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查看: 2392|回复: 3

[品三国] 三国官职细说

[复制链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27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发表于 2012-11-11 1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系转帖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谥: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参考书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官制辞典>
俸禄的种类:
    东汉官员俸禄大体上有如下标准: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石”是一个重量单位,班固的解释是,“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根据这个算法,加上考古实物证实,汉代的一石合现在的60斤。
    二千石即12万斤,指的是粮食。写到这里,我暂时离开了电脑,专门跑到离我所住公寓不远的一家超市里侦察了一番,见超市里每500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标准粉、富强粉的零售价格分别为140元、153元、172元、135元、157元。
    如果按这个水平,以每一斤粮食1.5元计算,12万斤粮食约合18万元,这里指的是年薪,即月薪1.5万元,是实付工资,因为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也不扣各种保险、公积金。不算太高,也不算很低。
    “中”的意思是加强版,比标准版稍高;“比”的意思是简化版,比标准版稍低。二千石是一个重要的杠杠,大体上相当于部长级,在军队里相当于军长这一级。再往下,到六百石这一级,相当于县长。
    但东汉公务员的工资不是拿粮食折成钱发,而是实行半米半钱制,即一半发货币,一半发实物,避免物价严重波动的时公务员领到工资却吃不饱饭,考虑得挺以人为本。
    据后汉《食货志》记载,桓帝时一石米价格是50钱,30亿钱可以买6000万石大米。汉代的一石是现在的60斤,折合36亿斤大米。嘉庆时江南一石米的价格约为一两五钱白银,一亿两白银可以买大米6600石,清代的一石约合100斤。
    东汉对地方官实行严格的属地回避制度,本地人不能在家门口做官。桓帝又把这个制度更加严格化,推出了所谓的“三互法”,把回避的范围扩大到“婚姻之家”和“两州人士”,即有通婚关系的两家人也要相互回避,另外,毫无关系的甲、乙两个人,如果甲郡人任乙郡守,那么乙郡人就不能再任甲郡守。
    汉代的教育体系很发达,不仅在京师洛阳设有当时全世界规模最高、水平最高的大学--太学,而且在各地方都设有官学,像谯县这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又是州刺史署所在地的大县,官学更是具备了相当规模。
    汉代的官学走的是全民教育路线,不仅收官宦子弟,也收平民布衣家的孩子,有钱的能上,家庭条件困难的也能上。即使在京师的太学,只要学习成绩出众,交不起学费、甚至负担不起生活费,一样有办法完成学业。
    具体的办法很多,有的可以在外面打点短工,搞点社会实践,半工半读,有的干脆在学校里打工,穷人家的孩子给同学中那些富人子弟们当仆人。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在宿舍里生火做饭,以节省开支。这些都是学校允许的。
    宽松的教育政策扩大了教育规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三国时期为什么能出现“人才之盛”?与刘汉一朝发达的教育体系直接相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发表于 2012-11-11 10: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不是很明白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者军权之间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27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11-11 11:39 编辑
qs 发表于 2012-11-11 10:56
一直不是很明白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者军权之间的关联。。。

这是一笔糊涂账:

 在古时,太尉与大将军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一般认为,大将军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而太尉大致类似于政府的国防部长。实际在不同的时期,这两者的权重有很大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职位权责划分的变化,也有时是因为在职者权势的影响。  大将军最早在战国时开始设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モ是矣。”汉高帝刘邦在汉中时,拜韩信为大将军。“初拜信,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儿戏耳。’乃择良日,斋戒设坛,以礼拜之。”登基以后,又以窦婴为大将军,每朝大议,列侯莫敢抗礼。
  汉时的将军职位与公相当的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种,“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
  汉武帝时卫青为车骑将军,几次北击匈奴立有大功,武帝使使者持大将军印,于塞外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独揖。”武帝想格外地对卫青表示尊宠,故又设置了“大司马”的官号,“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加青大司马位,冠於大将军上,共为一官。”是为最高武职。后来霍光、王凤等都任大司马兼大将军。直到汉成帝绥和二年,才罢去大将军官位,只保留了大司马的印绶。
  刘秀起兵河北,占据洛阳以后,四面征伐,统兵的将军们都称“大”,有很多杂号大将军的封号,如虎牙大将军盖延、征西大将军冯异、横野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杜茂、河西大将军窦融、建义大将军朱佑、建威大将军耿弇、负责维护军纪的“刺奸大将军”,后来的征南大将军岑彭等,天下初定后规范了官制,裁撤了大量武职,以大将军吴汉领大司马职。东汉时,大将军自为一官,不再附加大司马官号,位在三公之下,置官属,受太尉节制。
  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权震一时,公卿百官为了显示逢迎,共同奏请,把大将军这个官位定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属下的长史、司马为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为六百石官秩。“宪初为此官,威振天下,尚书以下欲拜之,伏称万岁。尚书令韩棱曰:‘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乃止。”东汉的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到了“跋扈将军”梁冀任大将军时,官属比三公多出一倍。汉末时多以外戚为大将军,如安帝先以舅邓骘、后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顺帝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  太尉是秦朝开始设置的官号,金印紫绶,掌武事。“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大司马则是远古官位,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齐威王时有司马田穰苴,楚有大司马景舍,项羽则有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朝一开始继承了秦朝的太尉官制,汉文帝三年时撤销,汉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汉武帝建元二年时撤销太尉官衔,元狩四年初设置了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个人觉得武帝可能觉得之前太尉太文职化,现把由武职担任的最高军职设为三公,但随着发展往往又演化成文职官、虚职化,越来越虚,其实是三公整体偏序虚职荣誉化,最后归回来还是直接掌军的大将军有料,当然后来有些朝代又会对统兵将领以制约,比如宋朝枢密院冠者,加於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冠大司马之号。(显然是在分权)汉宣帝地节三年单独设置了大司马官位,不冠将军,但没有配备印绶和官属。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配置官属,禄比丞相。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重又冠回到将军称号上。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位在司徒上,配置官属,其长史为千石官秩。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改革家王莽摄政的时候,认为汉乃无小司徒,把司马、司徒、司空之号都加上了个“大”字。
  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废大司马为太尉,复旧名为太尉公,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所以汉朝的太尉即是大司马,迭替设置,从不并列(西汉是以大司马取代太尉,东汉又以太尉取代大司马),直到灵帝末期,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大司马与太尉开始并置。  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已是三国早期了,诸侯割据,朝廷只剩了个空名号,官制仍然保留,只不过威权靠实力说话,没人在意名义上的官职了。更别说各路诸侯纷纷自封自配,朝廷正式任命的反而最没含金量。长安乱那阵官职横飞,“杨奉车骑将军,韩暹大将军,假节钺”之类的笑话层出不穷,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其实都没人真当回事,象杨奉韩暹投奔袁术后,还不是老老实实当了个部将。
  曹操迁都许昌,拨乱反正,秩序渐渐恢复。此时大将军职位仍在三公之上。曹操自为大将军,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袁绍无法忍受自己竟然位列曹操之下,上表推辞不受。当时袁绍盘踞河北,实力占绝对优势,曹操还是惧怕他的,连忙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赐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曹操自己做了司空,行车骑将军。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设置太尉,官属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掾属(东西曹等)、舍人,以及营军刺奸、帐下都督、令史。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地位显赫,但都没有具体事务管理,仅是官高禄厚,参与朝政而已。黄初四年廷尉高柔曾给曹丕上疏,建议增加三公决策大权,但没见有下文。太尉王祥与荀顗谒见晋王司马炎,“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孙盛《晋阳秋》载:“二月,文帝进号为王,太尉王祥独长揖。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相反的例子是何曾,“文帝为晋王,曾与高柔、郑冲俱为三公,将入见,曾独致拜尽敬,二人犹揖而已。”
  魏国建立的延康元年,第一任太尉是太中大夫贾诩,大将军是夏侯敦。不久夏侯敦死,次年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黄初二年孙权奉表归降,封大将军,吴王。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则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吴有左、右大司马。黄初年间魏还增加了“上大将军”,以曹真为之。吴国有样学样,亦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黄初四年贾诩、曹仁先后病死,廷尉钟繇接任太尉。自孙权叛后,魏国未见大将军记载,但曹丕死时,受遗诏的倒是有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好几位“大将军”。
  魏明帝曹睿即位,任命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大将军的职位仍是最高。太傅、大司马的秩位也均在三公之上,只有骠骑大将军稍低于司空。
  魏制,“大司马或屯合肥,或屯皖,以备吴;大将军每屯长安,以备蜀。”此间曹真都督关右,“右将军张郃击(诸葛)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曹休则在石亭败于陆逊,不久忧病而死。
  太和四年迁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从两人一同统兵伐蜀的前后事情来看,曹真地位高于司马懿。次年曹真、华歆皆死。青龙元年,公孙渊斩送吴使,封大司马、乐浪公。  青龙三年,司马懿由大将军迁为太尉,但是大将军改在三司之下。后来又改回到三司上。“曹睿寝疾,拜曹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曹芳。曹爽为正,司马懿副之。”
  有史料载,本来明帝遗命的大将军是燕王曹宇,但被曹爽利用刘放、孙资矫诏免之。曹爽与司马懿共事仅一个月,曹爽上奏朝廷,以司马懿功高盖世为名,请求升他为太傅。曹芳遂下诏曰:“太尉体道正直,功盖海内。昔周成王建保傅,近汉光武设大司马,皆所以优隆俊杰,必有尊也。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太傅、大司马,朕甚嘉焉。朕惟朝议以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又太尉姓与之同,故用低回,有意未遂耳,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太傅一职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  征东将军满宠接任司马懿的太尉之职,没过两年病死,以领军将军蒋济继任。蒋济死后是司空王凌接任。不到两年淮南第一叛,事败后王凌自杀,司空司马孚任太尉。
  嘉平元年高平陵政变,大将军曹爽被免,此位虚置。直到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后,卫将军司马师改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事实上执掌朝政,次年改为大将军。事实上这段时间魏政全归司马氏,汉末皇帝成为傀儡的局面再次出现,朝廷百官无论称为三公也好,大司马也好,皆惟司马氏之马首是瞻,谈不上有什么权柄了。
  “自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大将军司马师亦是权倾朝野,他使了一招掩耳盗铃,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但后来还是改了回来,仍在三司之上。直到西晋太康元年,“琅琊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止兀二年司马师死,卫将军司马昭继任大将军,这一年吴大将军孙峻和蜀大将军姜维先后大举进攻,但都被击败。
  司马昭权势张焰,不久加号大都督,司马孚迁为太傅,以司徒高柔为太尉。
  淮南第三叛平敉之后,司马昭几次被加相国、晋公,都坚辞不受,直到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时才正式进位。此时太尉高柔病死,不久成都投降,以征西将军邓艾为太尉。钟会之乱,邓艾亦见杀,乃以司空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直至司马炎受禅。  蜀国不设史官,能看到的资料相对缺少些。大致印象是建国后即设丞相,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即执掌军政大权。诸葛亮死,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次年杨仪废,蒋琬进为大将军。又数年,进蒋琬为大司马,实际上前后十余年独掌蜀国权柄。延熙六年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兴势之役击退曹爽大军进犯,威权渐渐加重。蒋琬死后蜀国的实权就都在大将军费祎身上,直到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才由卫将军姜维控制了军权。姜维连年北伐,延熙十九年进位大将军,一度自贬为后将军,后复位。  吴国的资料也不多。孙权称帝,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赤乌四年,大将军诸葛瑾死,六年,丞相顾雍死,次年以陆逊为丞相,一年后亦死。赤乌九年,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孙亮即位,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吕岱为大司马。但实际权柄还是在诸葛恪手里。孙峻杀了诸葛恪后,封丞相,掌握军政实权。吕岱死后,滕胤为大司马,不久败亡。
  孙休继位后以大将军孙琳为丞相,没过多久收斩之。永安五年以濮阳兴为丞相,丁奉为大将军。孙皓立,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凤皇二年,以陆抗为大司马,次年卒。  据载,蜀国于章武三年设置太尉,据《三国会要》注引,《唐书·世系表》中记载有个叫上官胜的人曾做过蜀国太尉。吴国于建衡三年设置。  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27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11-11 12:05 编辑

其实主要和个人的权柄以及国家的安定程度有关,尤其是后者:在战事较少的年代,中央的最高军事主官太尉(大司马)完全可以兼任军队中实际最高指挥官大将军,甚至这种情况下军权是不需要那么高度集中的,所以也没有大将军之说,太尉高于大将军;在国家不甚安定,需要集中军权交由军事才能较杰出的少数人指挥时,这时整个国家对军事胜利的依赖就远远大于其他方面,军政方面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此时直接指挥领军的大将军必然高于中央文职军事长官,当然也高于于太尉之类相平级的三公,军国主义国家,军阀统治嘛,自然是兵强马壮者王之,都快能篡权的人了,自然高于一切现有文职官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11-22 05:02 , Processed in 0.128435 second(s), 5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