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真实 ——《学习的艺术》(乔希·维茨金)读书笔记 一 引子 两个月前,与书淼坐而论道,闲聊间谈到学习,说各学科皆是相通的,他便向我推荐这本《学习的艺术》。作者乔希·维茨金同时是一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又是一名太极推手世界冠军。仅仅本着对武术已有的浓烈兴趣,此书我已是非看不可。刚刚用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读完,果然好书! 乔希·维茨金是好莱坞电影《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的主角,电影根据其父写的书改编。于是看书前先把电影找出来过了一遍。后来发现,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书中确实多次提到这部电影,而电影也拍得很写实,编纂的内容不多,读书时也就更容易融进作者的心境中去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技巧方法类的工具性书籍,倒不如说是乔希·维茨金的个人自传。作者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心路挖掘,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学习的艺术,更展示了一种充满了理性光辉和感性温情的生活哲学。那种朴实无华的文字,那种对平凡的赞美,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直面内心的真诚,好美。 二 摘要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国际象棋生涯,第二部分则是武术的学习修炼,第三部分讲述作者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且记叙了作者拿到世界推手冠军的历程。由于故事性的内容比较多,理论密度相对来说就比较小,重点显得不那么突出,因此在这里尝试概括一下作者的思维逻辑。不过,故事中毕竟处处有哲理,况且作者也是夹叙夹议,要把所有观点都归纳罗列出来,恐怕写的就是文学研究而不是读书笔记了,介于尚无时间细读,就姑且整理一个粗略的框架吧。 引言 ·作者从八岁起就是美国最高级别的国际象棋棋手。 ·《王者之旅》电影播出后,拥有了众多的粉丝,这让他发现:虚无缥缈的名气与生活质量毫无关系,他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 ·在《道德经》的感染下,开始了解道教、佛脚经典。后来在朋友推荐下,开始跟随陈威廉大师学习太极拳。后来获得世界太极推手冠军。 ·意识到太极和象棋学习经历,本质上是一致的。“我意识到自己所擅长的,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而是学习的艺术。”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内省。归纳为“以数字摆脱数字(见第七章),以形式摆脱形式(见十一章)”。 ·本文旨在介绍作者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 基础 第一章
无心之举 ·作者开始下象棋是很偶然的在公园看到别人下棋的经历,始于好奇,并无父母或老师的刻意引导和规划设计。第一次与人对弈就展露天赋,后来就常常在公园玩棋。 ·作者早期的象棋教练布鲁斯是一个很懂得引导儿童天性的人,他先了解作者的个性,建立友谊,才开始上真正的象棋课。他的课更多是探讨,而不是教导。他懂得保持作者对象棋的热爱。 ·父母与老师的共识:学习与激情排第一位,竞争只能放在第二位。 点评:个人的爱好和自由的选择,是成就卓越的伟大内驱力的根源。天才不是制造而是引导出来的。 第二章
转败为胜 ·作者在首个全国决赛中落败。他在决赛中很紧张,他意识到,位置高的人,很可能输不起。 ·失败后父母毫无指责或教导,而是带作者去海边度假、钓鱼。他在海中学到: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用心就能够解决。父母帮助作者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 ·尽管父母没有直接帮助他棋艺的进步,却让作者重拾信心,走上了胜利之路。 ·如果父母的爱并非建立在孩子的成败之上,孩子就不会感到失败会夺走父母对他的爱,他就不会畏惧失败。 ·父母也不应欺骗孩子说失败没有关系,而应该用真诚去分担这种痛苦,真诚才能让孩子不对父母失去信任。 点评:学习不是机械劳动而是心理活动,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学习时间。 第三章
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里习惯。 | | | | | | | 贴标签、下定义,成败归结为天才或天生缺陷、遗传因素等 | | | 不擅长的方面不愿努力;擅长的方面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不愿接受挑战,无法承受失败。天分再高,也很难继续发展。 | 成功是一种喜悦,失败则是一种教训。愿意通过努力不断前进。胜不骄败不馁,可以坚持长期学习。 | | 通过取巧的捷径获得成功。喜欢使用技巧性的方法。可能出奇制胜,但是取巧缺乏发展性,难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缺乏灵活性,在陌生的情况下毫无用处。 | 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获得成功。不取巧,因为基础可以积累,所以会不断成长,面对变化的外部情况可以灵活运用,可谓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胜有招。 |
·这两种理论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意识到这点,可以主动改变。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继续努力,是我们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恰恰是学习的艺术的核心。从长远来看,失败比成功的意义更加重大。 点评:抽象来讲,整体论和渐进论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论”。前者用脑海中固化的观念,去定义世界,削足适履;后者则不断更新自己脑海中的观念,去适应世界,量体裁衣。 第四章
爱上象棋 ·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热爱学习本身而非输赢、荣誉等其他外在。 ·“不在乎结果,只关注过程”并不一定就是渐进论。警惕这种口头上的对结果的淡漠变成不努力的借口。 ·不必刻意漠视结果,输赢有天然的激励作用。 ·人有权享受成功的幸福,没有必要在成功时压抑兴奋。同时,要承认“失败是有关系的”,允许自己难过;失败时的安慰,理解更优于劝解。 ·建立渐进论的教育方式,不是不近人情的压抑成功喜悦或不真诚的忽略失败的痛苦,而是时时关注过程中的每一小步并及时给予鼓励。 ·尽管过程很重要,结果同样有意义。胜败观念对人有激励作用,强大的对手往往能成为成长的动力。 ·荣耀与快乐或长期的成功并不相关。 点评:在学习本身,包括其结果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激情。不要做一个学习机器,应当肯定而非压抑自己的情绪。 第五章
软区域 ·作者在印度参加比赛时,面对一着艰难的棋局,而此时发生了一场小型地震,这个意外的变故却激发了作者的灵感,下了一步好棋,并赢得了比赛。 ·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紧张、抵抗的感觉将你的心理带入硬区域,而放松、理解、接纳的感觉将你带入软区域。 ·在硬区域中,你会感到被打扰,情绪会大幅波动,无法冷静思考,容易犯错。在软区域中,你心境平和、淡定,能够善用情绪的变化,思想敏捷而且富有创造性。 ·第十七章将讨论关于软区域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顺其自然地接受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波动,如何利用这样的心理波动,如何自己随时产生这样的心理波动。 *这类突发事件可以是地震、比赛中受伤、对手采用新奇的战术甚至犯规、新的比赛规则、裁判的不公等可能影响你心情的任何预料之外的事情。 点评:变故可能带来情绪的波动,问题在于人自身的心态而不是变故本身。弱者会逃避埋怨,而强者却斗志激扬。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愿意承认、接受这个变故,并且尝试调整自己之前的计划以期适应它。 第六章
漩涡效应 ·一个占上风的棋手若不慎输了一着,优势被扳平,尽管看起来只是回到开局,然而心理上的影响却可能使他接连出错甚至输掉比赛。 ·一个小的失败可能造成情绪上的影响,导致人拒绝承认这个失败,进而拒绝按照实际情况思考、行动,这将造成一连串的失败,是为漩涡效应。 ·漩涡效应的实质:一般我们的思维和现实的时间是同步的,然而某些情绪的波折可能导致我们思维停滞而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和客观现实发生的变化,意识时间和现实时间发生了脱节。 ·防止漩涡效应:正视失误,及时调整情绪,重新计划布局,不要把自己留在过去。 点评:不正视变故及时调整,往往会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破罐破摔。 第七章
改变本能反应 ·作者在一位风格与他不合的俄罗斯象棋大师手下接受指导,他开始用系统的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棋局,而不是仅仅按他自己的感觉下棋。这和年少的他的性格格格不入。 ·“以数字摆脱数字”:进行大量对具体棋局细节性的战术技术分析、思考后,无意间化作了潜意识的一部分,成为直觉。 ·作者注意到比赛中情绪的波动对棋局有重大的影响,转而探索心理层面的问题,对象棋的追求从以前的高超棋艺转变为对自我的探索,个人成长变成了生活的重点。 ·有得有失:作者的棋艺变得谨慎、成熟、老练,但是由于丢掉了年少张扬,不按自己的风格下棋,失去了早年那种对国际象棋的单纯的自由狂野的激情。 点评:从率性而为一下子跳到了极端的理性,可以认为这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矫枉过正”的一个阶段,是“正反合”中“反”的阶段。此过程修炼了其技艺,却压抑了其激情。 第八章
驯服野马 ·作者的母亲还是一名驯马师。驯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惊吓使其畏惧,其二是通过爱去接纳马的本性,使驯马者的意图和马的意图相合。 ·如上一章所述,作者的老师德沃斯基通过前一种方法,并不考虑作者的个性,灌输他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像另一个大师拉组维以及他早期的老师布鲁斯那样因材施教,发扬孩子的本性。 ·这种模式化的训练使得作者对国际象棋有了一份疏离感,失去了作为棋手的重心,他不再是自己,而在扮演别的想起大师。他意识到,这是因为对自己内心深处缺乏了解。 ·背离了自己的本质的影响是致命的,但是同时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最终,这需要达到一个平衡:接受外来的助力同时又不放弃内在的天赋。“用实际有效的战术意识来改造(而不是取代!)朝气蓬勃的有创造力的理想主义。” 点评:从天生率性到缜密谨慎最后到重新发现自我,正反合到了“合”的阶段。超越技艺纯熟,找回自我,从技术大师重新成为艺术家。 第二部分 第二艺术 第九章
太极初学者 ·作者先后接触到《在路上》、《达摩流浪者》、《道德经》,开始对注重个人内修的东方(道家和佛家)哲学感兴趣,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陈威廉的太极拳馆学习,并且很快为这门东方武术所吸引。 ·太极拳的目标并不在于赢,而在于简单的存在。 ·作者从未发现,自己的肩背肌肉是如此紧张、僵硬。在冥想练习中,开始有意识地释放自己某个部位的紧张感。 ·陈威廉的教学少言寡语,其身体动作就包含了大量信息。 ·陈威廉很平实近人,不故弄玄虚。“我能够做到的,你们也可以做到。” ·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调节呼吸和思维。呼吸就是回归自然。这种练习极大地改变了作者的生活,他逐渐发展出一种内在的应对外部压力的机制。 点评:太极讲求摧僵化柔,让人回归到婴儿时那种毫无紧张感的柔软状态,亦即最自然的天生状态。 第十章
以退为进 ·作者开始参加推手课,太极的武术部分。他本来不愿意让给予自己放松的太极带到和国际象棋般激烈的对抗中来,但转念一想,这是个机会让他学会如何在更大的压力下,继续保持这种放松感。 ·刚开始就被太极的细微深深吸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其中无穷的内涵又与象棋有着相似之处。 ·太极的核心是以柔克刚。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放弃以前的面对攻击时会绷紧的身体的反应,学会不抵抗,摧僵化柔。这就要求初学者放下自尊,愿意被人推得东倒西歪,才能逐渐舍弃旧习,陈威廉称之为“以退为进”。 ·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是成为领域佼佼者的法门。不愿放下自尊舍弃旧习的学生,在得到建议时,第一反应是辩解,这使他们不断犯相同的错误,难以进步。 ·对于初学者,“以退为进”是容易的,对于已经学有所成的人,放下自尊就不一定那么简单了。 总结:强者之所成为强者,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失败,而是因为他们把失败当作进步的机会而不怕出丑。 第十一章
划小圈 ·太极有一个很主要的目标:让习武之人不断改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真正的武者应该着眼于基本功,而不是花哨的表演招数。细节的吸收和完善,比招式套路的数量要重要得多,这和象棋异曲同工。 ·从宏观到细微,从外在到内在,称之为“划小圈”。 ·以细微解析宏观:把每个招式尽可能细地分解,把握每个要点去练习,直到最后忘掉技巧,成为身体的自然反应。 ·以内在表现外在:保留招式内在实质,即每个细节的关键点,去掉不必要的大幅度,动作形式变得越来越紧凑,也越来越有效。 ·“成为顶尖的选手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最基本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点评:武术的基本功最为重要,一切招式不过是基本功的组合。学习要深入到细节和实质中去,最终抛掉外在的形式上的束缚。 第十二章
划困境为优势 ·作者在比赛中右手骨折,却进入了极其冷静的状态,用左手赢得了比赛。这和那次在印度象棋比赛中的地震经历很相似。 ·骨折期间左手的单手训练,让他得以发展出一只手对付两只手的能力,当右手痊愈后,他的武功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更强。如果不是这次骨折,他不会想到进行一只手对付两只手的训练。 ·目标的高低决定了人面对困境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以卓越为目标的人,面对伤病、挫折等困境时,不会认为这是麻烦,而会认为是激发自己创造力获得成长的好机会,懂得化困境为优势。 ·人不必遇到困境也可以主动激发这种创造力,见第十七章。 点评:困境即变故的一种。见第五章点评。 第十三章
让时间慢下来 ·普通人看起来快如子弹的拳头,在习武者眼里看起来时间却像变慢了一样。 ·对于复杂动作的各个细节的熟悉,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组块,只需要特定的标志就能识别出整套动作,这样当普通人需要观察全套动作时,熟练的联系者只需要看到标志动作就能有所反应。时间变慢不是因为眼睛看得更快了,而是需要看的更少了。 ·关键在于不断的练习。 点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成为内行的关键在于不断学和习。 第十四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太极“如影随形”,看起来,“形”是“因”,“影”是“果”,然而却又强调“以动制动占先机”。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占先机”的秘诀在于意念超前于对手,即在心理战术层面,对方的意念已经被猜测到甚至被自己引导,其行动已经被预料到了。 ·看似神秘的能力并非来自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就像魔术师并不真正会魔法一样。只要真正去分析,去研究其细微之处,就能道破天机。 点评:勇敢地探索未知,不要用“不可知论”吓倒自己。 第三部分 万物合一 第十五章
自在从容的力量 ·作者听到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夜间遭遇美洲虎,最后精神崩溃。他自己在对弈生涯中,也常常面对或者营造这样的情况,令自己或对手心理崩溃。 ·任何一个领域,区分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在强大压力面前,保持冷静、从容。 点评:高水平的对决,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比拼,更是心理的对弈。 第十六章
释放压力 ·作者在一次大赛中的两局棋碰到强大的对手,异常专注,赢得了这两局,却在之后的比赛中接连失败。 ·高度集中注意力可以在短期获得成功,但是这种状态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训练自己如何长期地高度专注,而是训练自己更好更快地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这可以通过间歇性的体育锻炼中渐渐减少休息时间来练习。 点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第十七章
激发最佳状态 ·不要在真正上场前过早进入兴奋状态。在休息时间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的大有人在,当真正上场时,却已经没有了精力。“不仅必须善于等待,还必要享受等待。因为等待不仅仅时等待,它还是生活。” ·我们的人生中,常常无法预料自己何时上场。即便是计划中的事情也常有变故。因此,随时能够激发自己的最佳状态成了必要的能力。 ·把深呼吸、伸展运动、听音乐等任何你喜欢的而又能够随时进行的“固定修炼”,放在你平日最令你放松的活动之前,训练一段时间后,只需要进行这些固定修炼,你就可以进入最佳状态。训练时不断缩减固定修炼,最后到一个简单的深呼吸都可以使你进入状态。其原理在于在固定修炼和放松的活动间建立心理联系。 ·当你能够随时随地随意进入最佳状态,不仅仅在比赛、紧急状况时有助,更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你的意识会变得愉悦,你的心会被打开,你将注意到更多的生活中平凡的美。从平凡的生活中学习。“存在本身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点评:面对情绪的波动,要学会:第一,顺着内心的感觉走;第二,利用这个感觉;第三,学会创造这种感觉。通过类似巴普洛夫式条件反射训练的方式,可以培养一个能够激发自己最佳状态的“心理开关”。 第十八章
化情绪为力量 ·作者在武术生涯中,为了克服对手犯规或裁判不公等情况对自己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专门与喜欢使用小动作的对手训练,最后在突发事件面前,都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应该被愤怒控制或者否定自己的愤怒,而是必须把愤怒引导到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恐惧、喜悦等情感也是如此。 ·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身上。世界上总有意料之外的人和事,自己必须学会如何用冷静的头脑面对。 ·成功的唯一方法是承认事实,超越事实,并鼓起勇气善用之。 ·如何利用自己的情绪,人人不同,没有统一适用的原则,需要通过内省,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法。 点评:造成负面影响的,不是情绪波动本身,而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失去了冷静。情绪可以转化为力量,引导它、利用它,而不是压抑它。 第十九章
万物合一 ·顶级的艺术家和运动员很善于调整自身心态,发挥自身优势,控制竞争中的局势,使其符合自己的特点。 ·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点评:每个生命都与众不同的,应当善于发挥个人优势。 第二十章
决战 ·记叙了作者夺得世界推手冠军的历程。整场比赛下来,主办方故意修改规则造成的不习惯、对手的心理战术乃至犯规伎俩、裁判的多次严重不公、伤痛、疲劳等等一切困难都没有让作者失去冷静和自信,最终他以无可辩驳的实力夺得了冠军。 点评:引用《功夫熊猫2》里的一句话:“Every master has to find his path to inner peace.” 后记 ·这两年来,是作者首次开始审视自己。 ·尽管取得了世界冠军,却没有达到巅峰的想法,急切地投入到训练和更深层次的自我发掘至上。 ·生活中,我们永远无法预料结局,无论是比赛、冒险,还是爱情。无论准备如何周全,总可能出现意外,关在在于准备好随机应变:在压力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学习没有统一的窍门,此书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言之成理,接受它、琢磨它,并加之自己的见解。忘记那些数字。只有融合进自身思想的信息,你才可能驾驭它。 三 读后感 读完此书,感触颇多。 作者提到,自己是怀着一种热爱去学习的,外在的荣誉对他来说并不重要,甚至一度成为其内心平静的干扰。对学习的热爱,可以说是一切动力的根本来源,学习是不能逼出来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才能推动人坚持不懈地终身学习。 想到去年暑期支教的时候,那些高中孩子们,感到学习是那么苦、那么累,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本身,而在于考试、上大学。考试、成绩、排名与学习是两回事,可悲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发觉这一点。当心念考试、成绩、排名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在努力学习,其实并不真正在学习,而是在忧虑。 我想这不是只有我去支教的那个高中的学生才有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传统历来的学而优则仕的功利心态,从来没有把学习本身奉为价值所在,在这样畸形的价值观影响下,多少人陷于痛苦。这种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把学习和功名利禄这些东西划上了等号,而这个等号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 让人痛苦的不是学习,而恰恰是并不专注于真正的学习。热爱学习并不难,只需要打破那些虚假的学习的“等价物”,认识到什么才是真的学习。只要做到这一点,天生的好奇心就足以驱使我们爱上这个充满趣味的活动。 那什么又是真正的学习呢?学习,包括“学”和“习”,无非是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把不清楚的变成清楚的,把错误的变成正确的,把不熟练的变成熟练的。可以这么说,学习的本质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统一的过程。每个人能够直接感知的不是客观实在,而是自己的感觉、心理情绪和思维,我们是通过意识来感知客观世界,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意识和客观的脱节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够适应客观世界,而这里的客观世界包括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人的天性。学习就是使深层次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通过意识这座桥梁发生对接,达到外在环境、意识和人的天性三者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道家所谓“天人合一”。 学习的这个本质,要求学习者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真实的客观世界。整本书,作者无非强调了这一句话:顺应内心自然的情感,同时跟上外界变化的脚步。学习的良好心态,在于对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同时保持开放、理解、接纳,敢于打破虚假的想法,用最大的诚意去拥抱真实。 明确了这一点,就很好理解整本书究竟在讲些什么了。 首先,上文说到,热爱学习,就是做真实的学习者,而不是沽名钓誉者。追求虚假的等价物,到头来的结果自然是痛苦,而痛苦你就无法做到最好,也无法长久坚持。 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再看看作者如何从外在环境和内在人性这一外一内两个角度,拥抱真实的。 (一)拥抱外在的真实 1.脚踏实地 首先,作者多次强调基本功的练习:象棋最基本的原则反复演练,竞赛经历中碰到的难题仔细分析,最终达到以数字摆脱数字的境界;把太极基本的动作分拆成几十个要点,反复演练,最后去掉不必要的夸张动作,达到以形式摆脱形式的境界。 基本功的重要性,自己习武二年,也是深有体会。凡观肯下功夫练习基本功者,到后来新招越学越快,一点就通;而好高骛远者,旧的东西还未巩固,急于学新招,结果架子不稳,招式走样,最后越学越觉得难,凡事不成。就像砌楼房一样,基础越深,楼砌得越高。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也是自己总结过的经验之谈。 然而,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理,为什么急于求成的心态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直到看到这本书关于“整体论”和“渐进论”的介绍,我才豁然开朗。 整体论和渐进论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知识结构。前者的知识结构是由各种特例,或者是哲学上的“范式”(paradigm)组成的,遇到问题时,就到脑海中去找有没有现成的范例可以遵循;而渐进论者的知识结构则是由很小块的基本单元(即所谓“基本功”)有机结合而成的,遇到问题时会把这些基本单元进行即时的重新组合,找到解决办法。 整体论的优势在于:第一,对于恰好对路的情况,非常有效;第二,不需要完备的基本功训练,可以采取取巧的办法,找捷径完成指定任务。 渐进论的优势在于:第一,基本单元的组合是无穷的,即对不同状况的适应性强;第二,新的基本单元能够很容易加入到知识结构上,即容易更新;第三,错误的观念因为只是一个小的单元,很容易被剔除替换,即可维护性强。 这两种认识论各有优点,但是我们发现,整体论事实上是只能处理个别情况的目标功利导向的方法论;而渐进论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导向的方法论。整体论和渐进论很好理解,前者通俗地说叫“投机取巧”,后者则是“脚踏实地”。 关键问题在于,真实的客观世界不是简单的游戏,现实世界的情况复杂多变,仅仅靠范例,而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不足以适应的,就像凭借作弊的方式获得数学高分不能使你成为数学家一样。 很明显,整体论是不适应真实的世界的。采用整体论者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把心中的理念当作了真实的世界,却封闭了自己真正去理解现实的心。渐进论则以开放的心态,不断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改进自己的基本法则,拥抱真实。 这两种知识论其实处处可见。刚才列举渐进论的三个优势,熟悉编程的朋友应该很快发现,这些都是模块化编程的优势。把程序分解成小的功能单元,虽然基本功很耗时间,一旦完成,却可以很容易编出大量不同的用途功能的新程序。再看科学领域,科学家们通常认为越基础的定律其地位越高,因为基本定律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解释更多的现象。譬如说,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比开普勒定律或自由落体定律更胜一筹。 人脑海中的知识结构,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一整套学问体系,模块化编程自然比整体论更有前途,科学化的知识体系也比寓言库式的教条更能适应现实;因为他们的基本内容都很简单,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应对变化万千的世界。 渐进论越深刻,知识的基础结构就越抽象,越哲学化。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整体论者是从头构建一个新的范例,而渐进论者只需要对基础单元略加修改更新,然后进行一个新的组合就可以了。作者之所以能够把国际象棋和武术这两门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学问联系得如此紧密,并且用国际象棋的学习经验指导自己学习武术并很快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知识结构的基础单元已经基础到了非常抽象的高度。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每门学问学深了,都是相通的了罢。 真理应该是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不变应万变”,大概都是这个道理。 道理总是说的容易做的难。回观自身,我们在认识世界时,有多少时候不知不觉地采用了整体论?首先,前面提到的应试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整体论,教育的目标不是提升能力,而是提升成绩。而到了大学,这种功利导向还是没有改变,又多了一个找工作的目标。于是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应运而生,这个社会有多浮躁,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废话了。 2.承认失败 除了基本功,作者反复强调,要从失败中学习,要以退为进,告诫我们放下自己的自尊,不要害怕丢脸,把每一次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 这里面的自尊是什么?正是对自己固有观念的执迷。失败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认识出了差错,偏离了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不肯承认这一点,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这也就浪费了失败带来的宝贵提醒。更有甚者,为了维护这脆弱的执念,甚至通过逃避挑战的方式避免失败,这样,成长的机会也错失掉了。 可以看到,不必要的自尊造成危害的实质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相信了虚假的观念,而抛弃了真实。一句烂俗却实实在在的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谦虚的人对自己的所有观念都保留怀疑态度,在遇到事实和观念不符的情况,能够放下执念,修正自己的偏见。骄傲者却认为错的是事实,而不是自己的理念! 这当然可笑,但谁没犯过这样的错误?有时候,放掉这种自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相信的东西,一定都是我们曾认可的东西。在我们心目中,是善的,是美的,可是,现实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东西本身,而是心中的幻象。真正得到的时候,才发现现实如此残酷,自己不过是叶公好龙。 放弃完美,承认现实的缺憾有时候是残酷的。很多人宁愿不去解开现实的面纱,留在自我保护的幻想之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鲁迅会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了吧。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敢于正视现实的勇者,而不是逃避现实的幼稚主义者,我相信,真正的理想主义和现实毫不矛盾,只有理解现实的残酷之后还不放弃自己心中理想的人,才可称为理想主义者。反倒是那些自诩现实的人,却往往在虚荣的汪洋中沉沦,追求着一些自以为“实际”其实虚无的利益,他们才是被幻想蒙蔽双眼的不幸者。理想主义之所以是理想主义,是因为有自己面对任何现实困难都能坚持不懈的追求,而不是因为不切实际。 如果愿意做一个卓越的学习者,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敢于抛弃心中错误的幻念。 3.与时俱进 作者提到漩涡效应。漩涡效应的问题在于,因为情绪的波动,我们的思维停滞在了过去:难得的领先优势被扳回,却抓狂地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想要争取已经不存在的东西,结果接连失败。 这个问题本质是我们的思维停滞了,没有与时俱进。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我们的意识曾经和现实相一致,但不代表永远如此。这种时间的脱节,本质上也是没有能够牢牢抓住真实。世上只有一种东西能够永恒,那就是真实。 好的学习者,有一颗开放的心,愿意拥抱并且最终掌控那份可能并不如意的真实。 (二)拥抱内在的真实 1.自省 这本书之所以能出现,少不了作者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扪心自问和仔细梳理。同时,可以看到,作者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注意对自己想法的内省。学习象棋时会把下棋时的心理记录下来,而太极则更有专门的静坐冥想修行。 自省可以说是智慧的根源。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如果这个世界一半是主观,一半是客观,那么一个人若能够认识自己,他首先就了解了半个世界。而作为社会人,客观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组成的,理解自己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因此对整个社会也具有更深的洞察力。 我自己也很喜欢这种修行方式。有时候不仅仅在心中自省,大学以来一直保持记日志的习惯,很多原本想不明白的问题,在纸上就能够变得很清晰。内省让我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让我解决了自己遇到的无数难题,让我不断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内心的愉悦,让我对看似残酷的现实有了理解和包容……真的是妙不可言。 自省,为了解真实的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2.尊重天性 作者多次提出,要适应自己的天性。违背自己天性的学习,即便有所成就,也无法坚持长久,因为自己并不开心。 我大二的时候曾经起早贪黑,想一个机器人一般学习,成效确实不低,那段时间可谓学业精进,但是一年过去感觉非常疲劳,本来暑假有很多计划,结果松懈了很久也没有找回继续努力的动力,荒废了整个假期。直到大三确定了自己真正梦想去做的事情,才找回了那种勃勃生机。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习作为体力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学习其实是一种心理过程,用机械的方式“努力”是不行的。前段时间看TED讲座,对于脑力劳动者,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措施的效果竟然与预期相反,也就是说,在解决脑力问题时,奖励或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劳动效率,反而会降低! 把自己当做机器人来使唤,事实上忽略了人之本性这个客观存在。这种对自我情感的压抑,是对人有情感这个简单不过的事实的忽略,忽略事实,必然会出问题。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不仅要尊重外界的真实,保持意识和客观的同步率,也要尊重自己的本性。 忽略自己的本性,做一个工作狂,或是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并不是好的生活之道。这就像给一台电脑装了一套不兼容的系统一样痛苦。 虽然入门都算不上,我自己也学过一点点太极。太极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人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太极教人放松,摧僵化柔。每个人还是婴孩的时候,身体都是柔软的,常常摔跤却不会有大碍。然而由于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几乎每个人都养成了不自觉让肌肉紧张的习惯,肩膀、腰背、面部肌肉……学习太极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松这些不自然的紧张。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放松的时候,真的感觉非常棒。当肌肉放松下来,气血畅通,灌注经脉,流淌不息。宁静,祥和。太极真的能够给人融于自然的感受。这时候,才开始体会到,自己曾有多么忽略自己的身体,才体会到,各种强迫症把自己带离婴孩的本性有多远。回归初生的感觉,找回最自然的心态,或许就是赤子之心罢。 太极的这种回归自然的哲学,给我感触很大。渐渐地,做事不再刻意,不再强求什么。存在即合理,了解到这一点,就多了理解,少了纠结,多了包容,少了愤懑。很多时候,干扰我们内心平静的,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的错误解读。无论愤怒、恐惧、失望、纠结、烦恼、忧虑……只是缺乏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无法接纳、包容。当这些负面情绪积郁在心中时,又怎又心享受生活,享受学习? 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何必浪费时间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上。每个人有每个自己的轨迹,别人如何如何,不代表你要怎么样。生活不是表演,幸福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习惯于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往往成了别人意愿的奴隶,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生,如果为别人而活,是否觉得太委屈?拥抱真实的自己吧,那样你才知道,平凡的生活多么动人、美好,值得你去探索,值得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三)天人合一 当一个人愿意去理解现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时,他其实就打开了一扇门,让两者融为一体。我相信,既然人与自然本天成,那么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世界本来就当是能够和谐共处的,我们之所以偏离了这种宁静的愉悦,无非是一些虚假的妄念强加在自己的心灵之上,把两者相接的通路间那扇门给关上了而已。要抛弃这些妄念,只需要回归真实,回归自然就可以了。这或许就是“道法自然”的随性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吧。 乔希·维茨金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大师,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因为对他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生活。善于学习的人,也应该是善于发掘生活之美的人。学习的艺术,其实就是生活的艺术。这门艺术,告诉我们用开放的心,赞美生活,拥抱真实的世界,拥抱真实的自己。 天命圣骑 2011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