且这些门客还要经常替主子出使诸侯,运筹帷幄。所以,或者识文断字,或者能说会道,或者孔武有力,至少鸡鸣狗盗,总得一把刷子才行,能帮得上忙才行。老的弱的他们不养,要养就养精品的。譬如,孟尝君就曾经亲自拒绝了一个没用的老大爷。      当时,这个老头子七十多岁了,夹着纸壳板儿,从睡觉的大街上披了块皮裘,也来见孟尝君了,路都走不快了。孟尝君不想接纳,他说:“先生老矣,春秋高矣,您就算了吧。您来的话,又能教我些什么呢?”(老的不要!)      老先生大怒:“噫!我老吗?如果让我去追车赶马,投石跳远,逐鹿搏虎,那我是老。要是让我给您出些馊主意,帮你深计远谋,那我还年轻得很呐!”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      孟尝君与这老先生的一段对白,把孟尝君招养门客的标准和意图,暴露无遗了。      实际情况是,孟尝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招致天下任侠、奸人盖六万余家”,总之“招致”的都是些砍砍杀杀的马崽,或者是这老头一类的“军师”。      所谓“招致”,相当于现在的recuiting——招聘。现代企业招人,还要看看人品。然而孟尝君主要看本事,至于人品恶劣,倒没关系。比如他门客中就有一个好色之徒,居然跟孟尝君的正媳妇云雨开了。其他门客劝他杀了这个奸夫。孟尝君觉得这人有本事,就打马虎眼说:“目睹美貌之人而心里相悦,是人之常情,您就别管了。让他们俩好吧。”      后来这位“云雨先生”果然在外交上替孟尝君出了力。      孟尝君为了招致精品门客,把老婆都豁出去了。消息传到国际,孟尝君的名气更大了。      终于,孟尝君家里的各路恐怖任侠分子、文武歪才和精品流浪汉,多达三千多人,天天跟着他一起吃饭,吃喝穿戴,跟孟尝君一模一样,完全打成一片。平日里他们帮孟尝君奔走经营谋划,开饭时就在“聚义厅”里跟孟尝君一起大碗喝酒,均秤吃肉。      有一天晚饭开饭,点着蜡烛,屋子里全是肥猪咀嚼泔水的吭吭声。孟尝君一边吃,一边还用手遮住火光,怕风吹坏了烛火。于是呢,他旁边一个食客就愤怒了,误以为孟尝君吃的更好,于是怒道:“真是岂有此理,为什么让我们吃差的?还遮着怕人看见。”说罢把筷子一扔,愤然离席而去(讨饭还挑肥拣瘦哩)。      孟尝君忙追上去,端着自己的饭菜跟他比:“你看看我吃的饭菜吧!”果然吃的是一样的。这老兄一看,觉得很失面子:“孟尝君真心实意待我,我却要起疑心,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哟?” 非常惭愧,他自觉没法再在江湖上混了,干脆拔出剑,抹脖子了。这事又被他的门客们到处贴帖子嚷嚷出去以后,孟尝君从此更是名声在外,终于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首。      这件事情说明:第一,炒作是必要的。炒作需要自己造出些“料”,还得有一帮人给你传这些“料”。      第二,当时的中国饮食习惯,是分餐制,即把锅里的分到个人盘子里,个人吃个人的,每人一套餐具(盘、筷子、匙),跟现在的美国人一样。这更符合饮食卫生。而且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      至于现代中国人的全家围坐一团吃几盘菜的所谓“伙食”,是后来宋朝时候才形成的习惯。宋朝的大儒们心眼很坏,鼓励中国人多过大家庭生活,家族聚得越大越好,内部互相牵绊,就没法犯上造反了。对家族尊长的敬畏,养成了对权威者和尊长者的敬畏,进而养成了对君父的敬畏,没有犯上反皇帝之心了。但后遗症是,大家族生活使得其中的个体没有了privacy,个人生活纳入家庭规范,人们没了个性,   没了创造力,一切新东西、新想法都泯灭于对家庭规范和长辈传统的尊重之中。可恶的理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门客多了,业绩有高有低。孟尝君根据他们的能耐和对自己的价值,分之为三等:头等门客吃鱼吃肉,出门有车马,住高级间;二等门客也吃鱼和肉,但出门没车马,住标准间;三等门客吃粗茶淡饭,只管吃饱,住宿舍。(孟尝君让本事不一样的人,待遇也不一样,待遇和本事成正比。这比齐宣王的滥竽充数强——都拿一个待遇。)      一天,有个身材清瘦、衣衫不整、脚穿草鞋的中年人,自称冯谖,远道而来,想投奔孟尝君。      孟尝君对他进行了面试。——一般企业遇上这么一个打扮像叫花子的应聘者,估计就把他轰了出去就行了。但知名外企不会这样的,会非常善意客气地跟他谈。这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市场上的“良好雇主形象”的。孟尝君也是如此,他也很在乎自己在国际间的“好士”的名声,所以提问时很客气,也很有文采,他问道:“这位先生,远道辱临,不知道能教我什么?”(翻译过来,就是外企常问的:What kind of viale can you add to us?)      这句话虽然问的委婉,也很抬尊对方,但意思却是赤裸裸的,即你有什么本事啊,能给我增加什么Value(价值)啊?没有value的话,就不让你来!      孟尝君问完以后,不料,这个衣冠不整的穷汉,冯谖,瞪着大眼,冷冷地说:“我没有什么本事。我穷得没饭吃,就到你这儿来了。”      孟尝君奇怪了,怎么会没本事呢?他又绕了个圈子,重复提问:“客何好?”——有什么喜好和擅长的东西吗?      冯谖说:“没有!”      “客何能?”你有什么本事啊?(这回也不委婉了!)      冯谖说:“没本事!”      孟尝君晕菜了。你到底是说说啊,你有什么本事啊?      冯谖就是不说,只说自己穷,所以来了,而且还将了孟尝君一军,说:“我听说你喜欢招致士人,是这样吧?所以我就来了。”      孟尝君被噎得没话说了,只好闭了嘴不再提问。      冯谖也闭了嘴巴,再不一言。      孟尝君心想:“一般人应聘,都是往好里说自己。他却偏说自己无能无好。看来,这家伙是有点本事的,否则不敢这么傲。所谓恃才傲物嘛,有才的人都傲,傲的人都有才!嘿嘿,我还是收留他吧。”(——以后你去应聘,就拼命说自己不好,就能中!)      “而且,”孟尝君心想,“这人是远道而来,我也只能先接待下来,否则,传出去,怕对我的名声不好。”于是,吩咐人,接待他住下。但是,由于没搞清这人到底有没有本事,所以先让他住最低级的宿舍,待遇是睡草垫子。孟尝君心想,等摸清他有没有本事了,再晋升或者调整,或者,辞退! (从孟尝君和冯谖的对话中,可以看的出来,“穷”不是能入选当门客的条件,有“能”才是条件。所以,养门客,确实不是开施舍棚,搞社会救济。)      过了十天,孟尝君急啊,这人有没有本事啊?别老在这里吃白饭啊!于是就急不可待地向宿舍长打听这人有没有本事:“他整天都干些什么啊?他有没有写兵书或者练剑术什么的?”      宿舍长说:“我奉命观察了他。这位冯先生穷得要命,身无别物。宝剑他倒是有一把,但连个鞘都没有,于是就拿一个绳子挂着剑柄,拴在腰里了。每回吃完了饭,他就把剑拿出来······”      “是要练剑吗?”      “就算是吧,但主要是练嗓子。他坐在地上,倚着柱子,弹其剑而歌,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吃饭没有鱼啊,不爽啊,宝剑啊,咱们回去吧!”      孟尝君明白了。这家伙是跟我要条件呢,条件不够高他就不露本事。   于是笑道:“嫌吃的简单了。升他到标准间里,吃鱼去!”      吃了五天鱼,就听老冯大哥又唱起来了:“宝剑啊,咱还是回去吧,出门没车啊。”孟尝君闻讯,大喜,这家伙一定是厉害角色,否则不敢横气,不敢又跟我要条件。好!住进高级间,配一辆普桑。      可气的是,冯谖住进高级间,又坐了几天桑塔纳,之后依然一点本事露不出来,既写不出兵书也练不了剑,只会继续弹着宝剑嚷嚷:“长铗归来乎,没有老婆啊,没有家啊!”这回把孟尝君气坏了。这个填不饱的饿鬼,是不是来蒙事的啊。孟尝君不悦了。      不久,孟尝君需要找人帮他收债。      要说孟尝君养着这些门客,住在生活费用昂贵的临淄,人数又多,费用不菲。好在孟尝君的爹给他留了一块封地,叫薛邑,有一万户居民,从那里可以收取农业者的租子,以及工业者和商人的税。靠租税养活食客,还是不够——那些桑塔纳每天的油钱也不少啊。于是孟尝君又在薛邑放高利贷,通过这种断子绝孙的买卖,赚钱养活这帮大侠们。当然这些大侠们也不白拿工资,他们也出去作政治业务。(注:史书上说薛邑的人,连利息都还不上,可见这是一种很高利率的高利贷。)      孟尝君问:“我在薛邑放的高利贷,谁能收上来?你们谁懂会计,会计算利滚利的帐。”      其实光懂会计还不够,凡是放过高利贷的人都知道,欠债的人越欠越有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所以你必须带着刀去讨债,不还就废了他!特别薛邑这个地方的人,都是霸王脾气,据司马迁说“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就是有很多像桀纣那样的坏人,凶恶刚猛。(这个薛邑现在也很有名,它位于山东济南以南200公里,是著名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扒火车,炸桥梁,游击日本人,弹着琵琶唱“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是他们的著名事迹。看来,一直到近代,这里的人们都是强悍任侠的。而且最近看电视上说,他们还在为争夺湖田的事,年年械斗,年年有打死人。)      总之,谁都不敢去薛邑讨债,怕挨揍。      有个坏心眼的人就推荐冯谖,说:“住在高级间的冯先生,看样子嘴皮子很厉害,骨头硬,脾气横,估计他要债,行!”      冯谖觉得自己天天吃大鱼大肉,坐桑塔纳,不干点活不好,于是说:“我懂会计,我去收债吧。”说完,拎着没有鞘的宝剑,坐着桑塔纳就出发了。临行,孟尝君嘱咐他:“冯先生啊,你和所有这些门客,全靠我放高利贷养活着。但是借债的人长期拖欠,真头疼啊。凡是赖   帐不还的人,您到了薛邑,好好骂骂他们吧。您不是用宝剑吗,该用的时候也可以用啊!”      冯谖漫应了一声,到了薛邑,看见很多穷棒子怒目横眉地来迎接他。妈呀,谁敢骂他们啊,我这宝剑只能当乐器用啊。冯谖勉强找到些脾气好的债务人,哀求着收上来了十万钱,大约只够买两辆车的,其它烂帐,就再也收不上来了。      于是冯谖把穷棒子们召集在一起,供应酒食,酒足饭饱之后,叫人拿火来,把债券堆成一堆,一把火给烧了。(其实这些也不都是穷棒子,有些就是有钱也不还,估计!)      冯谖对众人说:“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怕你们没本钱做买卖,不是为了收利息。现在一把火烧了干净!”      当时的债券,不是纸的(当时还没有纸),而是用毛笔把借贷合同写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中间一分两半,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持一份。这些债券放在火上一烧,劈劈啪啪,很火爆,好像过年放鞭炮一样。薛邑人高兴得像过年一样,非常感谢孟尝君。他们映着火光,一起高呼:“万岁!”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万岁两字,意思是希望孟尝君能一直活到公元9700年。      冯谖咧着嘴哀叹:“你们高兴了,我等着回去被剥皮吧。”      回到临淄,孟尝君果然大怒:“钱呢?哪去了?”      冯谖战战兢兢掏出来。      “怎么才十万,就这么点儿?!”      “其他一大半,都被我烧了!他们蛮感谢您的!”      “啊?!”孟尝君大呼上当,你这老家伙把债券都烧了。如果换了比尔·盖茨,一定会这样骂:“That’s the stupidest thing I’ve ever heard! ”这是我听到的最愚蠢的事!骂“You piss me off.”也不错,意思是你尿着我了!你气死我了。      冯谖赶紧解释:“您的收入是损失了,可是我给您换回来了您最缺的东西。众所周知,您的家中是‘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栋’(好大的奢侈!),什么都不缺。您家所缺的,就是义!我给您买来了义啊。”       冯谖的意思是:人的收入可以分为“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讨债失败,是您的现金收入减少了,但是您的非现金收入却增加了——您在薛邑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无限崇高起来,老百姓都猛呼您万岁,这都是非现金收入啊。(这就好比雷锋同志捐钱给了丢失火车票的大嫂,雷锋现金收入少了,但是声誉却有了,非现金收入增加了。雷锋的现金加非现金的总收入总量,还是成百倍增加了!连雷锋自己在日记中都说:“有人说我是傻子,可我宁愿作这样现金收入+非现金今收入几百倍增加的傻子啊!”)      但是孟尝君不懂经济学。通过冯谖的反复解释,终于使得他和大家有了更模糊的理解。孟尝君皱着眉头,恨恨地说:“诺,先生休矣!”   意思是,You make me sick! 你真让我恶心!快下去吧,回宿舍!      潇水曰:所谓“弹剑而歌”,除了冯谖弹其剑而歌,子路也曾经这样   “弹剑而歌”过的。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被匡地的恐怖分子包围了。子路遂弹剑而歌,孔子和之而唱,一连唱了三个曲子,匡人脑瓜仁儿受不了了,解围而去。      所谓弹剑,到底是怎么弹呢?恐怕不是用手指弹剑,那大约不会有什么声响。但到底是怎么弹,鄙人还没有研究出来。      后来,“弹铗”这个词,就表示有求于人的意思。可以这样造句:萨达姆被美国打得受不了了,就向普京弹铗求助,说:“你们俄罗斯不是很恨美国吗,能不能帮帮我啊。”普京说:“帮你?You make me sick! 你真让我恶心!快下去吧!”      又及:最近有个网友给自己起名“弹剑而歌”,看上去好像很酷,其实他是把自己比喻成要饭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6: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冯谖,苦心积虑为孟尝君私家利益和私人名誉奔走,真像是孟尝君雇来的忠心耿耿的小弟。        以冯谖为典型代表,孟尝君收养的这帮门客大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只效命于主子孟尝君,而不是效命于国君!(——因为是孟尝君私人掏钱豢养了他们。)他们聚集在临淄的孟尝君府上,多达三千多人,帮助孟尝君吆喝,成了临淄城里一股不可小觑的的政治势力,武装起来足可控制全城。他们为孟尝君实现专权充当鹰犬,对上威逼国君(齐?⊥酰?,对下膨胀孟尝君家势力。        靠这三千效忠于自己的门客为自己奔走,以及身后的封地薛邑作为根据地,再加上对上边忽悠,对周边结党(这几句概括了当权臣的基本条件),孟尝君终于独揽了齐国大权,把持齐国朝政达三十年之久,以致“闻齐之有田文,不闻齐有王也。” ——在齐国,他比王还大。(《史记》范雎语)。        《战国策》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别国使者到齐国来办事,直接找孟尝君,游说了孟尝君就行了,不用找齐王。孟尝君一手主办的“五年伐楚、三年攻秦”,都是蠢事,把齐国消耗得够戗,却没有捞到什么实际好处,属于典型的“远攻近交”错误策略。至于孟尝君私人财富丰厚,‘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栋’(冯谖语),还有狐白裘,就都不奇怪了!         权臣当久了,就要造反了。公元前294年,孟尝君准备对齐?⊥跸露臼郑?他策划了“田甲暴力劫王”事件。孟尝君指使同族的恐怖分子“田甲”,拿着武器暴力绑架了齐?⊥酢F??⊥跎碜优执螅?功夫不弱,一运气,硬是挣开绳子,勉强得以脱逃,随后立刻追查恐怖活动幕后指使人。孟尝君仓惶失措,被迫辞掉相位,逃往封邑薛邑。   一路上,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纷纷走散,他们脚底抹油,开着桑塔纳,抛弃孟尝君而去。到了邻近薛邑一百里的地方,门客越来越少,孟尝君的肚子也越来越瘪,他对天愁叹:Everybody is a jerk! ——这帮门客真混球啊!        (这些“门客”和“主人”之间,完全是一种利益买卖关系,好比企业倒闭,员工也就散伙,原也无可厚非。)        作为食肉阶级的一员,孟尝君从来没有这么饿过。突然,薛邑老百姓冒出了地平线,他们扶老携幼,手里端着饭碗和烧鸡,相迎于道中。孟尝君大喜,终于看见自己的“非现金收入”了,回头顾谓冯谖:“冯先生所为我买来的义,乃今日见之!”        冯谖说:“客气、客气。狡兔有三窟,现在薛邑就是您避难的一窟啊。”(成语“狡兔三窟”出处)。        不久,孟尝君觉得薛邑也呆不得,干脆在冯谖的安排下离开薛邑,跑去魏国去当相国了——背离了自己的祖国。凭着自己在天下混得的虚名和巨大的面子,孟尝君当上了魏国的相国,并且继续走他专权的老路(这家伙真是个专权专业户)。        孟尝君又怎么在魏国专权,也很值得一说。        据《韩非子》记载,当时魏国有一对儿孪生子,“于王甚重,而不为孟尝君”。意思是:这俩人跟魏昭王是一派的,不买孟尝君的帐,只跟魏昭王一个心眼。孟尝君很生气,于是演出了一场杀鸡骇猴的戏。        他请这哥俩来赌钱玩,都是百两黄金作注。(有钱啊!)        正赌着呢,孟尝君的传达室干部进来报告:“报告,张老四(张季)的儿子‘张小四’,在门口求见。”        孟尝君故意怫然大怒:“张老四一直跟我作对,你出去给我杀了他儿子。”说完,抽出兵器交给传达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都不要司法审判了,直接搞黑社会暗杀。)        旁边的孪生哥俩看了,吓得直吐舌头。   旁边一个门客赶紧假装拦住,说:“不然。我听说张老四心底里其实是特忠于您的,真的是的,有什么什么事例为证。”        孟尝君一听,“好!既然张老四真把我当大哥,大哥我也亏待不了他。来人,拿我的条子,去仓库领出一千石小米,再去财务部要五百斤黄金,再叫后勤送良马固车一辆,再加一辆,两辆吧,都给张老四送去。还有,再找二十个宫中美女,一起给他。”        忠于魏昭王的那哥俩闻言直冒冷汗,回去私下对言:“我们还是不要跟孟尝君作对了吧,效忠他必有富贵,违逆他脑袋搬家,我们还是改跟着他当小弟吧。”于是都背叛魏昭王,改效忠孟尝君了。        孟尝君夺国君的权,立自己的势,手段常如此。他财大、势大、气大、胆子大、手段辣,手法俨然跟江湖老大、流氓大亨差不多。就这样,孟尝君成为魏国说一不二的权臣,后来魏国的对外军事行动方向,都是他说了算。而且看得出来,他要求大家(譬如这对孪生子)忠于他而不是忠于国君,说明他是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君的利益直接对立起来的。        不但对魏国利益不负责,孟尝君也恨透了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后来,怒气冲冲的孟尝君为了杀回齐国去重新当权,就怂恿并参与了“五国诸侯联兵”攻打齐国的军事行动。齐?⊥醣簧保?七十余城尽失,齐国几乎亡国,从此在战国历史舞台上一蹶不振,遂方便了秦人吞并六合。        不难看出,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威严,可以不择手段,直至对齐国反眼不识。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尝君,虽然在豢养门客上有些现代企业家可以学习的高明手段,但其为人和历史角色是不足取的。惜乎司马迁不查,而为之树传扬名。        另外,据司马迁目击报告——司马迁曾到孟尝君的封邑薛邑观察,看见“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和附近邹、鲁的文质彬彬大不相同。问其原因,是由于“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六万多家”——把六万多家坏蛋们都搬到薛邑,拼命发展黑恶势力,使这里成为黑社会的天堂。司马迁看罢,挖苦孟尝君说:“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传啊。”           潇水曰:上文曾说到过,孟尝君“对上边会忽悠,对周边会结党”,于是就当上了齐国的权臣。我们讲个《韩非子》里记录的故事,看孟尝君是怎么对上边会忽悠的。        当时齐威王的夫人死了,在他的十个二等夫人里面,需要提拔一个当正夫人的。这事情比较重大,会咨询到相国孟尝君的头上。这是个很费脑筋的事情,如果他建议错了,齐威王就会拒绝掉他的建议,乃至有点讨厌他,在众臣面前他也丧失威信,而且最主要的,那个最终被提拔的夫人也会憎恨他。所以,怎么办呢?孟尝君打造了十个玉耳环,献给齐威王。其中有一个耳环,是高级进口货。过了几天,他进宫的时候,看哪个“二等夫人”戴上了那枚高级耳环了,孟尝君就推荐说扶正谁。这样准正点。        于是,这么一办之后,终于推荐得正合齐威王之意,大讨了齐威王和新夫人的欢喜。        哈哈。这就是对上边会忽悠。         上边人被忽悠得好了,自然乐意把越来越多的大权授放给他。           一边在忽悠上边,一边还在拼命结党养门客,以削弱上边。当然,这是暗中进行的。譬如类似“孪子”这件事情。用恐吓和拉拢,营建自己的私人班底。顺我的大臣得生,逆我的大臣得死。最后,所有主要大臣都顺服他了。这就是“对周边会结党”。        一方面向上忽悠君王,骗得信任,另一方面向横里拉拢同僚,结成私党,打击异己。然后还有一帮门客帮他们吆喝,打造名誉和声势,自然权大位高且牢了,孟尝君于是专了国家大权。上边信任他,大臣们怕他,由着他作福作威去了!        而后代魏忠贤、秦桧、高俅、严嵩这些权臣,大约也是深谙此道:首先特别会忽悠君王,骗得信任,比如严嵩会写青词,讨皇帝老爷喜欢;高俅、蔡京之徒弄花石纲,给他们的艺术家皇帝喜欢。于是,皇帝们就把国家大权授予他们了。他们就开始专权了。同时又善于排挤异己,营私结党,于是权位更牢了。        企业里边也有“大权臣”,其成功之道,盖言也不外乎这两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6: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当初,孟尝君还在齐国为相的时候,为了报复他自己被扣押于秦国的私愤,就错误地以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军,攻打秦国。(之所以说他错误,因为属于“远攻近交”,齐国没捞到好处。)事后,孟尝君在齐国又策划劫持了齐?⊥酰?事败不成,被齐?⊥跚?逐,罢相,终于离开了齐国。        孟尝君自己闪了,但是中原的韩魏却不得不为他买单,跟着倒霉。秦国人大举对韩魏实施军事报复,时间就在孟尝君罢相的次年,公元前293年,报复韩魏两国上次追随孟尝君伐秦三年的那件事。遂爆发了著名的“伊阙大战”。        按理说,这时候齐国人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支持韩魏。但是,由于上一轮孟尝君为报私仇而组织齐、韩、魏远征军,错误地行“远攻近交”之策,攻打秦国,三年鏖战,齐国损耗太大,齐国“人民憔悴,士卒疲敝”,于是竟无力出兵救援韩魏,遂使秦人从容对韩魏用兵,在齐国无力干预的情况下,如入无人之境。韩魏倒了大霉,二十四万将士被斩首,并丢了六百里土地。这血沃山河的二十四万人头落地,不知道该不该找孟尝君报销医药费。孟尝君对于中原韩魏的削弱,不得不任其咎。        这次伊阙大战,还成就了秦国一名将星——白起。白起号称白疯子,善于用兵,每次杀人以十万计。在“伊阙大战”一战成名。        伊阙位于秦人东出函谷关160公里处,这里山河壮丽,风景优美,现有著名的龙门石窟(有武则天照着自己的模样凿的卢舍那大佛,我大学的时候去看过),位于洛阳以南,古称“伊阙”。公元前293年,白起就在这里与韩、魏联军会战。        韩卒武器精良,“被坚甲,操劲弩,带利剑”,可以“一人当百”。在当时,韩国是诸侯中的武器专业生产国。韩国位于中原偏西,其都城“新郑”等地出产邓师、宛冯、龙渊、太阿,都是名剑,能够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就像现在世界上的上等弓箭都出产于Korea,战国时代的最好的硬弩也都出产于韩国。        一般的弩箭都是这样发射的:由于弩的弓干粗壮,需要把它放在地上,用脚踏住弓干,再弯腰,双手握弦把弓弦提至胸前,借助腰膝力量像提举杠铃那样,把弦搭在弩臂上。发出去以后,有效射程一百五十步,是弓箭的两倍。而韩国弩则不同,是“超足而发”。所谓“超足而发”,张艺谋的《英雄》影片里有表演:由于韩国弩的倔强系数非常大,需要让军士们屁股坐在地上,举起两脚,蹬住弩机,好像坐在地上穿裤子那样,然后拉弦上箭。这种不甚雅观的姿态效果不凡,韩国的弩弹射力道极大,皆射六百步之外,可以穿甲之后再射透人的心脏,是列国最厉害的远程武器。        六百步这已经是射击的极限了。现在的子弹,射程也不过六百步。再远也没有意义了,因为人眼的分辨能力也就是三百步,更远就是盲目射击了。        所以,六百步的强弩,其目的不在于射击精确,只在于群发,在战斗开始时压制敌人。        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是国际一流。所谓铁幕就是用铁做的护臂,避免被自己的弓弦弹伤,所以一般放在左臂上。韩卒还有“扳指”,方便他们拉动强弓硬弩,避免因疼痛而降低弓弦拉满的程度,也避免割伤手指。总之,韩军的“劳保”用品非常齐全,惟一缺少的就是作战的勇气了。他们都穿着高质量的重甲,每人像一个碉堡一样。魏军也是如此:上身有皮甲,下身有甲裙,腿上有胫甲,好似单人坦克。        而白起的秦国步兵则只有前胸、后背披甲,属于轻甲,最多在肩膀多一个披膊,骑兵则干脆没有披膊。这虽然不利于防护,但使得秦人更加轻捷善斗,甚至一些不要命的干脆脱了头盔,撇了衣甲,赤膊去打,露出农民下地干活时的习性。          据史料记载,白起的秦军人数不足韩魏联军的一半儿,如何指挥自己的机动性很强但是兵力少的士兵呢?        如何才能以少胜多呢?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他们蝗虫一样布置在地平线上:韩军属于主场作战(洛阳外围属于韩国的地盘),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但韩国人指望身后赶来的魏国盟军先打先锋,去跟秦人斗上一场。魏军主将是公孙喜,这家伙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是个老兵油子,他想把韩军推到前面为前锋。他说:“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武器精良,应该上去。”        于是,两军互相推诿,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都想保存实力。   (注: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全靠体力。打仗打头阵,是消耗敌人和自己。等敌人体力消耗差不多了,后续部队再冲上去打,就有利可图。所以打头阵,就像往炉膛里添柴禾,添进去的全烧掉了,吃亏、白送死,完全是用血肉和生命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又得不到战利品和功劳,故都不愿意去。)        韩魏都不想先打头阵,迟疑观望,这就给了军力单薄的白起以机会。白起决定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其实却是抽调自己精锐主力,集中优势突然向准备不足的魏军发起攻击,以求突然出奇,击溃数量庞大的魏军。        白起按照自己的设想,挥动“疑兵”去挑逗韩国人的大阵。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敲鼓呐喊,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进攻方向。韩国人看着花花绿绿的旗子不知虚实,心理素质差的甚至开始放出六百步的弩箭。侧后方的魏国人则变得悠闲起来,以为老韩已经打起来了,有老韩在前边顶着,自己先打个盹吧。正在这时候,就像山崩海啸一样,白起的主力各队,直奔魏军,急趋鼓噪压来,猛陷魏军阵列。魏人被杀得措手不及,纷纭各自为战。那些精锐的秦军,号称“奋击”,斗志昂扬,蹈死不顾。魏人来不及统一调度指挥,或奔或斗,终于阵势大崩。。        韩人却未能援之以手,他们受眼前疑兵困扰,以为秦兵主力在前,遂不敢贸然移军救魏(一动的话,秦军从后面掩杀,那自己就被动了。因为去救魏军的话,自己就要运动,而一般来讲,军队的屁股是最不容易保持行列和秩序的,而且自己这屁股是在运动中,那就更情等着从后面挨打了),于是韩人终于固立不动,干等着魏军被秦人屠杀。等到魏人已经尸横狼藉,血流成渠,被歼殆尽时,韩军方才知道自己势力已孤。秦人杀完魏师以后,拎着滴答着鲜血的兵器和人头,移师而至,来砍韩国人的脑袋了。韩人估量了一下,觉得没了魏人,光凭自己是打不过的,干脆不战自溃。秦军大获全胜。        伊阙大战,韩魏联军共二十四万人被歼,创中国有战争史以来受杀戮之冠。魏主将“公孙喜”战死(一说被俘虏)。如果用马车来装这二十四万人头,车队会排出四十公里。如果你家就住在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大道边上,那么公元前293年这支血淋淋运送红西瓜回秦国请功的长长车队,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从你家门前通过完毕。        白起用兵高妙,以少胜多。看来,战争靠的不仅仅是单兵技术,而是主帅的高超调度啊。        白起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连续拔韩国五座城池。同年白起北渡黄河,攻取韩魏在山西的部分地区。韩魏为了缓解秦人攻势,不得不交出山西土地共六百里求和。白起功大,受封升为秦国“大良造”(商鞅曾任此爵,在秦的二十等爵中列第十六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8

精华

2万

积分

圣徒

耕战
3097
鹰币
0
天龙币
0
回帖
4331

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鹰之智者蛟龙勋章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07-1-30 20: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潇水,青铜时代系列共五部,从蕨类,恐龙,蜥蜴,鳄鱼,一直到终结。最集中的可以在这个网站看到  <a href="https://xiaoshui.gkong.com/" target="_blank" >https://xiaoshui.gkong.com/</A>  据说已经出书了,上面那个网站中的版本可能就是出版的定本,因为有注释和插图,还有作者的一些书外语及自传等。因为此文最初出现于网上,再经层层修订最终定稿的,所以网上有多种版本,每章词句甚至整篇都有差异,皆有可观之处,要出版必然要规范化,但规范化后往往失去了最初的勃勃生气,网文就自由一些,因此各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个系列非常好,作者对先秦史可说有相当的了解,对礼制也不生疏,这点很难得,一般人多多少少会对历史有兴趣,因为好似看故事,礼制却是关于学术及制度的问题了,不了解的人会望而生畏,看到那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名词就感到很枯燥甚或恐惧了。不过话说回来,当你对这个有兴趣再进而了解后,真会对周公五体投地。这是一个博大而又精微的系统,科学而美丽,堪称完美,难怪后世帝王都行的周礼,真像孔子说的那样---“郁郁乎文哉”,真能理解身为殷人后裔的孔子为什么会说出“吾从周”甚至经常梦到周公了。周礼决定了我泱泱华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曾如此优雅而美丽的生活,中国,曾如此的美丽,曾经的中国绝不是经过毛匪之乱后沦落到现在这个以庸俗为美,把故宫军机处改为星巴克的中国。扯远了,再说说作者,尤为难得的是,完美的幽默感,讲历史,难得的是讲得妙趣横生,文中让人捧腹之处比比皆是,但仔细想一下,却又是过渡得合情合理,作者有着丰富的联想力,而联想又合乎逻辑,和幽默衔接得天衣无缝,此书的史实,作者的个人史观,想象力,还有幽默感,配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文质并茂。相比之下,很多网文的作者其实很有想象力,但遗憾的是,其劣质的幽默感糟蹋了其想象力,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我要挠着你的胳肢窝让你笑,一定要笑!以下这篇文章就是个很生动的例子---  <a href="https://www.hawkaoe.net/bbs/viewthread.php?tid=14334" target="_blank" >https://www.hawkaoe.net/bbs/viewthread.php?tid=14334</A>  多么丰富的想象,可惜原作者恶劣的个人品位(完全没有幽默感),生生糟蹋了这个题材。就像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信夫!  再回到青铜时代,当了解到作者竟然是出身工科,我真是不敢相信。说是出身理科我都好接受一点,毕竟有相当一些出身数学化学专业,或本身就是数学家化学家医生的人,同时也是有名的文学家甚至是人文学者。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和谐,化学也很奇妙。但作者竟然是工科出身,而且不是土木工程或建筑专业这些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人文修养与审美品位的工科专业,而是工科中最为乏味的电机专业!这是件很值得惊讶的事。  我感觉这个青铜时代系列可能也受了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的影响,很多地方风格一致,充满了用现代方式来解构历史人物的后现代风格。不同的是,潇水是杂谈历史,王小波是小说。  我个人虽然对书中的某些历史观点不敢苟同,但强烈的推荐这部书,书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独特而精到的历史见解,还有幽默风趣的文风,能让你手不释卷的读下去,会让你感到,历史也能讲得如此的有趣

每夜坐禅观水月,有时行醉玩风花。净名事理人难解,身不出家心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19

精华

3万

积分

圣徒

耕战
4847
鹰币
80
天龙币
0
回帖
6213

特级翔鹰勋章一级嘉禾勋章一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战役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平衡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娱乐雄鹰勋章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07-1-30 20: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5-1-7 17:08 , Processed in 0.188932 second(s), 21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