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查看: 2370|回复: 3

[古事记] 不列颠历史

[复制链接]

49

主题

0

精华

1096

积分

伯爵

耕战
0
鹰币
11
天龙币
0
回帖
425

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活跃者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2-5-1 08: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序



  先大概說說分期。基本上公元前8000年不列顛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史前文化期在整個不列顛島上都有分佈,也有不同的文化時期,像我的遊記裏提到的英格蘭的石頭巨陣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不列顛史前考古整體方面的研究,我並不特別了解。
跟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包括愛爾蘭),這是大約在公元前250年的時候。凱爾特文化我以前寫過帖子,大致輪廓在那裏是勾勒出來了。從現在的角度看,凱爾特文化可以算是不列顛和愛爾蘭的本土文化了,本來它也佔據了整個群島,但是羅馬人的入侵使得英格蘭的凱爾特文化被壓制下去。公元43年,羅馬人進入不列顛,這裏成為羅馬帝國的最西的邊界。但是,在整個群島上,羅馬只控制了英格蘭,後來控制了南威爾士,對蘇格蘭,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成功的入侵過。蘇格蘭和羅馬的大致邊界是一座墻(the  Hadrian's  Wall,到現在還有遺存,可惜我也還沒有看到過)。至於愛爾蘭,羅馬人從來沒有到達過。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傾頹,羅馬人也從不列顛撤走,這本來是當地人重新建立秩序的時候,凱爾特文化也開始在英格蘭復蘇,但是昂格魯-薩克森人(德系民族的一支)入侵英格蘭,趕走了凱爾特人,建立起許許多多的小國家。基本上從羅馬帝國之後到諾曼征服,是昂格魯-薩克森時期,也是英格蘭傳統文化的奠定形成期。基督教也確立統治。這期間各個小國家之間也不斷變化,彼此兼併、分離。我以前寫過一個關於阿爾弗烈德大帝的帖子,就是這個期間非常傑出的一個國家的國王(西撒克斯王國,在當時是比較強大的一個)。這個時期同時有一樁反覆出現的主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北歐海盜的入侵。從8世紀開始,北歐人就大舉侵向歐洲各地(其實還不止歐洲),是很多國家非常頭痛的一件事,對不列顛尤其如此,因為北歐人擅長海戰。蘇格蘭、威爾士都有遭到北歐人的入侵,英格蘭尤其嚴重,這和地形也有關係。開始北歐人只是強盜,搶了一番就走,後來就開始想要他們的地方了。在十一世紀初,北歐海盜趕走了英格蘭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起來北歐王朝,大概傳了兩三代,沒有了繼承人,原來被趕走的薩克森王族的後代被請回來當國王,也埋下了諾曼底的威廉征服的禍根。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我以前也寫過一個關於這個的帖子)。這之後有相當長的時間是諾曼文化和薩克森文化的彼此衝突,最後相互融合(主要是薩克森文化容納了諾曼文化)。現在對英格蘭的歷史、文化簡單追溯一下,基本上可以追到這裏。



【解釋幾個名詞】

Britons、Picts、Scots、Angles

        這幾個詞都是用來描繪不列顛島上的古老的居民的,而且都來自拉丁語,是古典作家在敘述不列顛人的時候用的稱呼,每個詞似乎應該代表不同種的人,但是其實這些詞更多的是地理和文化上的代稱,而不一定是人種上的區別。

        Britons,現在有時候也用來指不列顛人,但是這個詞最早是用來描述居住在南不列顛的人,我們翻譯成布立吞人,他們是凱爾特人的一支,但很有可能和蘇格蘭、愛爾蘭的凱爾特人彼此獨立的從歐洲大陸遷徙到不列顛的。當昂格魯-薩克森人在英格蘭建立起統治,英格蘭的凱爾特文化最終消失,布立吞人基本上只在威爾士了。

        Picts,被羅馬的古典作家用來描述蘇格蘭的當地居民,事實上指Forth河(在蘇格蘭南部中心)以北的蘇格蘭居民。這部分人的起源目前似乎不是特別清楚,但是他們也是屬於凱爾特文化之內的,說的也是凱爾特語,而且現在的蘇格蘭、愛爾蘭凱爾特語可以部分的追溯到這裏(威爾士的則追溯到布立吞)。古時候Picts在蘇格蘭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Scots,現在用來指蘇格蘭人,但是最早則被用來指從愛爾蘭進入蘇格蘭的凱爾特人。Scots和Picts都在蘇格蘭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在9世紀的時候Scots的王國同時宣稱代表Picts,從此形成了統一的蘇格蘭。(我的遊記裏為什麼說比起威爾士、蘇格蘭人對愛爾蘭感覺更親切呢?道理就在這了。從最早開始,蘇格蘭和愛爾蘭就屬於同一支文化。)

        上面三個都是凱爾特文化中的分支,Angles,昂格魯人,則屬於日爾曼人,事實上就是昂格魯人Anglo─Saxon中的Anglo,不同的詞尾變化而已,是拉丁語。

        這四個都是比較古老的說法,在念古代不列顛歷史的時候是肯定要碰到的。之後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則又有一個詞Normans,指諾曼底人,差可代表法國文化。

【回答關於語言的問題。】

        英國的官方語言當然是英語(英語呢,其實是從昂格魯-薩克森語言發展下來的,所以是英格蘭的本地語言。),人人也會說英語,不過不同地方當然也有不同的口音,就好像中國有方言一樣(英國的地方口音是否能差別大到方言的程度,我沒有專門研究過,據目前所知,只是口音,不是方言)。英國英語也有相當於我們的普通話一樣的統一英語,基本上象BBC說的就比較標準了。不過牛津英語(和劍橋英語以及倫敦英語非常相象)是屬於那種你可以引以為豪的口音。

        威爾士人幾乎人人都會說威爾士語(Welsh)。像我在遊記裏有說,威爾士現在是個雙語地區。威爾士語其實是凱爾特語的一支,另一支當然就是蘇格蘭語了,蘇格蘭高地很多人會說蘇格蘭語(低地則幾乎沒有)。

        凱爾特語分成兩個語系,一個是P語系(威爾士),一個是Q語系(蘇格蘭、愛爾蘭)。之所以這麼命名,是根據了它們的發音特點的。在英語中,凱爾特是Celt,形容詞則是Celtic,如果你說凱爾特語,可以說Celtic,但是更具體的,大家會用Gaelic,和Welsh。Welsh不用說了,Gaelic常常用來代替凱爾特語,其實它只表示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凱爾特語,即Q語系。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凱爾特語一直是一樣的,從17世紀開始才慢慢有了分化,所以現在分別稱Irish Gaelic,和Scottish Gaelic,或者簡單的稱愛爾蘭語和蘇格蘭語。現在呢,愛爾蘭語和蘇格蘭語的相象程度好比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這是一個蘇格蘭人和我說的,我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也就是說彼此能懂大概意思。

        最後再補充一點(希望沒有把你繞暈)。現在的凱爾特文化其實不止不列顛和愛爾蘭,在歐洲大陸也有的,就是目前屬於法國的Brittany。這裏也是個雙語地區,除了法語外,還有Breton語,它和威爾士語同屬凱爾特P語系。我上面的帖子裏說到布立吞人(Britons)因為昂格魯-薩克森人的侵略而退居威爾士,其實只是一個方面,他們還有其它兩支,一支渡過英吉利海峽到了法國(當然當時還沒有法國)的一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Brittany(這也是這個地名由來的原因),另一支在英格蘭的一小塊叫做Conwall的地方。這三支P語系各自獨立發展,Conwall的那一支(Cornish)在18世紀滅亡了,今天只剩了兩支。但是Welsh和Breton如今有多相象,我就不曉得了。Breton受了法語的很大影響,這是肯定的。

【回答關於人種和文化的問題】

        下一部分我會開始說英格蘭早期歷史,“早期”的意思其實是昂格魯-薩克森時期。你從序裏的分期可以看到,這之前是羅馬帝國時期,但是,英格蘭的形成可以說和羅馬沒什麼關係。事實上,歐洲歷史,比較早的文化,當然是希臘文明,它在頂峰的時候羅馬崛起,然後希臘被羅馬滅亡,然後就是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再然後羅馬滅亡。這個滅亡,一來是它自己內部腐朽,一來是外族的入侵。羅馬帝國鼎盛時疆土跨越歐亞非(在歐洲最西端是英格蘭),但是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歐洲重新開始“蠻族文化”,目前的歐洲格局和文化其實是直接來自羅馬滅亡之後的“蠻族”時期。羅馬滅亡以後,歐洲大陸上建立了許多法蘭克人的國家,彼此征戰,一直到查理曼大帝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法蘭克王國。843年,歐洲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帝國”,就是查理曼的三個孫子把這個統一的帝國分成了三份,各自作其中之一的國王,簡單說奠定了現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的國家基礎,但是這句話對法國和德國比較正確,而意大利歷史則複雜一些,這裏不說了。所以很多人以為西方文明承自希臘、羅馬文化,這是不正確的,西方文明的發端可以說是希臘文明,但是希臘文明的確是滅亡了、羅馬也滅亡了,而它們的精神和文化的一些品質被後世的歐洲間接吸收,所以歐洲文明只能說是間接繼承了希臘文明(羅馬也等於是繼承了希臘文明),不是直接傳承。羅馬滅亡前和羅馬滅亡後的歐洲是兩回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文化(基本上就是漢文化)比較起來是一個奇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和中國差不多久、而且也一直傳承到現在。

        關於凱爾特人為什麼要遷到不列顛島上去。這個問題也難也容易。說難是因為如果細緻分析,實在有許多許多因素可以考慮,說容易因為有一個大的因素我想是沒有錯的,這就是人口壓力。上面連接裏的文章應該有提到,有一段時間,當凱爾特人特別壯大起來後,不但文化增進,人口也增加,他們原本佔據的地方不夠他們用的,於是向外繁殖,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很大的一次民族遷徙,凱爾特人曾經幾乎佔據了整個歐洲(請注意我一般說歐洲的時候是不包括東歐的,從歷史和文化上看,東歐和西歐還是很不一樣的),具體分佈在凱爾特文化的那個帖子裏有。

      關於昂格魯-薩克森人是日爾曼人。這一系人,英文Germans,或者Germanic tribes(他們的部落),其起源目前恐怕不是特別清楚,在早期也比較容易和凱爾特人混雜在一起而不被辨認,現在能追溯的大約很多部落都是來自萊茵河沿岸。German這個詞的詞源,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來自希臘語Germania,希臘人最早用這個詞描繪這一種人(凱爾特人名字的由來也是希臘人最早叫出來的),到以後,大約因為德國佔據了萊茵河沿岸,所以這個詞給了他們。凱爾特文化和日爾曼文化,對希臘、羅馬而言都是蠻族(Barbarians),在凱爾特文化漸漸消失之後,日爾曼文化開始抬頭,後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是部分的因為“蠻族”入侵,這個“蠻族”,指法蘭克人,也是日爾曼部落的一支。日爾曼人也曾經廣泛的遷徙,目前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歐洲大陸國家、北歐、英格蘭)其實都是不同日爾曼部落的後代,象英格蘭人,從人種而言就是昂格魯-薩克森人,昂格魯、薩克森是兩支日爾曼部落。

【關於Hadrian’s Wall】

        羅馬的確是曾經打算佔領蘇格蘭的。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島的第一次軍事行動是在愷撒時期,54BC,他正在征服高盧的途中,在英格蘭登陸,順便打擊一下當地居民,其目的恐怕是防止他們到時候干擾自己對高盧的戰爭。對不列顛島真正征服性的軍事活動則在近百年之後,公元43年英格蘭被羅馬征服,成為它的一個省。接著他們就自然把眼光往北面和西面看。對蘇格蘭的真正軍事活動則從大約公元80年開始,斷斷續續的持續了很久,羅馬軍隊也進入過蘇格蘭腹心,還建過一個比較重要的軍事堡壘。Hadrian's Wall建於2世紀20年代(大約122-128,Hadrian是當時羅馬帝國帝王的名字)。這座墻的建立是羅馬軍隊的防禦體系,但是他們沒有把它看成羅馬帝國的邊界,換言之,對蘇格蘭的軍事進攻一直持續著,當然蘇格蘭的居民對羅馬軍隊的騷擾也沒停止過。羅馬軍隊逐漸向北推進,近20年之後,他們又在更北一些的地方建起另一道防禦城墻,Antonine Wall,不過這個東西建得不怎麼樣,羅馬軍隊也很快被迫把防線撤回Hadrian's。到了大概2世紀末的時候,蘇格蘭境內已經沒有羅馬軍隊了。3世紀期間,這道墻成為羅馬和蘇格蘭的邊界,3世紀末,這道線再被破壞。到4世紀尾期,蘇格蘭人眼裏已經沒有這條防線了。當然再往後,羅馬也就沒有了。

        其實我對羅馬帝國是不大喜歡的。不管怎麼樣,他們跑到人家的地方想統治人家無論如何都是理虧的。不過我覺得西方人還是蠻崇拜羅馬的,雖然他們的祖先都被羅馬壓迫過,不曉得是不是武力崇尚,畢竟羅馬是征服了他們的。從文明角度看,我認為羅馬始終不曾超過希臘,他覺得人家是蠻族,我還覺得他是蠻族呢(比較希臘而言)。呵呵。



昂格魯-薩克森時期的英格蘭



從這個時期開始說英格蘭歷史,乃是因為此時期是英格蘭作為一個民族、一方國家、一種文化的形成時期。羅馬時期是歐洲歷史之一部分,但是具體到歐洲各個國家的歷史,這個時期只能算作地理歷史,也就是發生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事情,但於今後之民族國家的形成,則無直接關係。大致的來說,羅馬之後的三四百年,是歐洲各個政體國家的奠定時期。這段時間,模糊的說也可以算作中世紀裏面,但是我個人以為,中世紀的嚴格劃分當以這個變化形成期的結束作為標幟,以封建制度的興起為標幟才比較合理。當然,社會的發展都是連續的,挑一個具體年份來說是某一時期的開始也是不現實的。

具體到英格蘭,昂格魯-薩克森時期指羅馬帝國之後到諾曼征服之前,時間跨度從5世紀到11世紀。這段時期,有幾個重要的題目要說:昂格魯-薩克森征服,基督教之傳播,各個小國家的演變和英格蘭之形成,北歐海盜之征服。



一、         昂格鲁-萨克森征服

羅馬軍隊從不列顛撤走(實際上軍隊是去了高盧)的年代是公元407年,當時羅馬將傾,已無力顧及邊界。但不列顛沒有立即從羅馬的影響中擺脫。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羅馬中央政府無意放棄不列顛,不列顛居民也無意離開羅馬帝國,417-429年,不列顛又曾被羅馬重新佔領。但是無論如何,羅馬的勢力是一點點衰弱下去,等帝國傾頹,則一切成空。

羅馬離開後,不列顛落入當地人手中,緊跟著就是昂格魯-薩克森人的大舉遷徙。薩克森人在羅馬時期就到過英格蘭,這一次的到來,則主要是應了布立吞人(Britons)的邀請。那時候處於蘇格蘭的Picts和Scots不停向南侵略,Britons無力抵抗,便請了薩克森人來為自己作戰,相當於雇傭軍隊。誰曉得才把Picts打回去,Saxons就和Picts私下約了協議,然後兩邊一起來打Britons。 Britons沒有辦法,於是在公元446到454年去向駐守在高盧的羅馬將軍求援。援助最終不曾到來,Britons便一直和昂格魯-薩克森人作戰,直到最終被趕走。大約公元500年左右,布立吞人的一個部落的首領,阿瑟(Arthur),帶領手下對薩克森取得過比較重要的勝利,這個人物,雖然後世所知極少,但是被相信是日後阿瑟王故事中阿瑟的雛形。

我們對這段早期歷史的了解,來自文字和考古兩方面的結合。一般能依靠的文字資料都是所謂的編年志,Chronicle,這些東西大部分也不是當代同步的記載,而是後世所寫。英格蘭的編年志,最早是6世紀後期一個學者樣人物寫的。這些文字記載,記下的可信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比如很多事件描述是沒有確切年代的,作者在寫的時候也缺乏對史料正確取捨運用的知識和態度,大部分是傳說記載。我現在在寫國學中的史學部分,兩相比較的話不由得我們不自豪,想想《左傳》,那是什麼時候的文章?中國人對歷史的記載,其詳細精確以及對歷史的意識,都是遠遠超於西方之上的。即使古希臘的“歷史”記載,如今也相信是以演出為目的的文字,也就是說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史書。

說遠了。再回來說英格蘭的歷史記載。早期學者中有一個人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歐洲最淵博的學者,乃至一直到中世紀結束,他在歐洲都算得上是第一流的學者,這個人就是比德(Bede)。比德是7、8世紀時候的一個英格蘭和尚,學識極豐富,他在寫英格蘭歷史的時候,第一個努力給出一定的年代,並對史料的組織和取捨有了些歷史的概念。他的歷史書是後世研究昂格魯-薩克森時期的相對來講最可靠的文字來源。

昂格魯-薩克森人對英格蘭的征服,基本上從5世紀到6世紀末。這兩百年可以分成兩個時期。早期一直到5世紀末,這期間部落間的爭鬥大約更多是一種缺乏政治意識的對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的爭奪,是一種人口遷徙造成的現象。5世紀末到6世紀中,大約50年的時間裏,Britons和入侵者和平相處,戰爭很少。接下去,則是昂格魯-薩克森征服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有了明顯的政治目的,不僅僅是農民對土地的爭奪。基本上6世紀末,昂格魯-薩克森人在英格蘭確立了統治,不同的部落建立起不同的國家。

根據比德的記載,昂格魯人、薩克森人、還有一個叫做朱特人的,在英格蘭建立起來了如下的國家。昂格魯人的國家有:東昂格裏亞(East Angles)、中昂格裏亞(Middle Angles)、墨西亞(Mercia)、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薩克森人的國家有:東撒克斯(East Saxons,即Essex,)、南撒克斯(South Saxons,Sussex)、西撒克斯(West Saxons,Wessex);朱特人的國家是肯特(Kent)。關於朱特人,考古學家沒辦法把他們對應成某一個部落,目前推測是法蘭克人和一支類似薩克森人的混合。給你一點地理概念。諾森布裏亞佔據英格蘭北部,下面就是墨西亞,算中部罷。西撒克斯在墨西亞以南。其它幾個國家佔據了東南部。南撒克斯和肯特是最南面的,往北是東撒克斯,再往北是東昂格裏亞和中昂格裏亞。

昂格魯-薩克森時期的英格蘭,傳統上被稱作“七國”(Heptarchy)時代。這個詞是從希臘語而來,大約從17世紀開始用來描述昂格魯-薩克森時代。這七個國家指的是諾森布裏亞、墨西亞、東昂格裏亞、東撒克斯、南撒克斯、西撒克斯和肯特。似乎整個時期只有這7個國家,但是你看了上段就知道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這個時期英格蘭各個小國家的版圖是經常在變化的,強大的國家不斷征服弱小國家,強國有了自己的問題,小國又脫離出來。最多的時候同時有12個國家並存。早期肯特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後來東昂格裏亞什麼的也都強大過,不過縱觀這段歷史,先後佔了主導地位的強大國家是:諾森布裏亞、墨西亞、西撒克斯。



二、         基督教的傳入

在說“七國”時代的政治變遷之前,需要說說基督教在英格蘭確立統治地位的經過。作為歐洲的唯一並且具有絕對權威的宗教,基督教傳入英格蘭的過程想當然耳是十分重要的。

基督教事實上很早就進入不列顛島了。如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也就是說在基督教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到這裏傳教。4世紀羅馬帝國接受基督教為國教,作為羅馬的一個省,英格蘭(當然,那個時候被稱作不列顛*)也流行起來基督教,羅馬帝國滅亡,昂格魯-薩克森人入侵,在羅馬時期造起來的教堂便被完全破壞,基督教也消亡在“蠻族”的多神崇拜信仰當中。基督教重回英格蘭、最終成為“國教”,主要因了兩方面的努力,一是羅馬教堂派來傳教的教士,二是從愛爾蘭進入英格蘭傳教的教士。

【恰好前兩日看到不列顛Britain這個詞的詞源,覺得也有意思,順便在這裏說一下。現在說Britain,指的當然是英國(不包括北愛爾蘭的英國)所在的那個島,這個詞雖然用了很久很久,但還不是從一開始就被這麼用的。在Britain使用之前,Albion是不列顛島的稱呼,傳說來自公元前500年迦太基人的一次探險,他們在航行中發現了不列顛島,便稱之為Albion,這個詞就沿用下來。等到羅馬進入這個島,便把自己征服的那部分稱作Britanni,這是拉丁文,也是Britain的詞源,事實上開始僅指現在的英格蘭部分;而Albion就退到了北部,用來指羅馬侵佔地以北的地方,基本上就是現在的蘇格蘭。(比德就這樣子用過Albion這個詞。)後來蘇格蘭有個王國名字叫Alba,也是由Albion來的。後世Britain漸漸取代了Albion的地位,用來指整個不列顛島,而用Albion組成的詞匯perfidious Albion成了很文學的書面用語,在詩歌當中被用來形容英格蘭,正好同它們各自的初始功能對調。】

先說羅馬方面的努力。公元596年,羅馬教皇格裏高利一世(Gregory I, the Great)派奧古斯丁(Augustine)到英格蘭傳教,此人就是後世所謂“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可以說是英格蘭基督教之父(呵呵,這個名字是我自己起的,別當真,只是想說英格蘭基督教是他一手創立的,不過,沒那麼簡單,接下來慢慢說。)。他帶著大概40個和尚於597年到達了英格蘭南部的坎特伯雷,屬於當時肯特王國的一部分,而肯特,則在當時屬於最強大富有的王國。肯特國王Athelbercht(從現在開始如果你留心看我將會提到的昂格魯-薩克森的國王們的名字的話,會發現早期英語中,Athel─,也寫作Ethel─,之所以A/E都對我以為是因為原本的拼法事實上是Æ;,AE合體的那種,這是貴族常用的名字前綴,並不分男女,也就是表示貴族的身份,和現代英語已經很不一樣了。)對奧古斯丁非常友好,允許他傳教,並且很快自己也皈依了基督教。奧古斯丁在坎特伯雷建起了英格蘭的第一座教堂(當然是從羅馬之後開始算的第一座),本人也成為坎特伯雷的第一任主教,同時也建立起一座修道院。(我的遊記裏提到坎特伯雷教堂和主教地位都非常重要,其原因可以追溯到這裏。不過坎特伯雷教區的統治地位隨著肯特王國的衰落也衰落下去,後來重新復興起來,這個後面會說。)因為在肯特的順利傳教,奧古斯丁帶來的基督教確立在英格蘭南部,但是其影響並不能延及北部,而他本人,死於604年。

基督教進入英格蘭北部,靠的是Paulinus(後來此人也成為聖徒),他是隨著奧古斯丁來英格蘭傳教的和尚之一,625年,他陪著肯特公主Aethelberg出嫁到諾森布裏亞,成為國王Edwin的皇后,他就此在諾森布裏亞傳教,並在627年成功轉化了Edwin(他帶了一大堆貴族一起接受了洗禮),諾森布裏亞也成為基督教王國。Paulinus就在後世常常被看成約克(York)的第一任主教。之所以說常常看成而不說他就是,那是因為他的影響是暫時的。Edwin死後,諾森布裏亞分裂成兩個小王國(這些後面說政治變遷的時候會詳細說),昂格魯-薩克森土著的多神信仰重新取代了基督教,而基督教的重新統治則來自愛爾蘭教士的傳教了。
一年以後(633AD),Oswald重新統一了諾森布裏亞。他本是皇室子孫,此前逃亡在外,正是在逃亡期間,在Iona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從而成為教徒。當他被確認為諾森布裏亞的國王以後,便試圖使基督教復蘇,於是他請了Iona的教士Aidan來傳教,來自愛爾蘭的凱爾特基督教就是如此進入了英格蘭。

順便多說兩句愛爾蘭教堂。如同St‧ Augustine在英格蘭的地位,愛爾蘭也有一個“基督教之父”一樣的人物,這就是St‧ Patrick(385-461)。如今愛爾蘭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日,3月17日,St‧ Patrick Day,為的是紀念他(天主教的聖徒每個人事實上都有個節日的),在這一天,傳統的習俗是佩戴綠色的環帶和三葉草,三葉草傳說是St‧ Patrick在傳教時所用過的東西,後來就成為愛爾蘭的國花(可以這麼叫罷?國草太難聽了。呵呵。)。傳統上愛爾蘭基督教的傳播會歸功於他,但事實上,基督教在他之前就已經進入了愛爾蘭,不過,的確是Patrick使得基督教牢固的確立起來了。(愛爾蘭文化中有一點很有意思。基本上基督文化是土著文化的大敵,但是在愛爾蘭,基督教(天主教)傳統一直非常牢固,而凱爾特文化因素也一直不曾完全消退。)這之後,愛爾蘭教士就努力到歐洲各處傳教並交流(當時和尚是掌握知識的一群人,一般學者幾乎不例外的都是和尚,而愛爾蘭學者在那時候是相當有名的),蘇格蘭的基督教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愛爾蘭教士的傳教。上面提到的Iona就是蘇格蘭西北部的一個小島,愛爾蘭教士6世紀在那裏登陸,建起修道院,使得Iona成為一個早期凱爾特基督教的中心。(說句題外話,威士忌酒的釀造方法,也是這個期間公元500年左右由愛爾蘭和尚帶入蘇格蘭的。要感謝他們提供了美酒的根苗和一種著名的文化,因為如今蘇格蘭威士忌比愛爾蘭威士忌可是大大的有名。)

其它幾個昂格魯-薩克森國家,也是在7世紀的前50年之內完成了對基督教的皈依。比如東昂格裏亞,是在一個歐洲大陸傳教士和一個愛爾蘭和尚的共同努力下轉化的;西撒克斯通過來自羅馬教皇的一個和尚的工作。當然,所有的傳教工作都是首選針對國王進行的,事實上,這也是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一大特點。早期的傳教士們,為了傳教往往會被當地人處死,但是他們一旦成功轉化了一個地方的統治者的話,這個統治者就會努力使整個國家一起皈依。在英格蘭的各個小國家裏更為突出,血腥味道也很少。從這種傳教的方式,大約也可以看到歐洲此後政教不分的格局。

在昂格魯-薩克森的英格蘭,最頑固的一個君主是墨西亞的Penda,他死了之後(654 AD),兒子皈依了基督教,傳教士來自諾森布裏亞,所以也是凱爾特基督教。到了這個時候,基督教已經幾乎佔據了英格蘭全部地區,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凱爾特基督教和羅馬基督教的衝突。

因為英格蘭最早的傳教工作是由St‧ Augustine做的,所以羅馬基督教傳統和坎特伯雷都佔據統治地位,但隨著肯特王國的衰落,坎特伯雷的教區地位也跟著衰落,而愛爾蘭教士的進入,特別在轉化了諾森布裏亞和墨西亞之後,凱爾特和羅馬兩支教派便共存於英格蘭。雖然它們都是基督教,但是彼此傳統不完全一樣,最大的一個區別是對復活節的日期計算不同(復活節日期的算法在基督教裏是個大事,比如現在來說,東正教和基督教的算法就不一樣),另外一些祈禱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些衝突有時候因為婚姻關係同時存在於一個家庭中(當然主要是貴族家庭,尤其是皇室,這樣才麻煩嘛),引起很多困惑,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愛爾蘭方面有了動靜。凱爾特基督教來自愛爾蘭,但是在630年左右,一群愛爾蘭和尚在一起開了個會,決定採用羅馬教廷計算復活節的方法;然後他們又去了羅馬,回來之後就決定把所有愛爾蘭教徒改變成純羅馬方式。這次會議的結果,是使得愛爾蘭除了北部之外,全部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跟著就是英格蘭內部的討論了。

在那個時候,諾森布裏亞相當於英格蘭的霸主,她的國王,Oswiu,首先意識到不同宗教實踐方式帶來的混亂,主要是因為他自己深受其擾。他本人作為諾森布裏亞人,當然是遵守凱爾特方式的,可是他的妻子在肯特長大,遵循的是羅馬方式,而他的兒子也接受了羅馬方式。於是英格蘭宗教歷史上有名的一個會議就由Oswiu倡儀召開了。那是663年,Oswiu召集了許多教士,既有遵守羅馬方式的,又有凱爾特的,在Whitby討論這兩種信教方式。雙方代表人物都大力擁護自己一派,最終,Oswiu決定採用羅馬方式,並且決定英格蘭的所有教堂都應該如此,並且應該服從羅馬教廷,這樣也和歐洲大陸上的教堂保持了一致。凱爾特方面的人並沒有加以反對,後來只有非常少數的教士回到了Iona繼續自己的方式。從此之後,英格蘭的基督教也完全統一了。



三、         政治變遷和英格蘭王國的形成

前面提到過昂格魯-薩克森時期英格蘭的各個小國家:東昂格裏亞(East Angles)、中昂格裏亞(Middle Angles)、墨西亞(Mercia)、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東撒克斯(East Saxons,即Essex,)、南撒克斯(South Saxons,Sussex)、西撒克斯(West Saxons,Wessex)、肯特(Kent)。這些只是在這個時代裏面比較重要而且算是比較持久的國家,但是事實上,整個昂格魯-薩克森時期,英格蘭內部最多的時候同時有12個國家(比如也曾有中撒克斯一國)。需要知道的是,這段時期,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相當動態的,大國兼併小國、小國脫離大國的事情經常發生,而且即使對上面那幾個比較持久的國家而言,他們的邊界也是經常性的在變化的。

再有一點要澄清的是,這個時候的國家概念,還並不能算是非常經典。昂格魯-薩克森的國家以部落為基礎,有國家的初步結構,政治性雖然比較強,但是還是比較鬆散的組織。王位的傳承在比較穩定的時候在一個家族裏面傳遞,父子、兄弟都有機會,也有不少時候王位會脫離血緣的限制。另外,一個國家往往會同時有不止一個國王(有的時候彼此是兄弟),大致算是聯合執政。

這些國家之間有必然有競爭和戰爭,比較強大的國家即使沒有吞併其它小國,也往往會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成為其它一個或幾個甚至全部其它國家的宗主。在昂格魯-薩克森人的國家最早建立起來的時期,位於最南部的肯特是最強大的一個,當時她的國王是Aethelbercht(也正是支持聖奧古斯丁傳教的那個國王);很快肯特就衰落下去,而東昂格裏亞、東撒克斯、南撒克斯也陸續強大起來過,但是,縱觀整個時期,真正稱的上英格蘭霸主的,有三個國家,大約在7、8、9三個世紀先後稱霸的是: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墨西亞(Mercia)、西撒克斯(West Saxons,Wessex)。

下面就以這三個國家的變遷來大概說說這段時期的英格蘭。



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

前面說過,諾森布裏亞是昂格魯人在英格蘭北部建立起來的國家,大約於公元7世紀稱霸於英格蘭。現在的英國,在英格蘭最北的一個郡稱為Northumberland,就是從諾森布裏亞這個古老的王國延續下來的。但是,現在的Northumberland只能看成過去的Northumbria的部分遺存,因為Northumbria的核心領土(之所以用“核心”這兩個字,是因為她稱霸以後,向南還打下了許多地方,或者成為其它小國家的宗主,而那部分領土,不是我現在說的部分),除了現在的Northumberland和約克郡(Yorkshire)的大部分,還包括現在蘇格蘭南部的Lothians(洛錫安區,也是蘇格蘭低地的腹心部分)。事實上,從歷史上來講,現在蘇格蘭的Lothians(象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就位於其間)在早期是英格蘭的地盤,蘇、英的分界線一直是Forth河,這條河聽說很艱險,等於是天然屏障。象羅馬時期,Picts和Scots一直主要在此河以北活動;後來昂格魯-薩克森人入侵,建立起許多小國家,他們和Picts(Scots主要在蘇格蘭西部,不直接和英格蘭的昂格魯-薩克森人接觸)的分界線也基本上是Forth河;一直到9-10世紀,英格蘭作為一個政治國家概念存在以後,英、蘇分界線也是這裏。大約在10世紀中期,Lothians這部分地方被英格蘭君主放棄給了蘇格蘭,從此以後,蘇、英邊界才向南推到大概現在的位置。當然啦,從10世紀一直到18世紀蘇格蘭和英格蘭聯合,兩國之間因為不斷的戰火,這個邊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動態的,而Northumberland也因此一直受了很久的折磨。這裏有現在英格蘭的地圖,並包括一點點蘇格蘭,可以看到它們的分界,對英國地理不很熟悉的,不妨看看這個。http://www.lonelyplanet.com/mapshells/europe/england/england.htm。

昂格魯人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進入英格蘭北部定居。最早是由兩支部落建立起來了兩個國家,西北部是Bernicia(伯尼西亞),東南部是Deira。目前知道的這兩個國家最早的國王,Deira是Aelle,Bernicia是Ida。Ida的孫子Aethelfrith(593-616在位),因為娶了Aelle的女兒,繼位以後不但成為Bernicia的國王,也同時統治了Deira,這是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的第一次融合。但是,Aelle自己也有兒子,這就是諾森布裏亞歷史上非常有名的Edwin,他可不甘心自己的地位被奪,於是試圖從Aethelfrith手裏面搶回Deira,但是於613-616期間的戰爭中被擊敗,於是流亡南方,尋求幫助。他得到了當時英格蘭南部最強大的東昂格裏亞的君主Raedwald的支持,在他的幫助下,Edwin打敗並殺死了Aethelfrith,流放了他的兒子們,自己於616年登上王位,成為Northumbria的君主。

Edwin在位期間,繼續擴張自己的領土,並使得諾森布裏亞成為英格蘭最強大的國家。627年,他接受了基督教。在他擴展期間,有兩個比較大的敵人,一個是緊鄰南部的墨西亞(Mercia),還有一個則是威爾士的一個小國家Gwynedd(格溫內斯)。其實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墨西亞的潛力,她將繼諾森布裏亞成為英格蘭霸主。而威爾士的布立吞人,也有許多小國家,在這期間,同英格蘭、蘇格蘭,都有不斷的戰爭。在7世紀前期,Gwynedd是比較強大而且比較有野心的一個。公元632年,Mercia的君主Penda,和Gwynedd的君主Cadwallon聯合起來(這兩個人都是很強硬的君主),打敗並殺死了Edwin,諾森布裏亞於是重新分裂回Deira和Bernicia兩個國家,分部由Oswine和Eanfrith統治。633年,這兩個君主又都被Cadwallon殺死,諾森布裏亞陷入混亂,基督教也漸漸消亡下去。同年,Aethelfrith的兒子Oswald從流放中返回,殺死Cadwallon,被承認為諾森布裏亞的君主,國家再度統一,基督教也重新確立。

641年,Oswald又被Mercia的Penda殺死,諾森布裏亞再度分裂成Deira和Bernicia兩個國家,由不同的國王統治,一直到654年,才由Oswald的弟弟Oswiu(Oswald死後,他一直是Bernicia的國王)統一諾森布裏亞。在基督教傳播部分說到的羅馬基督教代替凱爾特基督教方式信仰的確立,就是發生在這位君主Oswiu統治期間。Oswiu打敗並殺死了Penda,同時使Mercia成為自己的附屬國,一直到Mercia的貴族們叛亂(657年),請回Penda的兒子做國王才罷。事實上,在諾森布裏亞稱霸期間,她勢力向南的擴展,總是因為墨西亞擋在中間而受到妨礙,雖然墨西亞那個時候還沒有能力挑戰諾森布裏亞的霸主地位,但是7世紀前半時期,墨西亞的君主都比較強硬而且有能力,又因為她的地理位置處於英格蘭中心,對於諾森布裏亞的影響是很大的。

Oswiu死後(670年),由他的兩個兒子Ecgfrith和Aldfrith依次繼位。從這個時候開始,隨著Mercia的國力一點點上升,Northumbria也一點點下降,而且,這時候北方邊境也開始出現麻煩,就是來自蘇格蘭的Picts的騷擾,於是諾森布裏亞不得不南北兩方面作戰。Aldfrith死後(704),有兩個月的時間由一個貴族掌握皇權,之後他的兩個兒子Osred和Osric陸續繼位,他們兩之間,有兩年的斷層,是由一個叫Cenred的貴族統治的。

Osric之後(729年),這條皇室線就斷了,諾森布裏亞也陷入長久的反覆的混亂。國王是由沒有血緣關係的貴族或者同原來的皇帝是遠親的人擔任,政局經常性的出現動盪,國王不是被自己手下殺死就是被迫流亡,諾森布裏亞的霸主地位也早已失去,又因為北歐人的入侵而雪上加霜。9世紀初,在Eardwulf統治下,諾森布裏亞又享受了一段時間的穩定和強大,甚至曾入侵墨西亞。829年,Eardwulf的兒子Eanred統治時,投向當時的英格蘭霸主Wessex,成為她的屬國。866年,北歐人佔領約克(York),諾森布裏亞名存實亡,此後她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北歐人和英格蘭(在抵禦北歐人入侵的過程中,Wessex統一起來英格蘭,後面說Wessex的時候會詳細說)手裏輾轉,而作為一個國家,諾森布裏亞就徹底失去了意義。



【關於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的一種儀式,加入教堂(或者說成為教徒)需要接受的一個儀式。事實上,洗禮可以說是一種聖禮,背後的意義是用水對人的心靈進行淨化,消除你的罪惡,所以幾乎所有的教派,如果加入的話都是要求洗禮的。一般來說,宗教背景比較強的人家,小孩子剛出生就會受洗,你應該有在電視裏看到過,神父會弄點水灑到小孩子頭上,嘴裏必然要說“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小孩子的教父、教母必須在場,還應該也說說話。有些教派的洗禮,會在成人以後進行。至於本來不是教徒的人,在某個時候接受了基督教打算加入的話,也需要接受洗禮。洗禮的儀式最嚴格最正式的是全身浸在水中,或者也可以往身上灑灑水、潑潑水什麼的(當然小孩子的話浸到水裏就不大方便)。

        新教當中有一個教派,對洗禮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全身浸到水中,所以被稱做浸禮會(Baptists),它是17世紀初由一群英國人最早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



墨西亞(Mercia)

墨西亞也是昂格魯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我們現在知道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這一支昂格魯人開始沿英格蘭中部的Trent河谷定居。墨西亞的地理位置也基本上佔據了英格蘭的腹心,北面是諾森布裏亞,西面是威爾士(當然這是地理名詞,不是政治名詞,上段提到的Gwynedd就佔據北部威爾士),南面是西撒克斯,東面是中昂格裏亞(其東面是東昂格裏亞)。

但是墨西亞的早期歷史我們是不知道的。第一個被歷史記載下來的國王是Penda(我們也知道他的父親叫Pybba,但是沒有年代),就是上面說過的那個頗殺了幾個諾森布裏亞的國王的人。Penda於632-654年在位,是一個善戰而好戰的、野心勃勃而且強硬的君主。在他統治期間,他不但對諾森布裏亞造成了許多混亂,也同時向南擴張,西撒克斯和東昂格裏亞都一度受到他的威脅。他同時也是一個堅定的傳統多神崇拜的信仰者,英格蘭內部的基督教的傳播因為Penda的勢力增長而受到損害。但是,653年,他和諾森布裏亞的Oswiu聯姻,他的兒子Peada娶了Oswiu的女兒,在這樁婚姻中,Penda同意讓兒子接受洗禮,Peada於是成為基督教徒。由於Penda把自己打下來的中昂格裏亞給了Peada作皇帝,中昂格裏亞在Peada的努力下轉化成基督教國家。

654年,Penda出兵挑戰Oswiu(記得嗎?一直到此為止,Oswiu還只是Bernicia的國王;Deira由Aethelwald統治,但他是受制於Penda的,而且在這場戰爭中,Aethelwald本人也在Penda的軍隊裏),但是卻戰敗而死(嗯,軍事史上比較早的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Oswiu統一諾森布裏亞,並將墨西亞納為附屬國,又就勢把勢力越過中部向南伸展,掌握了整個英格蘭。657年,墨西亞的貴族們聯合起來叛變,以前一直藏著的Penda的一個兒子Wulfhere也跑了出來帶領他們和諾森布裏亞作戰,終於重新得回墨西亞的獨立。Wulfhere也皈依了基督教,終於使英格蘭的最後一塊土地也被基督教佔領。墨西亞繼續強大,對南部英格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南部的西撒克斯也逐漸發展起來,力量不容小覷,在7世紀末到8世紀初,英格蘭幾乎是諾森布裏亞、墨西亞、西撒克斯三分鼎立的平衡。

從716年開始統治的Aethelbald時期開始,墨西亞成為全英格蘭的霸主,不過即使如此,752年,墨西亞也被西撒克斯擊敗過。Aethelbald於757年被自己的保鏢殺死,墨西亞陷入內戰,之前被它控制的國家自然趁機獨立。757年底,Offa(同Aethelbald是同一個祖先)繼位。Offa是墨西亞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君主,因為他不僅僅是個好戰的勇士,同時也為墨西亞制訂了一些法律,規定了新一種貨幣,政府的組織也更高級了些。Offa的年代,同時也和歐洲大陸上的查理曼大帝同時(事實上,Offa也是英格蘭歷史上第一個很國際化的君主,他同當時的教皇艾德裏安一世Adrian I關係也不錯),兩個人之間有很密切但是也很複雜的關係。Offa在位期間(757-796),墨西亞牢牢控制住了幾乎全英格蘭,即使西撒克斯也在786年向他稱臣。他還留下了一個很有名的工程,叫做Offa’s Dyke,這條修在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堤岸,綿延近三百公里,作為二者之間的分界線,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也一直作為邊界被使用著,直到今天,這個工程還有部分遺存。Offa死後,隨著西撒克斯的強大,墨西亞逐漸衰落下去。在Ceolwulf之後(823),這條皇室的線,也同諾森布裏亞後來一樣,變得混亂沒有辦法世系下去了。

9世紀後半期,北歐人佔領了墨西亞,在西撒克斯同北歐人的戰爭當中,英格蘭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為西撒克斯所包涵,墨西亞這部分領土,就在西撒克斯和北歐人手裏反覆。作為一個國家,墨西亞雖然不再存在,她仍然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作為一塊領地式的土地,由西撒克斯國王派人(或者支持某墨西亞貴族)統治。在這段時間裏,西撒克斯有過一位很出色的統治者,歷史上稱為Lady of Mercia,她事實上是西撒克斯公主,阿爾弗烈德大帝的女兒,嫁到了墨西亞,這會在下面西撒克斯和英格蘭的歷史裏說了。



西撒克斯(Wessex)和英格蘭的形成

Wessex這個詞源於古英語裏面的West Saxon,顧名思義,這是個薩克森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根據文字記載,這一支薩克森人大約在公元5世紀末的時候開始在漢普郡定居,不過考古學證據顯示在泰晤士河上游也有薩克森人的定居。西撒克斯王國在這個基礎上成長起來。它的核心領土在英格蘭南部,大致包括現在的Hampshire, Dorset, Wiltshire和Somerset一片。它的北部同墨西亞接壤(所以雙方不斷爭戰,兩個國家也一直是世仇),南部便已臨海,東南則有南撒克斯和肯特。

在西撒克斯的早期歷史裏,除了自身的擴展之外,曾經受到過諾森布裏亞的威脅,後來則不斷同墨西亞爭戰,在墨西亞強大以後,西撒克斯就一直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面。大約從公元9世紀開始,西撒克斯成為英格蘭的霸主。後來北歐海盜入侵,英格蘭的一個個小國家被迅速擊敗,西撒克斯成為唯一抵抗住了北歐人的國家,之後英格蘭島上的大大小小的國王們(如果還沒有被北歐人趕盡殺絕的話)就全部接受了西撒克斯的宗主地位,而西撒克斯在恢復被北歐人佔領的英格蘭領土的過程中,也在事實上統一了英格蘭(927年),從此之後,“英格蘭”作為一個名詞,不但有地理概念,也成為一個國家的代稱,而西撒克斯的王室血統,就成了英格蘭最早的一個。這部分說西撒克斯,不但要說它自身的變遷,也必要說北歐人的入侵和英格蘭的形成。

西撒克斯的早期歷史,只有零星的事件被記載了下來。根據昂格魯-薩克森編年志,最早奠定了西撒克斯人居住領域的是Cerdic和Cynric兩父子(也有可能是祖孫兩個),這是5世紀末6世紀初的事,他們也是有記載的西撒克斯最早的兩個國王。西撒克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土雛形是由國王Ceawlin(統治期為560-592)來奠定的,他在比德的歷史書中被提到。後面數代國王都是Ceawlin的血統一族,雖然王位傳承往往是通過暴力而非和平過渡。在這段時間裏,西撒克斯先後受到諾森布裏亞和墨西亞的威脅,特別是近在咫尺的墨西亞。在Penda(還記得他嗎?墨西亞部分有說到他)統治期間,西撒克斯的國王Cenwalh娶了Penda的一個妹妹,可是不久之後又遺棄了她。Penda自然大怒,放逐了Cenwalh,西撒克斯更處於墨西亞的勢力之內。Cenwalh死後,西撒克斯被暫時性的瓜分為幾個“亞國”。但是,雖然西撒克斯很長一段時間來處於其它昂格魯-薩克森的勢力影響之下,她對布立吞人的戰鬥卻一直是有效的。西撒克斯的西部邊界一直在擴展著,這是通過同威爾士人的不斷爭戰所得來的。

西撒克斯屈於墨西亞的局面,終結於802-839年在位的Egbert。在這個國家歷史中,他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因為,一來,他使得西撒克斯脫離了墨西亞的控制並且牢固的建立了西撒克斯自己的獨立和統一;二來,在他統治期間,西撒克斯逐步強盛;三來,他所開始的這個西撒克斯王朝,將最終完成英格蘭的統一。Egbert的祖先曾經做過西撒克斯的國王,不過他的父親當時是Kent地區的一個小國王。他年輕時候被當時的西撒克斯國王Beorhtric和墨西亞國王Offa聯合放逐,但Beorhtric死後,他仍然繼承了王位。在他的統治期間,墨西亞政權時常不穩,並且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同威爾士人的戰鬥,所以Egbert的條件是很有利的。829年,他利用墨西亞國內的混亂,出兵佔領了墨西亞,放逐了她的國王Wiglaf。不過,一年之後,Wiglaf就恢復了王位和國家獨立,一直到被北歐人部分擊敗,墨西亞雖然勢力大不如西撒克斯,國家獨立一直不曾喪失過。

Egbert死後,他的子孫依次統治(請看附在後面的世系表)。在他的孫子一代,英格蘭遇到空前危機,這就是北歐人的入侵。

說一下北歐人。北歐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居民,也就是現在的丹麥、瑞典和挪威。從人種上講,他們也是日爾曼人,當大批不同部落的日爾曼人(如昂格魯、薩克森、法蘭克等等)從萊茵河畔向歐洲各處遷徙時,這一支便到達了北歐。北歐人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最普通是Northman,又被稱為Norseman;在英格蘭,則常常被稱為Danes(從字義來說,Danes是丹麥人,很可能是因為對英格蘭造成最大傷害的是丹麥人,但是當北歐人四下裏亂竄的時候,來到英格蘭的不僅僅是丹麥人而已,所以在論及英格蘭遭北歐人入侵的歷史時,Danes並不僅僅代表丹麥人。);在法國,則往往被稱為Norman,因為當北歐人入侵法國時,法國無力全面抵抗,最終法國國王把諾曼底劃給他們居住(相當於一塊公爵領地)。從9到11世紀,北歐人大規模的四處劫掠,歐洲國國自危,因此這兩百年間被稱為Viking age,Viking也就成為北歐人的另一個稱呼。在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中,viking是海盜的意思,因為北歐人的四處活動,往往通過在海上劫掠來完成。他們的活動規模,除了歐洲大陸和不列顛(除英格蘭外,蘇格蘭也同時遭受了北歐人的入侵)、愛爾蘭,北歐人還一直進入俄羅斯的腹心(主要是瑞典人),甚至遠達拜占庭帝國,也有證據顯示他們甚至到過美洲。

做海盜的北歐人們在自己的國二里一般都是自由農民,而出外則會成為海盜。早期的活動大部分針對財物,並沒有定居於它處的打算,行動規模也僅僅是“盜寇”水平;而漸漸活動就越發的有組織起來,往往是由部落首領帶領不同樣式的人(自由民或非自由民)大規模沿海岸線四處騷擾,並且開始移居殖民。北歐人為什麼會大舉活動,是歐洲歷史上一個討論得比較多的問題。一個簡單並且傳統的看法,是因為國內的人口壓力。但是這個解釋顯然不是全面的,因為北歐半島上的農耕土地並非真正是資源的限制,北歐人口也並不曾暴長到土地不能承受的程度。他們的遷徙,同早期凱爾特人、日爾曼人的遷徙是不同的,後者是早期歷史中由於自然壓力和人口壓力產生的遷徙,而北歐人的行動則主觀性非常強。特別是當海盜活動的初期過去以後,可以很明顯看到,組織海盜到其它地方劫掠的首領們,往往是同國內的統治者們有了利益衝突和戰爭,因為不能獲得勝利或者為了另外積蓄力量,他們向外尋找發展空間。9-11世紀的viking時代,對於歐洲來說,可謂一場災難,因為北歐人的作風兇悍而殘酷,這種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盜寇行為,使得所過之處狼藉一片,破壞力非常大。但是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當北歐人終於定居在他們佔領的土地上後、無論是歐洲何處,他們都很快的融入了當地文化,卻幾乎不曾把北歐文化帶到那裏。我很是想在這裏推論落後文明征服先進文明的必然現象,不過,北歐人相對當時其它定居歐洲各處的居民來說,雖然文化的確比較落後(這表現在學習領域內),但是這種差別不足以作為全部原因來解釋,因為除了在英格蘭,他們不曾建立其它統一的政權。另外的原因,大約同他們的海盜作風有關係。當海盜定居下來後,必然被迫或者自覺的採取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於是被同化。

對英格蘭來說,北歐人的入侵,也有一個從緩到急的過程。9世紀早期,往往是沿海地方遭到搶劫,但是,865年,一支北歐軍隊(在丹麥首領的率領下)登陸英格蘭,英格蘭遇到空前危機,因為很明顯的,這支軍隊的目的,不再是搶劫一番便即離去,而是要毀家滅國了。在英格蘭歷史上,865年的這支軍隊,被稱為the Great Army。這支軍隊迅速征服了東昂格裏亞、諾森布裏亞(867年),並且打得墨西亞只剩下很小的一塊領土。緊跟著,他們便遇到了登陸以來的唯一有效抵抗:西撒克斯。

當時,西撒克斯的國王是Ethelred(866-871)。他不但有效的抵抗住了北歐人的入侵,並且在868年,同墨西亞聯盟,幫助他們繼續抵抗北歐人。此時,他的弟弟阿爾弗烈德也加入他,成為他的軍事首領。他們同北歐人簽訂和約,阿爾弗烈德並同墨西亞的一個貴族的女兒(她的母系事實上屬於墨西亞王室)Ealswith成婚,從此,兩個世敵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聯合起來,墨西亞成為西撒克斯的忠實盟友,並且一直依靠它的力量維持自己的存在。871年,Ethelred過世,阿爾弗烈德繼位,成為英格蘭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一個國王,並且是英格蘭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貫以“偉大”頭銜的國王:Alfred the Great。

阿爾弗烈德是最小的兒子,上面有三個哥哥,在他出生時,幾乎沒有人會想到他日後會做國王。他所接受的教育,更多是軍事上的,他最早被記錄下來的軍事行動,也是同Ethelred一起抵抗北歐人的戰鬥。因為各種原因,他的三個哥哥依次繼承了王位,最終輪到了他。他繼位後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同北歐人作戰,因為不敵,於是再簽和約。但是正是因為西撒克斯的抵抗,使得北歐人在英格蘭裹足不前。5年以後,雙方再戰,西撒克斯一度潰敗,幾至亡國,但是最終,阿爾弗烈德率領軍隊擊潰了北歐人(877),並且俘虜了首領Guthrum。Guthrum接受了洗禮,雙方休戰。北歐軍隊定居在東昂格裏亞。之後,阿爾弗烈德陸續幫助英格蘭其它地區的人同北歐人作戰。886年,他主動攻擊北歐人佔據的領土,收復了倫敦。這個軍事行動本身給予全部英格蘭以極大震動,緊跟著,所有人都接受了他為整個英格蘭的國王,在名義上,英格蘭作為了一個統一國家而存在(在實際上,當然還有許多領土被北歐人佔著)。雖然阿爾弗烈德自己在統治期內沒有能夠再對北歐軍隊進行任何大的軍事行動,但是他為日後西撒克斯收復英格蘭領土、英格蘭在實際上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奠定了基礎。

阿爾弗烈德能夠有效抵抗住北歐人,同他在軍事上的建設是分不開的。他的主要成就,一是整頓軍隊,一是戰略性的修建城堡,一是很早就開始訓練水軍以對消北歐人在海上的優勢。軍事之外,他對英格蘭其它國家的聯合政策也為他贏得了支持,甚至他同威爾士也建立了良好往來,在同北歐人戰鬥中,威爾士也援助過他。當然,阿爾弗烈德作為一個偉大的君主,不僅僅因為他是個傑出的軍事領袖,更重要的是他對國家的建設。立法和修建教堂(事實上阿爾弗烈德及其後繼者們,一直努力恢復修道院制度,這個在後面會一起說一下),是他比較突出的方面,而更突出的,是他對知識的重視。同當時普通觀念一樣,他也認為北歐人的入侵是上帝給他們罪惡的懲罰,而他相信,知識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力量和品格,於是他努力使國家向學,辦學校興教育。他自己便積極學習拉丁文,然後組織學者翻譯了許多書籍,象比德的書便是此時被第一次翻譯成英語(雖然比德是不折不扣的英格蘭人,但是他是用拉丁語寫作的)。昂格魯-薩克森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也是如今研究昂格魯-薩克森時期英格蘭歷史的主要資料,便是阿爾弗烈德時期開始編纂的。正是因為阿爾弗烈德的努力,使得英格蘭沒有完全落入北歐人手中,並為他的子孫們最終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

北歐人入侵英格蘭所佔的領土,在歷史上被習慣性的稱為Danelaw。如今說起Danelaw,一般是指由Alfred在886年的軍事行動之後同北歐人簽訂的和約所劃分的領土。那個時候,雖然Alfred在名義上被承認為全英格蘭的國王,但是他實際上統治的領土,只是英格蘭的南部,大致相當於墨西亞南部和西撒克斯全部(昂格魯-薩克森時期原本存在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小國家,比如肯特等等,早在西撒克斯強大起來以後,就已被並入西撒克斯的領土),而其西北,則因為北歐人定居比較多並且更重要的是由北歐統治,所以被稱為Danelaw。在890年,英格蘭-北歐的分界線,如果對著一張現在的不列顛地圖的話,大概可以從英格蘭和威爾士在最北部的交界點開始(大約可以是Chester南邊),向東南方向劃一條線,終止在倫敦的西北的入海口處。這條線以南是西撒克斯王國實際上統治地區,而在Alfred死後,他的子孫們一直將這條線向北推進,直到收復全部英格蘭。

必須要承認的是,西撒克斯在英格蘭其它王國紛紛投降的情況下能夠獨立支撐,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她當時有傑出的領導者。而在Alfred死後,假若他的繼承人們能力不足,英格蘭是否能在實際上成為一個地域統一的王國,則又在不可知之數。幸運的是,Alfred的子孫們,連續幾代都是極有才華和責任感的。他的直接繼承人是兒子愛德華,在英格蘭歷史上以老愛德華為名(Edward the Elder,英格蘭歷史上以數字為號的國王們,通常是從威廉征服以後開始算的,所以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並不真正是這個國家第一個名為愛德華的國王),他的才華不在其父之下,甚至作為一個軍事領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愛德華在繼位之初,就面臨內亂,他的堂兄Aethelwald(Alfred哥哥Ethelred的兒子)起兵反叛,失敗以後逃到諾森布裏亞,同那裏的丹麥國王聯合起來一直同愛德華作戰。(當時,北歐人勢力最強的,還是英格蘭的最北部,也就是諾森布裏亞曾經佔有的領土。)而愛德華所秉持的軍隊,基本上是西撒克斯和墨西亞的。從Alfred開始,墨西亞就一直同西撒克斯保有良好的關係,Alfred把自己的女兒Aethelflaed嫁給了墨西亞的一個貴族Aethelred,當時Aethelred是墨西亞的軍事領袖,這個婚姻也進一步保證了兩方面的合作。Aethelred在911年過世,妻子Aethelflaed成為事實上的領導者,這使得她同自己兄弟之間的合作更加親密無間。歷史上雖然記載下來愛德華在妹夫死後把墨西亞名義下的一些領地(包括倫敦)劃入己囊,但是之後兩兄妹的合作則暗示了Aethelflaed對此並無敵意。Aethelflaed在墨西亞的統治被廣泛愛戴,被稱為Lady of Mercia,這大概是英格蘭歷史上最早一個被記載下來了的有相當政治作為的女性。Edward向北收復了許多領土,包括諾森布裏亞的南部地區。917年的戰爭,使得英格蘭土地上的許多丹麥軍隊瓦解分崩,不少首領都臣服了愛德華,就算是勢力最強盛的諾森布裏亞的丹麥軍隊也失去了戰鬥力。英格蘭軍隊基本上控制了諾森布裏亞地區,但是緊跟著,愛爾蘭島上的北歐人進入英格蘭北部,並在919年在約克建立統治。從此,英格蘭同北歐人的戰爭,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而他們所面對的,是早已定居在此的丹麥人和新進登陸的愛爾蘭北歐人的混合,而這些北歐人,可以連續不斷的從愛爾蘭得到補給。

愛德華的三個兒子依次繼承了王位。他的直接繼承人是長子Athelstan,他同樣是一個傑出的領導者,並且因為自小就被父親送到墨西亞的宮廷接受教育,使得他作為英格蘭國王更具有親和力(他的祖、父兩代,畢竟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西撒克斯,其它地區只是對他們臣服,而Athelstan則起碼同時被墨西亞人看成native leader了)。Athelstan主要面臨著從愛爾蘭來的北歐人和蘇格蘭人的入侵,他成功保衛住了自己的領土,但是在英格蘭北部,北歐人的勢力卻不曾被嚴重破壞。Athelstan之後的繼承人,Edmund和Edred都致力於在北方的作戰,944年Edmund恢復約克,之後在北方的北歐人也宣誓對英格蘭君主效忠,但是他們骨子裏始終是反對英格蘭的統治的,所以當一支挪威人的軍隊登陸時,他們又依附了這支軍隊的領導者Eric(Eric Bloodaxe,當時正被驅逐出境的挪威王子)。北部這塊北歐人勢力強盛的地方對英格蘭君主的效忠一直反反覆復,直到954年,英格蘭全境才真正統一起來。在這段歷史上,以約克為中心的英格蘭北部地區一直多北歐人聚集,如今的考古學家們在這裏也挖出來不少屬於Viking Age的東西。現在在約克有一家Viking博物館,專門展覽北歐人文化的。(他們的蠟人做得挺不錯的,呵呵。)

 

四、 英格蘭的由盛而衰到斯堪的納維亞統治下的英格蘭

從Alfred開始的英格蘭君主們,除了致力於同北歐人的戰鬥外,都十分重視國內的建設,其表現之一就是立法。Alfred是第一個看到國家需要有法律約束的人,並且努力制訂對貧民和貴族都公平的法令。他的子孫繼續效仿。目前我們知道的比較多的,是959─975在位的Edgar的法律。Edgar所製訂的法律系統,也被在相當程度上一直沿用(日後北歐人的統治、甚至威廉登陸,都不曾徹底破壞昂格魯-薩克森的基本政法系統)。一直到Edgar為止,這連續的數任君主,都是很有能力並且有所作為的,也都享有比較好的名聲,英格蘭在這段時期裏,可以看成一個昌盛的時期。他們同歐洲大陸的聯繫也愈發的密切。事實上,此時在歐洲大陸上,法蘭克人建立起來的帝國(Empire of the West,查理曼創立)已經被三面瓜分,東、西法蘭克王國(即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鬥爭一直不斷,彼此都看到英格蘭的強大,於是都來尋求她的聯盟。愛德華(Edward the Elder)便娶了法國公主,他的兒子Athelstan則通過姐妹女兒的婚嫁,同德國、法國的皇室、貴族都建立了姻親的關係。這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聯姻,是Athelstan的一個妹妹Edith,嫁給了當時的德國皇帝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Otto),即日後的奧托一世、歐洲大陸上一個重要人物。Athelstan的統治期間,正是法國皇室內亂而受到德國嚴重威脅的時候,所以兩方面對英格蘭的友誼都極看重。不過,英格蘭雖然同雙方面都建立了婚姻關係,她的實質性的幫助還是給了法國。(設想一下之後英格蘭同法國之間長久的敵對關係,可不是有些好笑麼?)

從Alfred到Edgar,也一直致力於宗教的建設。因為戰鬥,英格蘭的教堂被破壞了許多,修道院系統更是凋零殆盡。Alfred的一個很大的心願,是重新恢復修道院制度,說白了就是需要出家人。早期基督教的傳播,靠的都是和尚(修道士),修道院也比比皆是。修道士的生活當然比普通信眾要嚴格得多,從宗教角度講,越是如此,越是全心全意的在為上帝服務。可惜的是,倘若Alfred一生有什麼遺憾的話,大概就是這個了,他的恢復修道院計劃幾乎是徹底失敗,主要原因大概是找不到很多自願當和尚的人。Alfred以後的幾任君主一直致力於教堂建設,他們投入許多金錢和精力建設各個教區,但是並沒有很重視修道院。10世紀開始,歐洲大陸上也出現了恢復修道院的風潮,但是儘管英格蘭的教堂同歐洲大陸一直保持密切聯繫,這股風潮卻沒有立即刮過來。一直到了Edgar後期,修道院才在英格蘭慢慢恢復起來。要維持這種系統,最重要的是願意出家的人和持續提供的錢財物力,而英格蘭皇室便承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費用,所以修道院便一直處於皇室的控制當中,並且政府的核心人員當中一直就有高級教士,在此時,各個教區的領導者們,同皇室和貴族們的關係就更加密不可分。順便說一句,此時最重要的教區還是坎特伯雷,再下就可以屬約克,倫敦的地位還需要上升。

英格蘭的低谷開始於Edgar死後的內亂。Edgar身後,留下了兩個兒子,各自是16和11歲,都處於年輕的容易被利用的時期,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兒子Edward首先繼位,但是他的弟弟身邊聚集了一堆反對他的貴族,而且他弟弟的母親(他們二人同父異母)、當時的太后,也是自然願意自己的兒子繼位的。不幾年,小兒子Ethelred的支持者們謀殺了Edward,(大概他們也不能意料到的是,Edward才死,就有許多奇跡號稱是在他埋葬的周圍發生,於是他很快就得到一個獻祭者的外號:Edward the Martyr。)Ethelred繼位,英格蘭開始了她的漫漫長夜。

Ethelred倒是非常符合我們國家所謂的暴君的形象。他猜忌刻度,不聽人言,做事好憑喜惡,時時殘暴,下面怨聲載道,仍然我行我素。10世紀末期,隨著從愛爾蘭來的北歐人侵略威爾士海岸的行動,英格蘭又再度遭受北歐人的騷擾,雖然其規模尚遠比不上865年的Great Army,卻也不堪其擾。Ethelred在1002年,下了個命令,在St‧ Brice Day那天,要將英格蘭境內所有的丹麥人全部屠殺。屠殺令下,一日之間,屍橫遍野。當時定居在英格蘭的丹麥人已經很多,兩個民族之間的通婚雜居也很厲害,而且這其中還包括了許多北歐貴族,被屠殺的就有當時丹麥國王的姐妹。1013年,丹麥國王Swein率領了一支軍隊登陸英格蘭,島上又陷入混戰,交戰的雙方,雖然首領一面是英格蘭Ethelred,一面是丹麥的Swein,但是在他們之下的軍隊裏,卻是英格蘭人和北歐人相互混合著的,包括一些貴族,也並不一定是忠於自己的民族的。Swein的軍隊很快擊敗Ethelred,Ethelred的皇后Emma帶著兒子們逃得到諾曼底(Emma是諾曼底公爵的女兒),很快Ethelred本人也逃了過去,根據昂格魯-薩克森編年志的說法,到1014年初,所有英格蘭已經接受了Swein當他們的國王。但是Swein緊跟著就死掉了,他的兒子Cnut便成為繼位人。可是,此時英格蘭貴族們認為,他們原本的國王Ethelred不應該就這麼被拋棄,於是他們派人去和Ethelred說,倘若他保證日後做一個好國王,他們就把他迎回來。Ethelred派了個兒子回到英格蘭,答應貴族們的要求,於是他再度被迎回英格蘭作國王。可惜的是,他之後繼續我行我素,比起之前沒一點收斂,馬上引起更大的不滿。而Cnut又本來不甘心被擠掉,就聚集了軍隊開始攻打Ethelred。英格蘭再度陷入混戰。Ethelred死於1016年,他的大兒子Edmund(是他的第一次婚姻留下的兒子)繼承了他。英格蘭一度被Cnut和Edmund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各部分分別選舉他們作為英格蘭國王。但是Edmund也在1016年去世,Cnut沒有了競爭對手,“名正言順”的繼承了英格蘭王位。

Cnut同當時和以前的北歐領導人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北歐領導人都以軍事領袖稱著,本身基本上就是一個戰士,而Cnut則表現出一種政治家的手段。他在軍事上並無突出表現,但是他對於統治則雷厲風行,必要時可以非常殘酷。他殺了不少英格蘭皇室的遺孤,如果他認為他們對他有威脅的話。他很懂得利用的道理,對很多人往往用過即丟。很奇異的是,他在英格蘭的統治並沒有遇到多大阻礙。他為了得到貴族們的承認,拋棄了妻子娶了Ethelred的遺孀Emma,這麼做也是為了得到諾曼底公爵的支持,不過公爵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他,卻為他放逐的許多人提供了庇護。在Cnut的統治期間,英格蘭第一次從實際利益上成為歐洲大陸的一部分,這是因為Cnut本人在丹麥的利益。上面說過,他的父親Swein本是丹麥國王,他死後由另一個兒子Harold繼承了丹麥王位。Harold死後,丹麥王位空懸,Cnut便趕緊跑了去繼承了王位,然後留下信得過的人為他監國,自己再回到英格蘭。在這個時期,丹麥對於挪威也是一直虎視眈眈,Cnut也一度將挪威納入自己的勢力之下。他死於1035年,生前指定自己和Emma的一個兒子Harthacut繼承自己在英格蘭和丹麥的兩頂王冠,但是當他死於英格蘭時,兒子人在丹麥,並且受到了挪威的嚴重威脅,根本不可能來英格蘭繼承王位,於是英格蘭的貴族們選了Cnut和第一任妻子的一個兒子Harold來做監國。Emma對此是萬分反對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從諾曼底招了她和Ethelred的兒子們來搶奪王位,但是連續來了兩個,一個未能登陸,一個登陸之後即被殘殺。直到幾年以後,挪威不再是丹麥的威脅了,Harthacut才從丹麥來到英格蘭,繼承了這頂王冠。在他任內,同母哥哥Edward、也就是Emma和Ethelred的兒子從諾曼底來到英格蘭,被Harthacut指定為繼承人。等到Harthacut死後,Edward繼承了王位,英格蘭再次回到昂格魯-薩克森世系手中,但是這將是英格蘭低谷中的低谷,緊跟著它的就是威廉征服了。昂格魯-薩克森時期的英格蘭就結束在這裏,再說英格蘭的時候,會從1042年開始說起。


 
蘇格蘭早期歷史

  

蘇格蘭歷史會從史前開始說。英格蘭是從昂格魯-薩克森時期開始的,不是因為英格蘭沒有史前時代,也不是因為昂格魯-薩克森時期之前英格蘭這塊土地上沒有歷史可說,而是因為羅馬帝國之前和羅馬帝國之後的英格蘭是兩回事,而真正形成了“英格蘭”這個民族和文化的起始期,是昂格魯-薩克森時期。(整個歐洲大陸也是一樣。)所以,昂格魯-薩克森之前的羅馬時期、凱爾特時期和史前時期只是一筆帶過。但是蘇格蘭不同。羅馬從來沒有征服過蘇格蘭,蘇格蘭歷史可以說一直是連續下來的,雖然我們現在對於蘇格蘭早期歷史的了解,從比較可信的文字上講,基本上開始於羅馬帝國時期(公元一世紀),在這之前,我們對於蘇格蘭歷史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考古學,但是,考古學所能提供的文化發展,是很難連續成清晰的線索,也還不能揭示早期文化群和現在我們熟知的蘇格蘭“本地土著”Picts之間的關係。

【感慨一下。相比而言最可靠詳實的歷史是通過文字記載,所以現在的我們對於歐洲歷史上的希臘和羅馬人知道得很多,但是對於同時期的“蠻族”們、比如凱爾特人和稍晚的日爾曼人,知道的就很少,而且也是通過間接渠道希臘人和羅馬人對他們的記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錄是因為雙方面發生了關係,比如希臘人和凱爾特人做生意,羅馬人到處跟人家打仗。對於這些民族的早期經歷,並沒有他們自己的記載流傳下來,要麼就是全部湮沒了湮沒的可能性之一是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征戰而徹底破壞了當地文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迦太基,要麼就是根本沒有過任何形式的記載文字出現的比較晚以及文字的承載能力問題。歷史走成這個樣子不免讓人覺得灰心,既然我們對於其它文化的了解都是來源於第三文化的折射,怎麼能不把他們看成蠻族?】

在說蘇格蘭歷史之前,需要先提醒一下。雖然這整篇結構是關於“不列顛”歷史,但是在蘇格蘭、威爾士和英格蘭聯合之前(具體到蘇格蘭和英格蘭,雙方的正式聯合是在1707年),是要把它們看成三個不同的國家的獨立歷史。我向來堅持看歷史要以當時情況而言,所以雖然現在這三個部分是屬於同一國家,但是不能說一千年前蘇格蘭發生的事情和英格蘭發生的事情是同一個國家裏面發生的事情。

這一部分停在哪裏,是我有點猶豫的地方。本來是想一直說到亞歷山大三世(13世紀末)的,因為他之後蘇格蘭歷史進程就受到了一個絕大的打擾,正好可作分界點。不過再一想,12世紀開始蘇格蘭進入封建社會。從社會發展看,在封建社會開始之前告個段落,也是比較合理的一種分期方式,只是在蘇格蘭歷史上,在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事件打斷政治進程,專靠社會形態分,又有點顧此失彼。但是呢,封建制度這個話題還是放在英格蘭歷史裏面說,才容易說得比較清楚。因為封建制度起源於法國,威廉登陸把它帶入英格蘭,蘇格蘭才隨後受到了影響。而假若先在這裏停下來,轉過去說英格蘭的威廉登陸,再回過頭繼續蘇格蘭,就太對不起英格蘭說,因為那邊的歷史在那裏可停不下來。所以我有點猶豫。暫時先一點點說下去,我慢慢再決定,看是停在Malcolm III還是停在Alexander III罷。



一、         蘇格蘭概況 

蘇格蘭歷史和文化的形成,受到她的地理條件的很大影響。當然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不受地理因素的左右,但是當一個地方有著很突出的地理特點時,它對文化的作用就更加鮮明。蘇格蘭的地理之突出處,就在於她多高地,峻山險水成就了蘇格蘭,既是它的天然屏障,也是限制她發展的一大因素。

在網上找到一張蘇格蘭地圖https://www.geo.ed.ac.uk/scotgaz/scotland.html。這張圖按照目前蘇格蘭的政治分區標得非常清楚,每一塊又可以再點進去,正好可以借著它說下面的話。蘇格蘭大致上分成高地和低地,低地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那是因為低地適於農耕,也方便交通。高地佔了很大一片(Highland,北部淡黃色那片),幾乎都是不可耕土地,在很長的時間裏,這裏的居民(密度想當然耳也不能算高)都是畜牧生活;低地(lowland)又可以分成Midland和Lothians,Midland就是比較中間的Stirling(黃色)那一塊,這是蘇格蘭最肥沃的土地,包括它的東部一直到海邊,都比較肥沃,自來就是文化中心。當然Stirling地區以南的Lothians(大致算是南面紅色的那一塊)也是比較肥沃的地方,但是,前面在英格蘭部分說過了,這塊地方在10世紀中期之前都屬於英格蘭,後來給了蘇格蘭的。蘇格蘭的首都(在統一王國形成之後)一直是Scone(如果點進藍色的Perth and Kinross,古代的Scone在現在的城市Perth旁邊),15世紀才轉移到愛丁堡。

如果點進Stirling地區的話,會看到一條名叫Forth的河,這條河事實上是蘇格蘭的天然屏障。在羅馬入侵英格蘭之前,本沒有所謂蘇格蘭、英格蘭之分,當時的不列顛島上都是凱爾特人在居住。後來羅馬帝國入侵不列顛島,一下子也只能打到Forth河,正是因為這條河很險的關係。(當然啦,天然屏障到底不是板上定釘的東西,誰有本事跨得過,誰就有權力說哪塊哪塊地方也是我的。羅馬帝國後來屢受蘇格蘭人的騷擾,他自己當然也沒少騷擾人家,最終修了道防禦公事,就是前面總概序部分說過的Hadrian’s Wall,在位置上比Forth河要南多了,已經在現在的英格蘭北部了。前面說過的那道不大中用的Antonine Wall,倒是在Forth河南部不遠。)Forth河以南就成了日後的英格蘭,以北就是蘇格蘭。10世紀中期,英格蘭國王把Lothians一片劃給了蘇格蘭,雙方的分界線才南移了一大塊。另外,羅馬帝國始終不曾成功侵略蘇格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蘇格蘭地勢險惡,高地難攻難守,羅馬只得履試履敗。而他們希望通過蘇格蘭進攻愛爾蘭的計劃,自然也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是根本沒有實行的機會)。

高地和低地地理情況的決然不同,也決定了文化的不同。低地因為交通方便、易於居住,文化的混雜比較容易進行,除了蘇格蘭人外,很多英格蘭人、北歐人也都定居在那裏。11世紀開始當英格蘭文化影響到蘇格蘭時,低地也漸漸開始同化。而在高地,因為不易農耕,一直實行以部落和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制度(Clan。你現在瞧著哪個西方人姓Mc什麼什麼的,祖先一定是蘇格蘭人。當然,蘇格蘭氏族不只是以Mc什麼什麼的為名。),凱爾特文化也更純的保留在高地。低地是蘇格蘭的政治中心,但是在歷史上而言,高地的氏族首領們,一直不大喜歡聽住在低地的國王的話,而因為地形的原因,蘇格蘭國王對於高地能實行的有效控制,也是很有限的。高地和低地的界限鮮明,一直持續到18世紀。18世紀不列顛(這時候稱不列顛是因為已經是一個王國了)有一個大的政治事件,歷史上稱為Jacobites(詹姆斯黨人)叛變,對於蘇格蘭有著很重大的意義。這個政治事件原本明明只是關於斯圖爾特王朝的復辟,但是演變到後來成了蘇格蘭人重新贏回獨立的象徵。1745年的軍事行動是從高地往南打,打得當時的喬治二世差點打包回到德國,這使得高地第一次深刻捲入蘇格蘭歷史,淡化了高地和低地的對立。(其實依我說,假設1745年Jocobites的軍事行動成功了,蘇格蘭也獨立不了。)這次事件的領袖,蘇格蘭人稱他Bonnie Prince Charlie(漂亮王子查理,bonnie是法語,這人在法國長大),是現在蘇格蘭最熱鬧的歷史傳說人物,如果去蘇格蘭玩,絕對絕對會聽到他的名字。他到現在也是支持蘇格蘭獨立的人們心中永恆的痛啊。那個,蘇格蘭特產Walter牌的shortbread(是一種黃油餅乾,挺香的)的包裝標幟就是他的頭像(嗯,倒是長得挺清秀的),只有Walter牌的能用這個頭像,其它的shortbread頂多畫點格子布希麼的。呵呵。我猜這個標幟巨值錢無比。好了,扯遠了,關於Jacobites,以後肯定會詳細說。

關於蘇格蘭歷史和文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它和愛爾蘭的聯繫。最早說不列顛文化概序的時候,提到過凱爾特文化(關於這個文化,我設想你是看過那篇文章了),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文化可以算是同根兄弟,而且是很親的那種。北愛爾蘭和南蘇格蘭之間的水域很窄很窄,當然方便交流。早期蘇格蘭居民來自愛爾蘭,蘇格蘭基督教也是由愛爾蘭傳來。事實上,蘇格蘭這個詞,Scotland、拉丁詞源:Scotia,原本的意思是指愛爾蘭,直到10世紀開始,才被用來代指蘇格蘭(其實也只指一部分蘇格蘭,11世紀中期開始指稱整個蘇格蘭)。這也是為什麼蘇格蘭島上從愛爾蘭移民過來的凱爾特人被稱為Scots(如果不記得這個詞了,請回過頭去看看最前面的名詞解釋)。

【閒扯一下。說到這個Scotia,上個星期正好去了趟加拿大的Halifax,是Nova Scotia(在加拿大東南部,屬於Maritime Province,歷史上作為海上的防禦基地,現在也是海洋工業為主。)的省會。Nova Scotia是拉丁語,意思是“新蘇格蘭”(既然Scotia從10世紀開始就不再指愛爾蘭,那麼用到加拿大的地名必然是蘇格蘭而非愛爾蘭的意思。在英語中,這個詞的發音是no─va─s─go─shia,在拉丁語裏面,該是no─wa─s─go─tia。)。我在Halifax的時候就一直在想,這名字到底是怎麼起的呢?最合情理的解釋是蘇格蘭人最早來這裏,不過歷史上移居到這裏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雖然很多,但是畢竟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了。加拿大原本是法國的殖民地,18世紀輸給了英國,按道理來講,這個名字該是法國人起的了?難不成他們覺得這裏的景色很像蘇格蘭嗎?Nova Scotia也多山,又傍水,景色確實有蘇格蘭之妙。不過呢,那些法國人去沒去過蘇格蘭還是個疑問不是?雖然蘇格蘭歷史上和法國經常有同盟關係。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徹底解決,不過現在的Nova Scotia還是能見到蘇格蘭文化因素的,畢竟後來的移民很多。事實上,我在Halifax感覺這裏非常非常有英國味道,隨便逛一下就強烈感覺到它確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以前去過加拿大的Montreál,這個城市屬於Quebec省、說法語而且想獨立的那個,大概不太一樣,反正在那裏是不覺得有英國味道,也不覺得有法國味道。這次去Halifax還是比較吃驚。因為總覺得加拿大和美國沒什麼兩樣,而美國也曾經是英國殖民地,但是現在的美國不大見這樣的痕跡了。倒不是說加拿大更象英國,總的來講還是類似美國的,只是加拿大的英國味道比美國重得多。這可能和美國脫離英國比加拿大早一百多年有關係,更何況加拿大現在還在英聯邦裏面。不曉得澳大利亞如何。還有新加坡什麼的。】



二、         蘇格蘭島上的早期居民。Picts和Scots的早期王國  

不列顛島從歐洲大陸的分離是在冰期結束之後。從考古學證據上看,這之後的幾千年,蘇格蘭就有了人類活動。最早的人類大概是在6000BC從愛爾蘭進入蘇格蘭,這些人未必有在蘇格蘭定居,可能只是為了漁獵而到達此處。蘇格蘭真正的居民開始於新石器時代,從石器、到銅器、到鐵器時代,一直有不間斷的人類活動。但是對於最早期的人類,目前所能知道的還是非常有限,不過呢,考古學到底還是時有驚喜發生。在蘇格蘭東北Orkney島上一個稱為Skara Brae的地方,挖掘出了屬於新石器晚期的一個石頭村落,在那裏見不到木頭的用品,所有東西,從房屋、到床板到日常用具,都是石頭打造出來的。對於古早人類的生活方式,Orkney的發現可謂是得天獨厚的財富了,雖然這裏也許只能作為一個特例存在(如此北方的島嶼上的早期人類的活動,想來是和普通大陸上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Orkney的挖掘大概已經基本結束,目前這片石頭村落已經保存為一個旅遊區。我在蘇格蘭時,曾經離它非常之近(從高地的首都Inverness過去比較容易),看了許多它的照片,可惜飛機不等人,不能多打出來一天時間跑過去,現在想想都覺遺憾。

到了鐵器時代,就是凱爾特人的時代了。雖然凱爾特人很早就已經到過愛爾蘭,不過大規模的凱爾特遷徙活動,被普遍認為始於公元前400年左右。凱爾特人從現在的奧地利、瑞士一帶大規模向歐洲各處遷徙,隨後也來到了不列顛島。進入英格蘭和進入蘇格蘭的凱爾特人,被認為是從歐洲大陸獨立遷徙過來的部落,英格蘭的居民就是前面說過的布立吞人,而蘇格蘭的居民,就該是Picts了。事實上,雖然考古學上有凱爾特文化的證據,但是卻還不能準確的同文獻上所稱的某種人聯繫起來,主要是因為關於蘇格蘭早期居民的文獻,相對考古學證據而言,實在是出現得太晚了。

根據古典文獻和早期昂格魯-薩克森編年志(主要是比德的歷史)的記載,我們知道,在羅馬時期之前,蘇格蘭就主要有兩種居民,一個是Picts,一個是Scots。最早關於Picts的記載,是公元297年一個羅馬作家對他們的描述。羅馬人記載這些人下來,是因為他們和Scots一起攻擊羅馬人修的防禦公事Hadrian’s Wall。因為Pict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Picti,意思是塗了色彩的,所以我們現在推測,這群人是有在身上漆色的習俗。他們居住在蘇格蘭的北部和東部,說的也是凱爾特語(不過,同英格蘭的Britons所說的凱爾特語不屬於同一枝系,這也是現在認為他們屬於從歐洲大陸的獨立移民的一個原因)。Picts自己的文獻傳說,不管曾經有是沒有(即使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神話傳說總是有的),並沒有流傳下來,好在他們留在地下的東西,還是能夠告訴我們一些他們的生活方式。Picts有建立自己的王國,根據早期文獻,我們知道他們起碼有一個南部Pictish Kingdom,還有一個北部的Pictish Kingdom,到了某一個時期,兩方面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Pictish王國。

Scots是從愛爾蘭到達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正像我上面說過的,Scotia原本指的是愛爾蘭,雖然從現在的字面上看,Scots就是蘇格蘭人的意思,但是最早的移民,事實上是愛爾蘭人。為何後來形成的王國稱為Scots的王國而不稱Picts的王國?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該是統一了這個王國的,是Scottish國王、Kenneth McAlpin,這個下面會說到。)這群人來自愛爾蘭北部Dalriada,定居在蘇格蘭西面、相當於現在Argyll這塊地方。Dalriada是愛爾蘭的一個小王國,移居到蘇格蘭Argyll的人,也按照這個支系的王國延續下來,而且兩邊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起碼我們確切的知道,大約公元500年左右,一個名叫Domingart的人,既是Dalriada也是Argyll的國王。在蘇格蘭早期歷史上,Argyll的Scots的王國,現在都統稱Dalriada世系。Dalriada的國王世系,目前仍然有保留(雖然不夠完整,也沒有具體年份,我發一份給大家,隨便看看罷)。他們記載國王傳遞的方式,習慣上是以父子關係記錄下來的,比如說,國王A是B的兒子,B是C的兒子,但是B和C可未必是國王,這種記載方式雖然能讓我們了解到一個人物的簡單身世,但是也增加了追蹤王系的複雜性。

蘇格蘭的這兩個王國,Pictish和Scottish,在公元843年,被Scottish King、Kenneth McAlpin統一起來。我們並不知道McAlpin的具體統一過程,只大略的知道是通過瓦解Picts的反抗來完成的,其中到底有多少暴力,就不得而知。統一起來的王國被稱為Kingdom of Alba,這事實上就是統一的蘇格蘭王國,日後逐漸被稱為the Scottish Kindom。(關於Alba這個詞的演變,前面昂格魯-薩克森部分有說明,忘記的話可以再翻一翻。)而蘇格蘭國王如果追溯祖先的話,可以追到McAlpin身上來。



三、         基督教在蘇格蘭的傳播

基督教在歐洲各國的確立,都是靠教士傳教,而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多神崇拜的挑戰。歐洲早期宗教史,也是充滿血腥的,傳教的教士往往因為與當地部落強烈衝突而又不肯讓步而被殺死。在英格蘭,基督教的確立很大程度上靠了各個昂格魯-薩克森國家國王的皈依,轉化過程相對和平;比較起來,蘇格蘭要血腥的多。早期聖者,大多在傳教過程中被殺死,其原因無非是他所宣傳的信仰對於凱爾特人來講,簡直天理不容。這些傳教士,最起碼也是忠心可感,而從歐洲歷史上來看,基督教對於規範文化價值,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是知識的載體。只是歷史如此之發展,不代表這便是唯一或者最好的可能,基督教最終在歐洲代替各種多神信仰成為唯一,也未必就是絕對好事。早期傳教士付出了血的代價換得基督教的地位,而它確立統治之後,又在信仰的屏蔽下實行有組織的暴力,前人栽樹,是否想到後人會如此乘涼?

蘇格蘭的基督教,主要來自愛爾蘭。前面英格蘭部分,講到許多同愛爾蘭和尚有關的事情,可以再回過頭去翻一翻,重覆的地方這裏不贅述了。愛爾蘭和尚進入蘇格蘭傳教,大約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開始。不列顛島上最有名的Iona修道院(前面英格蘭部分有談到,細節不重覆了),便是一些愛爾蘭和尚建立起來的。早期聖者的生平,許多都不可考,有些只是因為墓碑還在,便殘留了名字下來而已。目前知道的最有名的一個叫Columba, 6世紀中他從愛爾蘭進入蘇格蘭傳教,他在蘇格蘭基督史上的地位,相類似於英格蘭的St‧ Augustin和愛爾蘭的St‧ Patrick。愛爾蘭傳教士也把鼓勵建立修道院的傳統帶入蘇格蘭,但是當基督教被逐漸接受以後,蘇格蘭也同樣有凱爾特習俗和羅馬習俗的衝突。663年在諾森布裏亞召開的Whitby會議,同樣在蘇格蘭也確立了羅馬傳統。(關於這一點,前面基督教在英格蘭的傳播部分有稍微詳細的討論,你回過頭去翻一翻罷。)

 

四、        從McAlpin到Malcolm III

統一的蘇格蘭王國始於Kenneth McAlpin(844-858年在位)。不過由於資料的匱乏,從他一直到11世紀的Malcolm III,蘇格蘭社會狀態及國家事務,如今都所知甚少。我發一個從McAlpin開始到蘇格蘭獨立戰爭之前的國外世系表給你,你可以對照著看,世系表裏數字代表稱王的順序。蘇格蘭因為凱爾特人的部族習俗,並不是一開始就實行長子繼承製,反是外甥常有優先繼承權。但Malcolm III以後,就完全是長子繼承製了。

在這兩百多年中,有個皇帝大大有名,不過他有名不是因為其歷史作為,而是因為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Macbeth)。莎士比亞把麥克白寫成一個陰謀家,當然是小說家言;而從現有資料來看,他卻似乎是個相當好的皇帝,在他十餘年任內,國家也頗呈和平繁盛之勢。不過,麥克白確實是搶了鄧肯一世(Duncan I)的王位;而鄧肯的兒子便逃去了英格蘭,後來在戰場上殺掉了麥克白和他的兒子,才作了國王,這就是Malcolm III。

凱爾特文化在蘇格蘭勢力還是很強大,以氏族部落為基礎的社會形式長存於北部和西部。不適於耕種的地方在長時間內也一直是畜牧文化。對外方面,直到11世紀,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邊界都經常會變,兩國接壤的地區,常常因為戰爭的關係,時蘇時英。到Malcolm III,國家大致穩定,而當他娶了因為威廉登陸而出逃的英格蘭公主Margaret後,蘇格蘭宮廷便漸漸英化,而且Margaret信教虔誠,給了教堂許多錢。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諾曼公爵帶到英格蘭的封建制度,也傳入了蘇格蘭。


 
威爾士早期歷史

  

威爾士在英格蘭西南部,面積比英格蘭和蘇格蘭都小。和蘇格蘭一樣,威爾士歷史也會從考古期開始說。威爾士雖然部分的被羅馬帝國佔領過,但是,一來它只是部分被佔領,再來威爾士的人群組成,在羅馬時代之前和之後沒有什麼變化,從文化和族群角度講,它是連續的,所以敘述的方式會比照蘇格蘭而非英格蘭。

【順便感慨一下。剛剛寫到族群兩個字,由不得猶豫了一下,很想避過這個概念,不過還是寫下來了。在上一段裏說族群,是從凱爾特人的角度而言同蘇格蘭、愛爾蘭以及羅馬時代之前的英格蘭一樣,威爾士也是凱爾特人的後代。這個下面會說。只是當我寫到族群這個詞的時候,忍不住想到很多東西。最近臺灣選舉的事情,不曉得你有沒有在關心。每次看民進黨、或者說陳水扁代表的那部分民進黨,硬生生以族群為藉口把人群劃分兩半,就很有些生氣的感覺。其實什麼樣算是臺灣人?真的要計較,陳水扁就該帶著民進黨撤退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從頭開發去,而把臺灣還給原住民。話說到這裏已接近荒唐,就好像所謂的美國也不合法,因為這裏本是印第安人的地方。有人說著漢語又不覺得包括自己在內的非大陸漢人是漢人;心動不是也有人曾經理直氣壯的覺得只要還有人在寫書法傳統文化就沒凋零麼?這又是在感慨功利社會了罷?前段時間看古印度文明,19世紀歐洲人在印度考古,不也抱著自己是先進民族而旁的落後的觀念麼?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其實骨子裏也是覺得己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甚至只是在英倫三島裏面,英格蘭人也對凱爾特文化的蘇格蘭和威爾士有著優越感,推廣到東方在族群之外則不免帶上了基督文化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被希特勒發揮到了頂點而造成人類文明之大災難。歐洲自古族群也複雜,只是因為小國林立文化雖有共同的根子又沒有一個能夠兼容並蓄,所以相對來講民族界限還算分明,可是即使這樣,真正追溯起來也早已血肉不分說不清道不明的了。到了當今這個社會,血緣上的族群更沒有明清意義,所以我想毋寧說文化,只是有政治目的的人血緣也好文化也好都是可以不認的。昨天看到一篇從美國社會分析今年年底大選的文章,覺得裏面談到了很多平日見不到的方面。就算在這個沒歷史的國家裏,該到選舉,一切也複雜得很了。好啦,說到這裏都不曉得在感慨些什麼,還是說正經話了。】

在說威爾士歷史之前,我還需要道歉一下。在威爾士被英格蘭徹底征服之前,她當然也是一個獨立的地方有她自己獨立的歷史,只是一來,威爾士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凡有過的強大一些的近似於中央政權的政府,也都只是曇花一現。如此一來,小國林立,若是詳細道來,那真是千頭萬緒,說也說不清楚的,反不如從社會角度概括一下來得清楚明了。二來,威爾士這紛繁的歷史,特別是12、13世紀之前,其資料來源也是片段不成整體,要勾勒輪廓尚可,要知其煩卻也很是困難。三來呢,我對於威爾士歷史,細微之處確實沒有對英格蘭、蘇格蘭了解得那般具體,敘述起來,也自然會就簡刪繁。所以倘若你看下去,覺得都只是籠統在說,乃是因為上面的三點原因,而並不是存心沒有以一個尊重獨立的態度去對待她的緣故。

 

一、 凱爾特不列顛到諾曼之前的威爾士概述

羅馬時代之前的威爾士,並不可以作為威爾士單獨來說。事實上,在羅馬帝國進入不列顛之前,整個不列顛島,是一個整體。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移民到這個島上(以及從愛爾蘭進入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構成了凱爾特時代的不列顛。這一部分,已經在前面英格蘭、蘇格蘭部分都有介紹,以前也有專門的文章總結凱爾特文化,這裏就不再說了。需要特別指出來的一點是,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同蘇格蘭(包括愛爾蘭以及從愛爾蘭進入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有可能是獨立從歐洲大陸分別進入不列顛島上的不同的部落。從語言學角度講,凱爾特人的語言分為P語系和Q語系兩支,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則分屬於這兩支。

羅馬帝國進入不列顛,對於英格蘭來說,我們有文字上的資料知道它基本上佔領了英格蘭,而這一部分土地也從此有了一個羅馬式的名字Britannica,即今Britain的由來。(不列顛島名稱的變遷,前面有說過。)我們也知道,從文字和考古兩方面來說,羅馬沒有佔領過蘇格蘭。可是威爾士呢,沒有文字資料可以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羅馬的一部分,而現在知識主要來自考古。20世紀後半期在威爾士南部、特別是東南部發掘出來的羅馬兵營、浴室、劇院等等結構,說明威爾士南部曾經被羅馬佔領,而北部也有一些考古發現說明羅馬文化也滲透到了北方,但是全部威爾士並未曾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羅馬化基本上就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羅馬帝國滅亡以後(5世紀中),不列顛島上也要重新建立秩序。這裏的居民,原本是凱爾特人,在羅馬時代,已經有日耳曼部落陸續進入島上,此時則是更大規模的日耳曼移民,後來便建立了昂格魯-薩克森的英格蘭(這部分歷史在英格蘭早期史裏有談到),而“原住民”凱爾特人,則基本上退到了威爾士。不同的部落建立起來各自的小國家(或者這個國家的概念只是部落的進一步擴大而已,王權也只是由部落首長發展而來)。

【這裏需要羅嗦一下的是,所謂的凱爾特人退到威爾士,並不是一個乾乾淨淨的概念。從政治和文化角度講,凱爾特人的國家在威爾士,可是這不等於,英格蘭範圍內就沒有凱爾特人了。只不過這些凱爾特人,並沒有組成一個有效的政治力量,而只是散居各處漸漸同昂格魯-薩克森人混合而不可知了而已。當然,英格蘭有一個地方,Conwall,一直保留著一支凱爾特人的政治力量,一直到昂格魯-薩克森的七國時代奠定基礎時,Conwall的凱爾特勢力仍持續了兩個世紀。後來雖然被滅,其文化記憶一直延續到了18世紀。】

所以呢,在小國林立的昂格魯-薩克森英格蘭時代,威爾士也是小國林立。雙方面彼此交戰,也彼此聯盟,雙方邊境,也屢有變化。後來8世紀的時候,Mercia的一個君主,Offa,修了一條三百多公里的堤岸,Offa’s dyck,作為同威爾士的邊界。這條分界線,既是古老時代的建築代表,又同時是一個象徵性的界限,但它本身並不具有軍事作用,也沒有修築起來的堡壘在旁邊保衛這個邊界。(關於Mercia和Offa,前面昂格魯-薩克森時期的英格蘭有介紹。)

而“威爾士”這個名字,也是這個時期才有的。相對於日耳曼部落,在英格蘭、威爾士的格局形成之前,不列顛島上的原居民凱爾特人本被稱為不列吞人Brittons,而Wales/Welsh這個名字,則是後起的。簡單的解釋呢,操日耳曼語系語言的人,把外國人稱為威爾士人,不過這種說法比較經不起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的仔細推敲。不過呢,威爾士這個名字,確實是由昂格魯薩克森人所取,而威爾士人則稱自己為Cymry。

 

二、 早期基督教社會

關於早期威爾士的政治格局,有一本比較早的記載,Historia Brittonum,是7、8世紀之交時,一個叫Nennius的和尚所著(是他寫的還是收集了其它資料編成的,則不可知)。當然這書只能作為參考而非信史,可以確知的則是,當時確是有無數的小國家。那時比較強大的一個是Gwynedd,當北歐海島侵入不列顛的時候,進行過強烈的抵抗。Gwynedd國王的後代,在10世紀快結束的時候,曾經在威爾士建立起了一個短暫的幾乎統一的王國,而死於1063年的一個國王Gruffudd ap Llywelyn,則是威爾士歷史上統治過最強大最接近統一王國的君主。

威爾士的基督歷史,500年代也同樣有一個聖者的時代。不過不同於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是,威爾士的基督教的確立,似乎並非完全由這個時代的和尚們來完成。在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已經進入不列顛,只是羅馬滅亡以後,象英格蘭的基督教就基本上終結了。可是在威爾士,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教堂和信仰,則有一定程度的遺留,同6世紀來傳教的愛爾蘭和尚結合起來,確立了威爾士的基督教。同樣的,在威爾士也有凱爾特基督教傳統和羅馬傳統之別,也同樣是Whitby的會議(見前面英格蘭部分),使得羅馬傳統被保持了下來。


 
封建時期的英格蘭

―― 英格蘭文化的最終成型



英格蘭的前一部分,講的是昂格魯-薩克森時期,除了序言裏面大略說了一下史前和羅馬時代之外,英格蘭歷史就是從昂格魯-薩克森時期、即公元5世紀開始說的。這部分介紹了昂格魯-薩克森部落的移民和在英格蘭佔領土地,小國紛起而至七國時代,北歐海盜的入侵以及昂格魯-薩克森諸國在抵禦北歐海盜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以西撒克斯為核心的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然而西撒克斯王室逐漸凋零後到底還是被丹麥人奪得了政權。這部分停在統治英格蘭的兩代丹麥國王,Cnut和Harthacut死掉之後,這支王室血統沒有了繼承人,於是,在Cnut之前的英格蘭國王的兒子Edward被承認為王位繼承人(Edward事實上是Harthacut的異母哥哥,Edward的繼位不僅僅得到英格蘭貴族的承認,也同時得到了Harthacut的承認)。

這一部分就是要從Edward繼位的1042年開始說。Edward在位20餘年,說起來也不算短了,而此間英格蘭雖無大佳,也算不上傷痕累累,可是無論他做了些什麼,他的統治都注定是個失敗,因為前有北歐國王后有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兩屆外來的強勢的統治,是必然要將Edward的統治襯得黯淡無光的。

我之所以給這部分的英格蘭歷史加上一個小標題,說它是英格蘭文化的最終成型,正是因為1066年。這部分歷史雖然起於1042年,但事實上對英格蘭歷史有真正決定性影響的還是1066年。這一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領軍隊橫跨英吉利海峽,擊敗了英格蘭軍隊,從此諾曼公爵的子孫成為英格蘭王室。這一年的事件,便被稱為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者威廉登陸。在那一年,對於當時許多英格蘭人來說,也許只是又換了個皇帝,可是20年以後,人人回首1066年都曉得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威廉登陸帶來了諾曼文化(為什麼稱諾曼文化而不稱法國文化,我後面會專門說),此後起碼兩百年間,昂格魯-薩克森文化和諾曼文化都處於碰撞和相容的時期。如今看回去,是昂格魯-薩克森文化最終容納了諾曼文化,但是相反方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威廉登陸也同時開啟了英格蘭王室在歐洲大陸的切身利益,一直到英法百年戰爭結束(15世紀),英格蘭才算從歐洲大陸實際退出。



一、廿年彈指一揮間

Edward事實上是昂格魯-薩克森血統的英格蘭王室的最後一位國王。他的父系是西撒克斯王室,是阿爾弗烈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直系子孫,而他的母親,Emma,是諾曼底公爵的女兒,所以他和後來征服了英格蘭的威廉公爵是表親。北歐人從他父親的手裏奪得王位後,他跟隨母親避難於諾曼底。北歐國王Cnut為了平息英格蘭的反抗,娶了上一任國王的遺孀Emma,Emma便回到英格蘭,可是Edward仍然留在了諾曼底。一直到Cnut的兒子Harthacut登上英格蘭王位對他表示了友好之後,他才回到家鄉。因為北歐血統後繼無人,Harthacut便指定Edward做繼承人,1042年,他繼位為王。

經過了幾百年和北歐海盜的戰爭以及幾十年北歐國王的實際統治,此時的英格蘭,已經是英、丹雜處,特別是貴族,家族內常常有北歐人的血統。這裏說血統,事實上便代表了利益和忠誠方向。同時經歷了長久的不穩定,貴族的權力也在戰爭中益發擴大,像是一些公爵、伯爵,他們自己領地的利益往往是其最高利益,英格蘭的利益還在其次。當然這種現象不能簡單臧否,也不是只有英格蘭才有。歐洲國家建立於部落之上,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又出現了封建制度,而近代意義上的國家的概念,就是在文藝復興之後也還沒有真正成型。話扯回來繼續說Edward的王國。他靠著血緣優勢登上王位,在實際利益上卻必然要依靠各處有勢力的貴族。這其中最強大的一個、後來也成為對英格蘭局勢舉足輕重的一個,是西撒克斯的Godwine伯爵。

Godwine是那種在極短時間內竄升極高的人。到Edward登基時,他已是一方獨霸。他很快成為Edward很親近的人,但是這不代表Edward便對他言聽計從,或者他和Edward利益一致,即使後來他的女兒成了皇后。事實上,Godwine失寵過,確切說是他從家族利益出發同國王兵戎相見,而其他重要的貴族們選擇了支持國王,於是他放棄了戰爭,逃亡海外,但是沒過多久又和國王相互妥協,被召了回來,仍是做他的伯爵。Godwine的幾個兒子,也都算是有為青年,後來各自有了自己的領地。這裏特別要記住Harold和Tostig兩兄弟,因為他們將對英格蘭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Edward有個外號叫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這說明了他對宗教的虔誠。時人甚至認為他根本就是把自己當成了個和尚,所以他在位20餘年,也沒個繼承人,便也不算令人吃驚。沒有兒子的直接後果就是要另外指定繼承人。按照血親延續,英格蘭王室還有一個男性後代Edgar the Aetheling,他和Edward也是表親,可是當時沒有人真正認為他會繼承王位。通過母親那邊,諾曼底公爵威廉是Edward的表親,他也顯然對這個王位充滿了興趣。Edward登基之前很多年住在諾曼底,同威廉既是親朋又有主客之誼,他們的私交大概還是不錯的,在Edward在位期間,同諾曼底的關係也成為英格蘭外交的重要部分。當時甚至有傳言說,Edward早已屬意威廉繼承自己的王位,但是這個傳言多半是諾曼底宮廷炮製出來的。而且,英格蘭貴族們對於來自諾曼底的威廉,也並沒有什麼友好的情誼。當時覬覦這個王位的,當然還有北歐丹麥的國王,對他來說,英格蘭王位,也算是旁落的自家之物。

1066年,Edward病危,彌留之際,他終於把國家交給了Godwine(此時已死)的兒子Harold。他並沒有明確傳位於Harold,只是托付國家,不過沒有什麼置疑的,Harold很快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這時大家心裏都清楚,外國的軍事威脅又近了,而他們主要的防範對象,或者說最明顯的挑衅者,便是諾曼底的威廉公爵。



二、諾曼征服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史稱諾曼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

先說一下諾曼底和威廉。諾曼底成為一個公爵領地,也和8、9世紀時北歐海盜在歐洲各處的肆虐有關係。前面說到英格蘭同北歐海盜的戰爭時,曾經提到過,當時北歐人大面積的侵略,歐洲一直到拜占庭他們都有到達。法國也曾受其禍,9世紀的時候北歐人還一度攻入巴黎。三分帝國之後,法國的王室一直不強,同北歐人戰鬥也常力不從心,所以後來為息事寧人,法國皇帝查理(Charles the Simple)在911年同北歐人簽訂協議,把整個諾曼底割給了他們,但是作為一塊公爵領地,理論上諾曼底公爵仍然是法國國王的臣民,要服從於他。一般來說,當時的北歐海盜雖然足跡甚廣,但是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定居後,通常都比較快的融入了當地文化,而自己本身的文化並不突出。北歐人定居諾曼底也很快法國化,但是到1066年時還不算太久,而且文化這種東西,相互的影響總是不免,再加上當時法國貴族大過皇帝(相對而言),所以,日後威廉之征服英格蘭,通常都視為諾曼文化和英格蘭文化的衝撞、而不說法國文化,是習慣,也是因為這一點微妙的不同。

威廉是繼承了他的父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一世的地位,不過他不是羅伯特的合法繼承人。他的母親是羅伯特的情人,而且持續了頗久的時間。多半是因為諾曼征服罷,威廉的母親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就成了情婦沒成妻子,後人是挖掘了很多的。反正也是閒聊,我就旁置重點的多八卦兩句。基本上,這個女子的身份不見於正式記載,既然不能嫁給羅伯特公爵,也多半不是貴族。一些材料說明這個女子可能出身於一個手工家庭,也可能她的父親是個小公務員類的人物。傳說中她很美麗,羅伯特年輕的時候一見到她就搶了過來作情婦;也有傳說是她的父親慫恿她去勾引羅伯特。反正不管哪個版本,都很符合這樣的故事精神。根據有限的記載,她給羅伯特生了兩個小孩,一男一女,男孩自然就是威廉。大約十數年情婦生涯後,羅伯特把她嫁給了一個騎士(也可能是個男爵這屬於我記不清楚的部分,不是傳說版本的模糊)。羅伯特也娶了自己的妻子,但是無後,而且很快就離異(請不要被我這個現代詞語誤導,當時的夫妻分開,並非如今的離婚概念)。所以他唯一的兒子就是私生子威廉,威廉也因此有一個綽號叫雜種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為了能讓這個兒子繼承自己的公爵領地和位置,他帶著年幼的兒子去給法國國王亨利一世朝拜,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確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即使諾曼底內部有些貴族是不願意承認威廉的。(有趣的是,歐洲歷史上未經過合法化私生子的程序,私生子就可繼位的,可算少之又少。)1035年,羅伯特一世死於去耶路撒冷朝拜的途中,威廉成為下一任諾曼底公爵。

哈羅德在英格蘭被加冕以後,威廉就積極備戰,準備入侵。在他的概念裏,他和愛德華既是表親、又有私交,大概英格蘭王位本來就該是自己的。除去這個奪取自己應得利益的可能的因素外,威廉的備戰,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冒險。11世紀的歐洲,軍事行動是很輕率的,許多政治頭領,首先是一名戰士,這個傳統,其實一直延續到近現代(pre─modern)歐洲。在他招募船隊的時候,那些懷抱著尋寶冒險念頭的諾曼底貴族們,也沒有人能夠奢望,他們的冒險將會在短期內獲得最大的利益。不過在威廉登陸英格蘭之前,哈羅德還有一個敵人要面對,就是挪威的皇帝Harold Hardrada,對這位哈羅德來說,英格蘭王位也本來可以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更兼著這其中有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兄弟Tostig在慫恿他。Tostig早在愛德華時期就已經被流放境外,他逃到挪威,希望能夠從那裏東山再起。在他的幫助下,Hardrada先於威廉,在哈羅德繼位沒多久,便從北部登陸了英格蘭。

哈羅德這個人,其實算是很能幹的,作為新一任英格蘭國王,也大致上算是眾望所歸。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只有短短幾個月的君主壽命。他登基之後,包括英格蘭的貴族們,就清楚的意識到,戰爭已迫在眉睫,所以他除了同貴族們打好交道之外,也在積極備戰。1066年9月,挪威船隊登陸York,同當地的伯爵作戰。後來挪威人佔領了約克,哈羅德率軍北上,通過激烈戰鬥擊敗了挪威軍隊,Hardrada和Tostig都死在戰場。不幸的是,此時已經航行於英吉利海峽的諾曼底船隊,遇到了罕見的順風,出人意料的以極快的速度從英格蘭的南陸登岸。哈羅德匆匆率軍南下,在南部Hasting,兩軍對決,殺得昏天暗地,最終哈羅德同兩個弟弟一起戰死疆場,威廉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他繼續北上,所過之處,屠掠甚烈,不久便佔據了大片土地。

Hasting一戰,可謂英格蘭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之後,諾曼文化開始統治這個國家。哈羅德在軍事上並非無能,威廉也非天才,這場戰役也極激烈。而最終失敗的原因,眾說不一。譬如,哈羅德的軍隊南北奔波,疲於戰場;又比如,哈羅德南下時,過於逼近威廉的軍隊,卻又沒有突襲對方,反給了他們掌握自己動態的機會。不過,雖然這場戰役失敗,英格蘭其實還有機會。首先,損失掉的只是國王的軍隊,各地貴族的軍隊尚堪大戰;其次,當時的英格蘭(歐洲大陸上的國家也是如此),並未形成後來君主專制的統一局面,各地以家族為基礎的貴族勢力很大,倘若聯合起來,自然能夠抵抗諾曼軍隊;第三,哈羅德雖死,英格蘭王室並非沒有血脈,當時還有一個Edgar,是昂格魯-薩克森王系的子孫,本來也有權力繼承愛德華的王位的。哈羅德戰死,也確實有貴族集中在他周圍,以他為中心來對抗威廉。而且威廉那時忽然生了重病,軍隊根本不能移動,倘若Edgar意志堅定,貴族們又肯團結,恢復失地,驅除韃虜,尚大有可為。只可惜,君不堅、臣不定,白白蹉跎了大好時光,而等威廉病好,再度行軍,Edgar周圍的人便瓦解了,其他貴族也很快妥協,威廉輕易得到了英格蘭的王冠。各地雖然仍時有反抗,但各自成軍,容易擊敗,在威廉的鐵腕下,五年之後,英格蘭便順服了。

威廉登陸英格蘭的時候,只有5、6千人的軍隊,連他自己也不過是覺得在冒險,可是才一場大戰,便給他贏得了一個國家,不也忒輕易了些麼?我想,這和當時英格蘭的狀況是有很大關係的。倘若回溯兩百年,還是西撒克斯王室強盛的時代,人心必不至渙散至此。當然即使在那個時候,現代國家的概念也遠未形成,只是當時有一個強有力的吸附中心。10世紀以後,皇室的更替,都是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北歐王室和昂格魯-薩克森交替,貴族們也大多有了複雜的利益,長久下來,習慣於觀望,而且外國統治又離得不久,再多一次也無所謂。這種心態,大概是英格蘭對諾曼底入侵抵抗無力的重要原因。

 

点评

下次转的时候,先变成简体的,另外要注意一下排版  发表于 2012-5-4 08:30

评分

参与人数 1鹰币 +50 +30 收起 理由
weiliqiang + 50 + 30 鼓励发帖

查看全部评分

http://www.hawkaoe.net/bbs/thread-39902-1-1.html去看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0

精华

1096

积分

伯爵

耕战
0
鹰币
11
天龙币
0
回帖
425

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活跃者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兰克历史

墨洛温(Meroving)王朝(481—751)

克洛吉奥

墨洛维

希尔德里克(?—481在位)

克洛维一世(466—511.11.27)(481—511在位)
克洛维是图尔奈的法兰克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的儿子。481年继位后,向南去征服高卢。486年打败强敌西格里乌斯夺得苏瓦松地区,487-494年间进兵至巴黎。493年与伯艮底公主天主教徒洛蒂尔达结婚。三年后进攻莱茵地区的阿勒曼尼人时受挫,乞求上帝保佑后转败为胜。496年克洛维带领三千士兵受洗,皈依了基督教。507年发动十字军远征,攻打瓦尔河以南的西哥特人夺得波尔多、图卢兹等地。还师后接受东罗马皇帝的荣誉执政官的称号。
在数十年的征战中,剪除对手,甚至是自己的亲属。
晚年定居巴黎,曾修建圣彼得教堂。511年,45岁的克洛维死于巴黎。当时,法兰克人的国家观念并不明确。国王并不把自己的王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是当作一份家业。当家长死去时,儿子们就把它分掉。克洛维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提奥多里克、克洛多米尔、西尔德贝尔特、克洛塔尔将其征服的土地瓜分。
克洛维的长子提奥多里克成为兰斯国王,534年死去。他的儿子死于548年,孙子死于555年。
克洛多米尔成为奥尔良国王,524年,克洛多米尔在攻打勃艮第时战死。
西尔德贝尔特死于558年,无后代。

克洛塔尔一世(约500—561)(511—561在位)
克洛维的四子。524年克洛多米尔死后,他霸占了克洛多米尔的遗孀,谋杀了克洛多米尔的两个儿子,后伙同其他两兄弟瓜分了克洛多米尔的奥尔良王国。555年提奥多里克的孙子死,558年西尔德贝尔特也死,于是除了布列塔尼、阿基坦和普罗旺斯没有法兰克人定居外,全高卢都归克洛塔尔所有。
   克洛塔尔一世生性残酷无情,560年杀死自己叛乱的儿子。以后墨洛温(Meroving)王朝的国王也都如此,家族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残杀。克洛塔尔一世也有四个儿子:卡里贝尔特、冈特拉姆、西吉贝尔特、希尔佩里克。
希尔佩里克(约539—584.10)(561—584在位)
561年父亲死后,希尔佩里克分得最穷得领地—苏瓦松。567年卡里贝尔特死去,巴黎、鲁昂、卢瓦尔河下游地区、阿基坦,被其他三兄弟以奇特的方式加以瓜分,他们的领地相互犬牙交错,相互嵌入。希尔佩里克分得最好的土地,其国土相当于后来的纽斯特里亚。575年希尔佩里克暗杀了他的兄弟奥斯特拉西亚国王西吉贝尔特一世,但由于勃艮第国王冈特拉姆的干涉,从西吉贝尔特一世年幼的儿子希尔德贝尔特二世手中夺取领地德图谋未能实现。于是,他又与希尔德贝尔特二世结成反对冈特拉姆的同盟。不久,583年希尔德贝尔特二世与冈特拉姆达成妥协。一年后,希尔佩里克被人暗杀。遗留下一个四个月大的儿子克洛塔尔二世。兄弟三人的权利争夺持续了近三十年,尤其是西吉贝尔特的妻子和希尔佩里克的妻子之间的仇恨不共戴天。
在6世纪末到7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四个部分已经形成:奥斯特里亚、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基坦。注:希尔佩里克的家族仇杀。
西吉贝尔特一世娶西哥特国王的女儿布隆希尔德为王后。
希尔佩里克已经有了几位妻子,又娶了布隆希尔德的姐姐加尔斯特温。希尔佩里克并不爱惜加尔斯特温,依旧和情人、侍女弗蕾德贡德来往,这惹怒了加尔斯特温王后,声言如果希尔佩里克不思悔改,她将回归故国。568年,希尔佩里克恼怒并在弗蕾德贡德的唆使下把睡梦中的加尔斯特温勒死,弗蕾德贡德成为王后。此事传到布隆希尔德耳中,她发誓要为姐姐报仇。
弗蕾德贡德的野心不止,于575年指使凶手将奥斯特拉西亚国王西吉贝尔特刺杀。希尔佩里克没收了布隆希尔德的财物将其流放止鲁昂。但希尔佩里克的儿子墨洛维垂涎美色,乘机娶布隆希尔德。希尔佩里克大怒,将墨洛维关入修道院。
584年希尔佩里克在一次打猎归来时,被刺客刺死。失去国王庇护的弗蕾德贡德带着儿子克洛塔尔二世及财宝躲入巴黎大教堂,求助于希尔佩里克的兄弟冈特拉姆。592年冈特拉姆也死,弗蕾德贡德在与布隆希尔德的较量中落入布隆希尔德的手中。597年弗蕾德贡德被折磨而死。 弗蕾德贡德和希尔佩里克德私生子克洛塔尔二世于613年继位后一面与奥斯特拉西亚作战,一面挑动其国内军臣不和。奥斯特拉西亚的贵族将掌权的布隆希尔德王后推翻。克洛塔尔二世借机抓住布隆希尔德,并将她拴在马后,活活拖死。
克洛塔尔二世(584.5—629.10.18)(613—629在位)
纽斯特里亚国王。父亲希尔佩里克被暗杀时尚在襁褓之中。在母亲和叔父冈特拉姆的保护下得以继位。592年堂兄奥斯特拉西亚—勃艮第的西吉贝尔特一世之子希尔德贝尔特二世进攻他的领地被打退。596年克洛塔尔二世侵占希尔德贝尔特二世的两个继承人提奥德贝尔特二世和提奥多里克二世的领土。599年他的大片领土又丧失给提奥德贝尔特二世和提奥多里克二世。613年提奥德贝尔特二世和提奥多里克二世二人相继死去,克洛塔尔二世乘机夺取了二人的土地,统一了法兰克。
当时,国王和贵族都要靠领地来养活,因而王国里真正掌握实权的不是国王,而是拥有土地的大贵族。作为宫廷总管的宫相由贵族推选,,逐渐成为贵族的领袖和代表。国王反而失去控制地方行政的权力,也无权干预主教选举。
克洛塔尔二世有两个儿子:卡里贝尔特二世、达戈贝尔特一世。613年达戈贝尔特一世被立为继承人。

达戈贝尔特一世(605—639.1.19)(623—639在位)
克洛塔尔二世次子。623年成为奥斯特拉西亚国王,629年成为法兰克国王。达戈贝尔特一世是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曾与拜占廷帝国订立友好条约。打败过加斯科涅人,布列塔尼人的侵犯。曾东征斯拉夫人。他将首都从奥斯特拉西亚迁至巴黎。
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直至墨洛温(Meroving)王朝结束,朝政都由各国的宫相掌握。这一时期被称为“懒王时期”。
达戈贝尔特一世有两个儿子:克洛维二世、西吉贝尔特三世。634年3岁的儿子西吉贝尔特被立为继承人。

克洛维二世(约634—657.10)(639—657在位)
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国王。此时,国王已经没有实权,而完全听从宫相的操纵。

加洛林王朝
1、丕平一世(?—640)
他是墨洛温王朝克洛塔尔二世的顾问和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通过女儿与梅斯主教阿努尔夫的儿子安塞吉赛尔的婚姻,窃取政权。62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即位,夺取其宫相职位。63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他重掌宫相大权。
2、丕平二世(?—714。12。16)丕平一世的外孙。
679年,达戈贝尔特二世去世,他自立为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维护奥斯特拉西亚的自治权,抵御纽斯特里亚的提奥多里克三世及宫相艾布罗的侵犯。680年曾被艾布罗打败,但丕平把弗里松日耳曼人赶至莱茵河,击退阿拉伯人。687年,实际上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他任命两个儿子为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宫相;保留提奥多里克三世的王位,而且当提奥多里克三世死后,又先后用三个墨洛温家族的人做国王。他是虔诚的基督徒。死后,法兰克重新分裂,纽斯特里亚贵族叛乱,推出新宫相。
3、查理?马特(约688—741.10.22)
绰号“铁锤”,是丕平二世的私生子。丕平二世死后,开始夺权。他打败纽斯特里亚的国王和宫相,以克洛塔尔四世为傀儡。715年,率军抵御莱茵河弗里松日耳曼人和萨克森人的进攻,并征服了萨克森人。克洛塔尔四世死后,将希尔佩里克二世从阿基坦接来,继续为傀儡国王。719年,成为全国的宫相。724年,远征莱茵河、多瑙河流域的萨克森人。732年阿拉伯人威胁高卢,“铁锤” 查理于普瓦提埃打败阿拉伯人。733年勃艮第人称臣。他实行采邑制,后因健康状况不得不归隐。死后将国土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
4、丕平三世(约714—768.9.24)(751—768在位)
绰号“矮子” 丕平,为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714年“铁锤” 查理死后,卡洛曼继承父业为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丕平则为纽斯特里亚、勃艮第、普罗旺斯的宫相。二人与以往的王国继承者一样,刀刃相加。746年,“矮子” 丕平获胜。747年,卡洛曼进入修道院脱离尘世。750年,罗马教皇请求他出兵制止伦巴第对罗马的侵扰,他提出成为国王。751年11月贵族们推选成为国王,并由大主教卜尼法斯为他涂圣油,加冕。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懒王” 希尔德里克三世被逼,进入修道院,从此,墨洛温王朝结束。 753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为求得丕平的帮助,越过高山,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后丕平派兵护送教皇回罗马,打败伦巴第迫使其归还教皇得领地和财产。但伦巴第未履约,756年丕平再次进入意大利,将意大利中部领土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748、753年两次平定萨克森的叛乱。749年镇压巴伐利亚人的起义。768年征服阿基坦人的叛乱,回国途中死去。他把国土交给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
5、查理一世(约742.4.2—814.1.28)(768—814在位)
为“矮子” 丕平的长子。753年教皇斯蒂芬二世到法国时,12岁的查理代表父亲迎接教皇,教皇亲自为查理用油膏头,表示希望他将来为王。丕平三世在760年降服阿基坦,查理也随军参战。768年丕平三世死后,与弟弟卡洛曼分得国土。但查理决心独霸天下,与岳父伦巴第王狄德里乌斯、表兄弟巴伐利亚的塔西洛公爵结成反卡洛曼的同盟。可是,771年卡洛曼突然死去,其妻带着儿子逃亡伦巴第。伦巴第王背弃盟约,要教皇为卡洛曼的儿子膏油。774年查理进军伦巴第攻陷其都城帕维亚,自立为伦巴第王,卡洛曼之子不知下落。
在772—804年间,萨克森人不断起来反抗查理的统治。782年一次就处死4500名俘虏。经过18次大战最终平定了萨克森人。这时,他的领土西起大西洋,东至多瑙河,北起波罗的海,南达地中海,史称查理曼帝国。781查理至罗马,为两个儿子丕平和路易加冕为伦巴第和阿基坦国王。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亲自将罗马皇帝的金冠戴在查理的头上,尊他为罗马皇帝。806查理欲将国土分给几个儿子,但两个年纪大的儿子已经先后死去。813年只好为阿基坦的虔诚者路易加冕,几个月后,死去。
6、路易一世(约778—840.6.20)(814—840在位)
绰号“虔诚者”路易。781年为阿基坦国王,813年9月与父共掌政权。814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亚琛加冕。他试图防止国家的分裂,更换父王的大臣和顾问,代之以从阿基坦来的人。但这种做法恰恰制造了分裂。称帝后,将国土分给几个儿子。817年7月的亚琛大会上,将阿基坦分给丕平,巴伐利亚给“日耳曼”路易。同时宣布长子洛泰尔为唯一的皇帝继承人与他共掌政权。他将原来已经分给侄儿贝尔纳的意大利又给了洛泰尔,引起贝尔纳的反抗。路易镇压了叛乱,挖去贝尔纳的双眼,后死去。818年皇后死去。4个月后,与巴伐利亚公主尤迪斯结婚。823年6月生查理(绰号“秃头”),路易一世对查理宠爱异常,从而改变以前的安排,把长子洛泰尔派往意大利,“秃头” 查理得到帝国东部的国土,包括德国、阿尔萨斯和勃艮第的一部分。
路易一世前妻的三个儿子更为不满起来反抗。830年他们试图废掉父王路易一世,实行强行监护,把后母关进修女院,洛泰尔摄政。10月,尼日梅冈会议决定皇帝复位。831年2月在亚琛的第二次分土大会上,洛泰尔任意大利国王。832年路易一世从丕平手中收回阿基坦,分给查理。834年三个儿子再次叛乱,废黜皇帝。3月与丕平、“日耳曼”路易讲和。下半年,洛泰尔再次叛乱,但两兄弟没有响应,洛泰尔只得回到意大利。路易一世得胜后将更多的土地分给查理。839年“日耳曼”路易再次叛乱,但被赶回巴伐利亚。839年5月30日的沃姆斯第四次分土大会上,将法兰克给洛泰尔、查理;巴伐利亚给“日耳曼”路易。“日耳曼”路易再次起兵,迫使路易一世决定于840年7月1日在沃姆斯再开分土大会,但路易一世在开会之前去世。838年丕平死去。“日耳曼”路易和“秃头” 查理对于洛泰尔要他们臣服的做法表示抗争,这样三兄弟又斗争了几十年。贵族们也参与其中。
7、查理二世(823.6.13—877.10.6)(843—877在位)
又称“秃头” 查理,是路易一世与巴伐利亚公主尤迪斯所生子。他与路易一世前妻的三个儿子:洛泰尔一世、丕平、“日耳曼”路易为继承父业发生内战。838年丕平死,840年路易一世去世,内战又起。843年“日耳曼”路易联合查理迫使洛泰尔接受“凡尔登条约”。查理得到西法兰克王国,即今日的法国;“日耳曼”路易得到东法兰克,即今日德国;洛泰尔得东、西法兰克之间的中部王国,称意大利王国。 855年,洛泰尔死,他的三个儿子又将国土瓜分。洛泰尔二世得到洛林;路易二世得到意大利;查理得到普罗旺斯。五个王国互相攻打。858年,“日耳曼”路易入侵“秃头” 查理的国土。864年“秃头” 查理俘获丕平之子,占据阿基坦。869年,洛泰尔二世死,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秃头” 查理订立梅尔森条约,瓜分了洛林,查理占据洛林西部。875年洛泰尔的儿子路易二世死。875年的圣诞查理在罗马接受教皇约翰八世的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876年,    “日耳曼”路易死,查理趁机侵入其领地,“日耳曼”路易的儿子击败。877年查理去世。
从850年起,阿拉伯人西侵,占据地中海沿岸;匈牙利人侵掠东法兰克后,西进至法国的勃艮第、图卢兹。维京人和诺曼人占据了西法兰克北部的鲁昂,引起法国的恐惧。845年诺曼人攻至巴黎,巴黎公爵“强者”罗贝尔保卫巴黎,查理出重金使诺曼人退兵。
8、路易二世(846—879.4.10)(877—879在位)
“秃头” 查理的儿子,绰号“口吃”。867年继位为阿基坦国王,877年父死后为法国国王。他是一个平庸、无野心的人,曾拒绝教皇为他加冕。
9、路易三世(863—882.8.5)(879—882在位)
“口吃”路易的儿子。路易二世死后,与弟弟卡洛曼继承国土。路易三世得到西法兰克和纽斯特里亚。他的堂兄弟东法兰克的小路易在贵族挑动下,侵犯路易三世的领土,路易三世以割让洛塔林基亚西部求和。882年他打败诺曼人的进犯,短时间抑止了诺曼人的南侵。
10、卡洛曼(?—884.12.12)(879—884在位)
路易二世的次子。父死后与路易三世共同为西法兰克的国王。后来在狩猎时意外死亡,年纪不到20岁。卡洛曼死后应由路易二世的遗腹子“傻瓜”查理继位。但因其年幼,由东法兰克的“胖子”查理三世摄政。此时,东、西法兰克名义上是一个国家。
11、查理三世(839—888.1.13)(882—887在位)
“日耳曼”路易的儿子,绰号“胖子”。876年父死成为士瓦本国王。879年接受为意大利国王。881年教皇约翰八世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882年继承萨克森,成为整个东法兰克的皇帝。884年西法兰克卡洛曼死后,形式上重新统一了查理曼帝国(885)。
    但他也是个平庸无能的皇帝,886年,当诺曼人再次侵犯巴黎时,也同样献金求和。正因于次,他的侄子阿努克在887年于法兰克福称帝。而西法兰克也推选厄德为法国国王。

卡佩——加洛林王朝(交替)
1、“强者”罗贝尔
巴黎公爵,曾为“秃头”查理的大臣。865年打败诺曼人,866国王将治理纽斯特里亚的全权交给他,成为纽斯特里亚国王。866年9月死于与诺曼人的战斗中。
2、厄德(?—898.1.1)(888—898在位)
“强者”罗贝尔的儿子.继承其父为巴黎公爵,曾击退885-886年间围困巴黎的诺曼人,保卫了巴黎,正因为如此,被选为国王.此时,各地领主纷纷建立城堡,抵御外侵,扩充自己的势力.
加洛林王朝的威望日益跌落,但也有不少权贵反对厄德.两派经常发生战争,可见,厄德的地位并不稳固.从此,加洛林王朝和“强者”罗贝尔的后代不断争夺法国的统治权.王位争夺的战争持续了近百年.

加洛林王朝
12、查理三世(879.9.17—929.10.7)(893—922在位)
   路易二世的遗腹子,绰号“傻瓜”。其继承权一直受到非议。880年在异母兄弟路易三世和卡洛曼的要求下,被废除其继承权。厄德称王时,有些贵族出于自身利益拥护加洛林王朝,反对厄德。冲突的结果是厄德和查理三世一并称王。893年,兰斯大主教福尔克为查理三世加冕成为西法兰克国王。898年厄德死后,成为西法兰克唯一的国王。911年东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末代国王路易死,查理曼帝国的版图再次统一。
   911年“傻瓜”查理与诺曼人首领罗洛签定条约,法国允许诺曼人在赛纳河下游建立领地,并封罗洛为第一代诺曼底公爵。诺曼人皈依基督教,并对法国称臣。
   但“傻瓜”查理懦弱无能,无力抵抗诺曼人的侵扰,将纽斯特里亚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诺曼人。有些贵族公然称王,如:巴黎的罗贝尔(922)、勃艮第的劳厄(923),查理却无可奈何。他对洛林事务的干预引起贵族们的不满,922年拥立罗贝尔为王。923年在战斗中罗贝尔被杀,“傻瓜”查理也中计谋被俘虏,在狱中度过余生。
罗贝尔王朝,又称卡佩王朝
3、罗贝尔一世(约865—923.6.15)(922—923在位)
他是厄德的弟弟,承袭为法兰西公爵。其父和哥哥都是纽斯特里亚国王。911年曾在沙特尔大胜诺曼人,由此成为举足轻重的权贵。与诺曼人订立“圣克莱尔条约”,使诺曼人定居下来。这时,他与“傻瓜”查理不和,922年6月公开叛乱,被立为王。923年双方在苏瓦松大战,“傻瓜”查理溃败而去,罗贝尔也在战斗中死亡。拥护罗贝尔的贵族邀请“傻瓜”查理讲和,将他擒获,囚禁起来;并拥立罗贝尔的女婿鲁道夫为国王。
4、鲁道夫(?—936.1.14)(923—936在位)
罗贝尔一世的女婿。922年与罗贝尔一世一起叛乱,驱逐国王“傻瓜”查理。923年罗贝尔一世死,被推为国王。开始权贵并不承认他,直到929年查理死后,他的地位才得到改善。在位期间经历无数次战争,面对诺曼人的进攻,他不得不起来还击。在位13年后死去,没有后嗣。贵族们欲拥立罗贝尔一世的儿子伟大的于格(大于格)为国王。但大于格怕引起进一步的战乱,因而奉加洛林王朝“傻瓜”查理的儿子路易四世为国王,挟天子以令诸侯。

加洛林王朝
13、路易四世(921—954.9.10)(936—954在位)
   “傻瓜”查理的儿子,绰号“海外归来者”。923年父被囚期间,母带其去英国避难。他母亲是英国威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的女儿。936年鲁道夫死后回法国。他母亲的妹夫是罗贝尔一世的儿子大于格。路易四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他争斗,他甚至从巴黎迁到拉昂,以躲避大于格。940年,大于格进攻拉昂,德国国王奥托一世支持叛军。942年当他即将战败时,与奥托讲和。943年又与大于格讲和。945年因干预诺曼底事务被囚禁了一年。后与奥托的妹妹结婚,得到奥托的支持,收复许多的失地。后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
14、洛泰尔(941—986.3.2)(954—986在位)
    路易四世的长子。起初大于格掌握着他,后来他的叔叔科隆大主教布鲁诺又控制了他。965年叔父死后,他的地位更加低下,领土只有一点点,各采邑相互争斗,四分五裂。976年,他支持洛林反对奥托二世,可是奥托二世将下洛林公爵领地给了他的弟弟查理,而他的弟弟无法驾驭。985年,他第三次入侵洛林,这促成兰斯大主教阿达尔贝鲁和卡佩一起反对他。直到死前,他还准备征服洛林。
15、路易五世(967—987.5.21)(986—987在位)
    洛泰尔的儿子,绰号“懒王”。他继位后不听从母亲埃玛和兰斯大主教关于要与德国友好的劝告,欲以叛国罪审讯兰斯大主教。但在一次狩猎中意外地死去。这时,只有路易五世在下洛林的叔父查理是加洛林王朝唯一活着的男性成员。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做继承人的。但查理不得人心。于是,法国贵族抛弃了加洛林王朝,代之以卡佩王朝。
http://www.hawkaoe.net/bbs/thread-39902-1-1.html去看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0

精华

1096

积分

伯爵

耕战
0
鹰币
11
天龙币
0
回帖
425

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活跃者

附庸关系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8: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给人的印象总是比较弱,不过法国文化真是令人心醉。
http://www.hawkaoe.net/bbs/thread-39902-1-1.html去看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精华

2669

积分

公爵

耕战
510
鹰币
144
天龙币
0
回帖
181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2-5-11 1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12-23 11:32 , Processed in 0.208822 second(s), 5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