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战前准备 (一) 我军方面: 1948年9月25日,华东野战军取得济南战役胜利,歼敌10万人。 (但粟裕于24日济南巷战时即提出发起淮海战役的构想,中央与9月25日回复同意,当时的作战目标为小淮海,即攻克淮阴、淮安、海州地区,歼灭其中的黄百韬7兵团于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将山东解放区月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8年10月5日-25日,华野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召开会议,集中批判了军阀主义(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本位主义(不顾整体,无大局观)等思想,华野全军统一了思想。(会后即安排许世友去养病,山东兵团由谭政林、王建安指挥)。 10月底,华野大军部署到位。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通过骑马和摩托传信,只留鲁南纵队留守山东,以十几个纵队的名义相互发电,制造我军大军仍在山东修整的假象。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致电,此战规模巨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中央同意了相关请求,为联合作战奠定了前期基础。 11月2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共歼灭敌军47万人,彻底扭转了全国战争局势,极大鼓舞了粟裕等将领与国家进行战略决战的信心。 11月5日,华野各部队进入攻击位置。 (二)国军方面: 10月7日,国民党召开会议,会议确定集中大军收复济南,歼灭华野部分主力的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定于10月15日向华野发起攻击。 10月15日,杜聿明被蒋介石直接用飞机搬至沈阳给辽沈战场灭火,原主动攻击华野的作战计划因缺乏实际的主持人而不了了之。(而且因为计划执行了一半,国军令孙元良、刘汝明、邱清泉三个兵团完全撤离了原驻地,使中野以极小代价拿下了郑州-10月23日歼敌1.1万人、开封、商丘等城市(国军徐州以西全部失手),并与华野在徐州北形成了联合作战,共同围攻徐州的态势) 10月27日,中野主力4个纵队由郑州东进,择机行动。 10月30日,国军国防会议确定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但10月31日白由临时变卦,拒绝了该任命,蒋介石只得改由刘峙负责徐州剿总指挥。 11月4日,顾祝同在徐州召集各兵团首领开会,黄百幍提出徐州周边各兵团撤回徐州周边。 11月5日,国军下达“徐蚌会战”计划,最终为将辖区内部队集中到京浦线徐蚌段的所谓“攻势防御”计划,李弥的13兵团由曹八集撤至徐州,孙元良的16兵团由商丘撤至徐蚌铁路的中间点宿县,黄百韬的7兵团由新安镇撤至徐州,撤销第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将其麾下44军划给黄百韬的7兵团,其余部队与辽沈撤回来部队共4个军组成6兵团撤至蚌埠,撤销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其部队2个军组成8兵团,会同李延年的6兵团一起撤至蚌埠。 11月5日,黄百韬连夜指挥兵团撤离新安镇,但刘峙电话命令其原地等待在海州的44军一起撤离,海州的部队连带商队、民众拖拖拉拉一直到了11月7日才与黄百韬汇合。所以才有那著名遗言“第一:自己为什么傻傻地在新安镇等了44军两天时间,白白浪费了转移部队的机会。第二:自己等44军的这两天时间,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多搭建几座桥;第三:既然李弥东进为自己解围,为什么不在曹八集支援自己,反而留在太平庄?”
第一阶段 11月6日,我军发起淮海战役。华野大军按原定作战任务攻击黄百韬兵团,11月7日扑向新安镇,发现黄百韬兵团已全部撤离, 遂开始追击。 11月8日,冯治安所部的国军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领导所部3.5个师2.3万人在在贾汪、台儿庄起义,陇海线以北防线出现空档,华野中野主力终于得以连成一片,在此基础上,粟裕给中央发了那封著名的齐辰电,及决心变小淮海为大淮海,抓住此时与国军开展战略决战。华野山东兵团(谭震林、王建安率7、10、13纵队)得以从中之间南下插入,于11月10日占领曹八集,截断了黄百韬7兵团的退路,11月10日消灭 先头部队第100军的44师,11月11日,会同自东线发起追击的粟裕陶勇兵团等5个纵队(4、6、8、9、13纵)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山东兵团13纵参与围攻,其余7、11纵队被派去打援)。 同日,华野1纵将单独在窑湾渡河的粤系63军全歼,歼敌13700人(歼敌后作为预备队使用) 同日,蒋介石下令让黄维率12兵团前来徐州战场支援(于18日进入徐州战场)。 徐东阻击战 11月12日开始,杜聿明返回徐州,派邱清泉、李弥兵团5个军12个师给黄百韬兵团解围,华野令宋时轮指挥7、10、11 三个纵队进行阻敌。但一直到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其也未突破阻援兵团的防线,徐东阻击战,共歼敌1万余人,但我军伤亡亦比较大。 11月14日-17日,徐东阻击战期间,邱清泉派新组建的74军偷袭我军侧翼,与华野2纵在潘塘遭遇,经过3天战斗后,华野撤出战斗,华野在此方向布局苏北兵团共5个纵队(含中野11纵),本意图徐东的层层诱敌将邱、李兵团一道围歼,但潘塘遭遇使战略意图暴露,故撤出了战斗。 蹍庄围歼战 11月 11-14日 ,由于部队忙于追击,重武器尚未及时跟进上来,加之未预料到李弥兵团之前在碾庄驻扎时曾在此修建了坚固工事,我军攻坚不力,伤亡惨重。 11月16日, 发起对黄百韬兵团的总攻,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数歼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第一阶段,华野中野共歼敌18万人,其中包括黄百韬7兵团5个军共11万人(蹍庄7万人,窑湾的63军2个师,曹八集的44师),何基沣、张克侠部起义23000人,徐东阻击战歼敌1万余人,苏北兵团歼敌第一绥靖区107军军部及两个师,中野占领宿县歼敌1万人,我军也伤亡重大,伤亡数约6.5万人,战整个淮海战役伤亡总数的一半。 黄百韬兵团被歼,邱李兵团撤回徐州。
第二阶段 11月15日,孙元良兵团直接溜回徐州,只剩1个师留守宿县,中野 部顺利攻克宿县,歼敌1万余人。 攻克宿县后,截断了国军徐州、蚌埠之间的联络 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总前委。 11月18日,黄维兵团进入淮海战场,开始向宿县方向进军 11月21日,黄维兵团发现周边的中野的部队已有7个纵队,有被包围的危险,18军军长杨伯涛曾提出兵团先南下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避免被包围,各个击破。但黄维以无上级命令和等一个失联的参谋为由,迟迟未开始行动。直至11月23日夜才开始向固镇方向转移。期间刚结束完蹍庄围歼战的华野稍作休整即开始驰援中野。派7个纵队阻击自徐州南下救援黄维的李弥孙元良兵团;派3个纵队南下参与对黄维兵团的合围,派3个纵队接替中野阻击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个纵队作为预备队。 11月25日,中野7个纵队会同华野的几个纵队将黄维12兵团包围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 11月27日,黄维兵团决定趁中野包围圈尚未扎紧,以4个师为先头部队向东南突围,但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110师1万人战场起义,黄维兵团突围计划破产,士气大挫,只能固守待援。 华东野战军又抽调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加入对第12兵团的围攻。12月6日,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分别为东集团陈赓,西集团陈锡联,南集团王近山部队,其中以南集团为攻击主力。 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基本被全歼,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宣告结束。黄维兵团除,8000多人得以逃出包围圈(包括胡琏),其余全部被歼灭。第二阶段共歼敌约12万人。
第三阶段 11月28日,蒋介石电令杜聿明放弃徐州, 11月30杜邱李孙兵团先后撤离徐州, 12月1日,华野收复徐州。虽收到中央关于杜聿明集团向东逃窜的情报,粟裕仍坚信自己的判断。杜聿明等的逃跑方向为向西,开始追击 12月3日,本已向西撤退的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的空投指令,命令其折返救援黄维兵团, 12月4日,华野将杜聿明及邱李孙3个兵团,包围于李石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华野开始围住杜聿明兵团的只有7个纵队,包围部队与被围部队数量基本相当。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撤退,粟裕只留1个纵队盯着李刘兵团的动向,抽出3个纵队加入对杜聿明的包围,共10个纵队围攻邱李孙兵团。又派出参谋长陈士渠率5个纵队+特种纵队支援火力不足的中野,围攻黄维兵团(1个盯着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12月6日,孙元良想单独突围,结果其兵团4万人直接被全歼,孙仅以身免,躲在村名床底后化妆成商人逃脱。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战役第二阶段结束。12月16日,中野华野首长汇合,这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一次的汇合。总前委接中央军委指示,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期间对被围军团开展了喊话、劝降攻势。 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1月9日基本结束战斗,1月10日俘获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 第三阶段共歼灭邱李孙3个兵团10个军共25万人。
战争结果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
1个剿总--徐州剿总 5个兵团(黄百韬7兵团,黄维12兵团,孙元良16兵团,李弥13兵团,邱清泉2兵团 1个绥靖区司令部:冯治安第三绥靖区 22个军:7兵团100军,63军、64军、25军、44军;12兵团18军,10军,14军,85军;16兵团41军、47军;李弥13兵团8军、64军、115军;邱清泉兵团5军、12军、70军、72军(原属于徐州剿总直属)、74军、116军;第三绥靖区起义的59军,77军(除起义的23000人,其余基本被歼灭);第一绥靖区107军 56个师,55.5万人 其中,国民党五大主力的18军(属黄维兵团),第5军(属邱清泉兵团)于此役被消灭,加上之前在孟良崮战役被消灭的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有三大主力是被粟裕率军消灭的。长江以北基本无重兵团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漏网之鱼 得以在战役中侥幸逃脱的包括: 6兵团:54军3个师、39军2个师、96军2个师、99军2个师; 8兵团:55军米文和181师被歼灭还剩2个师、68军3个师; 第一绥靖区:64军2个师、21军2个师、51军2个师; 原驻盱眙的66军两个师; 以及双堆集战役逃脱的8000人 共约9个军23个师的兵力,若之前比歼灭的22军56个师能反映该战区平均编制水平的话,一个军约2.5万人,一个师约1万人,算下来淮海战场国军还残存约22.5-23万人,加上被歼灭的55.5万人,合计78-78.5万人,与通常意义上讲的80万人也基本相合。 这还不包括宋希濂14兵团麾下正赶往战场的20军(赶往战场路上,淮海战役已结束),如果加上这个军,那肯定有80万以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