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1-17 01:46:14

兵力5比1 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装备相当的八国联军?

清军与八国联军,11.3万人对2万人的较量,北京地区的战争仅仅打了56天就全线溃败。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军队与外国列强军队的作战,几乎逢战必败。每一次战败都使得国家利益进一步丧失,民族灾难进一步深重。清政府也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国家将无存于天下。在他们看来,军事上的失利是由于武装力量不强大导致的。于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下决心花大投入建立一支新式军队。这支军队还真的建立起来了。当时,清政府按照德国军制编练军队,武器装备也从德国引进。到1900年,清政府已有两支新式军队。

正在这时,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在北京与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清军共有11.3万人,包括聂士成的淮军、宋庆的毅军、袁世凯的新军和董福祥的甘军、庆亲王奕劻的神机营、端郡王载漪的虎神营,以及直属九门提督、步兵统领的御林军。此外,还有配合清军作战的大批团练、义和团民。而且自甲午战争后,清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训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据清海关统计,经天津口岸输入的武器仅在1898—1899年间就猛增了8倍之多,这表明北洋地区的军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其装备也得到了更新。其中武卫军、神机营等大都采用西式先进武器,并配备速射机枪和各式大炮。用现代的话说,清政府正规军与联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没有形成“时代差”。

而八国联军的兵力数量占有劣势。八国联军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但是,实际的兵力不多。共有20000人。其中:日军10000人;俄军40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000人;法军800人;德军100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军队加在一起,不到100人。

清军又是在本土作战,有着可靠而良好的后方基地,军队可以有不断的补给。特别是天津大沽炮台,尽管这里是联军通往北京城的必经之路,但是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雇佣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花大气力重新改造了大沽炮台,成为19世纪末世界最强的堡垒之一,是联军登陆的最大障碍。这座炮台上配置着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先进的堡垒炮,并且部署了4艘德国制造的鱼雷舰。如果联军攻不下大沽炮台,他们除非飞到北京城。

可是,这么好的作战条件,清军再次一败涂地。1900年8月13日午夜,俄军司令李尼维奇命令参谋长瓦西里耶夫斯基率部,在曾经帮助袁世凯训练新军骑兵部队的挪威人曼德的带领下,趁大雨清军哨兵疏于戒备的时候,摸上东便门,拉开了联军强攻北京城的序幕。紧接着,联军各部队按协同约定:日军攻击齐化门,即现在的朝阳门;美军第14步兵团攻击沙窝门,即现在的广渠门;英军第12炮兵团攻击安定门,最终向正阳门推进。清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16日,日军占领皇宫;17日,整个北京城沦陷。而大清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傀儡皇帝早在二天前就出德胜门西逃了。

大清国有那样好的新式陆军和作战条件,怎么又打败了呢?而且这一败,差点让中国亡了国。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一而再地让人家轻易就攻占了呢?这在世界近代战争史上,只有法国有过这样可耻的记录。1900年6月21日,也就是阴历的五月二十这一天,在开了4天御前会议后,清政府决定对外宣战。宣战是国际法规定的当事国的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战争的法律程序之一。但是,宣战要有几项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宣战?对什么国家宣战?和几个国家宣战?什么时候开始与对方进入战争状态?这是宣战书的基本要件。然而,清政府这次的宣战诏书却都没有。并且,这份宣战诏书只在内部发布,而没有以任何形式送达任何外国政府,好像传达一份内部文件。怪不得收到这份“内部文件”的盛京将军增祺,非常不解地上书讲示:“此次中外开衅,究系何国失和?” 这表明,从一开始清政府就把如何处理重大内外关系视作儿戏,始终拿不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义和团或剿或抚,或剿抚并重,简直是朝令夕改,致使京津局面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武装势力为保护在华利益,又把镇压义和团运动不利的矛头指向清政府,频频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压力和武力威慑。清政府简直是内外交困,只得仓促对外宣战,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当然,也企图借用义和团势力,回敬一下外国列强对中国政治派别矛盾斗争的介入。用慈禧的话讲:“洋人侵我太甚,不免让人动气”。所以,清政府做出的一个非理性的开战决策,也就不奇怪了。

从1900年6月21日宣战到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签定《辛丑条约》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历时439天。考虑到 1900年8月17日联军占领北京全城以后,清中央政府亡命西北,联军完全控制了战争局势的因素,所以,不算东北地区的反对侵略者的斗争在内,北京地区的战争仅仅历时56天。

在这56天中,分为:大沽口登陆与抗登陆作战;天津攻防战;北运河阻击战;北京保卫战4个阶段。尽管在作战中,清军中不乏不畏牺牲、英勇作战的官兵,比如,于6月13日阵亡在天津八里台的淮军首领聂士成。然而,从总体上说,清军拿着近代化的武器装备,打的却是一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1900年,正如1894~1895年那样,并不是中国被外国敌人打败了,实质上,再一次被外敌打败的乃是京师所在的直隶部队

19世纪末,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已有瓜分中国之势。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之际,民间反抗外来侵略的自发运动逐渐形成。1898年, 在华北地区出现了以 “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到1900年,义和团逐渐发展到包括京、津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而清政府一方面慑于义和团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则企图利用义和团来抵制列强干涉,对义和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长期采取默许的态度。

义和团的反帝活动使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帝国主义列强即以此为借口,合谋武装侵华。从1900年5月开始,英、法、美、德、日、意、俄、奥等国分别从在华军事基地、殖民地国家和国内调兵侵华。6月战争爆发,慈禧仓惶西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结束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之役使清政府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又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次战争,联军最多时总兵力达到12.8万人(实际参战兵力约三四万人)。而驻军直隶、京津地区的清军共有11.3万人,包括武卫军、神机营、虎神营、淮军、练军、八旗、绿营各部。此外,配合清军作战的还有大批团练、义和团众,应当说清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而且自甲午战争后,清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训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场战争虽然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在战争的某些方面和部分战役当中仍然显示出清政府自甲午战争后的整军建军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军的战斗力也较此之前得到了一些提高。在战争中,部分清军和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使联军遭到了一定的损失。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一支联军从天津出发,企图进入北京,沿途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不断阻击,最终以62人死亡,228人受伤的代价狼狈逃回天津。参战清军的战斗力使西方军队印象深刻,“尽管这支军队在士气上和纪律上是不能和欧洲军队或日本军队相比的,但在现时却是一支很厉害的力量,足以将整整一个团的俄军围困在天津城,阻止两千多人的联军部队进入北京。……这支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之佳,弹药数量之足,并不比联军逊色。”西摩尔远征军的败退,“暂时消除了曾为人民相信的神话,即一支小的现代外国军队,能够从中国这一端打到那一端而不会遇到有效抵抗 ”。事实上,西摩尔退回之后,联军官方估计推进到北京和维护交通线,所需要的武装部队得从2.5万人增加到4~10万人。

大沽口保卫战也是一场具有一定近代性质的战斗。守卫大沽炮台的清军所配备的新式大炮,多为克虏伯厂或阿姆斯特朗所造,炮台防军的训练也接近近代化。在守将罗荣光的指挥下,清军英勇抵抗6小时,给联军以极大杀伤,共击坏敌舰6艘,击毙联军58人,击伤197人。据当时一个住在塘沽客轮上的目击者说:“ 船中各西人论中国兵将未可轻视,此次以七国水师攻一炮台,能持之六点余钟之久,可谓难矣”。而在联军攻占天津之役中,军校生的表现极为英勇,300多名天津武备学堂学生誓死保卫学堂,一位外国参战人员记叙道:“这个学堂的学生是年轻的中国人,是一些剽悍而狂热的爱国者,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投降。”

鲍威尔认为:“尽管打了一些败仗,中国军队和过去相比还是表现出了若干改进,并且也为将来提供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教训。中国人在大沽,特别是天津的炮兵是杰出的。他们射击准确,阵地选择恰当,转移做得很好;还击的炮火常常证明比联军的技术高超。攻克天津城区时联军大多数的伤亡都是炮火所致。中国的炮手是受外国人训练的,而他们对所上的课学得很好。有时,中国军队很会利用地形;他们广泛地准备了阵地工事,地势还选择得好;在战斗中,他们是掩蔽和隐蔽的好手。直到被敌人挫败,都证明他们有顽强抵抗的能力。”这表明中国军队的军事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军事训练卓有成效,其战斗力比以前得到了相当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最精锐的部队——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从头至尾并未参战,这为我们考察这一时期的清军真实战斗力和此前军事教育的成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是,战争的失败仍然无情地暴露出清军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事实上这些缺点久已有之,清军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后改进了其中的部分环节,但相对于达到一支训练有素、完全现代化的新式军队的目标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再的失败除了清廷腐败、和战分歧、进退失据等全局因素外,仅就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而言,其不足之处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军队编制与指挥系统残缺不全。近代以来,战争逐渐向多兵种合成化作战方向发展,在战争中步、炮、马、工、辎重各军种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虽然在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和张之洞的自强军当中出现了合成部队的趋势,但就整个清军而言,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兵种分工和后方勤务。而在军队的指挥系统上,清军也缺乏一个统一严密的参谋系统,最高指挥机关常常出现消息不灵,情况不明的现象,发布不切实际的作战命令。如大沽炮台在6月17日已经失守,清廷却在6月19 日发布了坚守炮台的作战命令。而在战争中,清廷忽而令袁世凯带队来京,忽而令其原地驻守,忽而又令其派兵赴天津作战,使人无所适从,以致直至战争结束,战斗力颇强的袁军也未参战。

其二,缺乏具有现代知识和现代战争素养的合格军官。无法培养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合格军官始终是晚清军事教育最大的不足之处,而在清军之中,相对于低级军官,合格的中、高级指挥官的缺乏更为严重。鲍威尔认为,“中国军队在1900年,像在1894~1895年时一样,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够格的官佐。”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训练新式军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引进大批新式武器装备,并在基层士兵的训练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合格的高级军官的培养使用上进展甚微。各式军事学堂培养出的基层士官仍然为数极少,并且无法染指军队的指挥权,权力仍然牢牢地把握在旧军官的手中。“官佐队伍的主要缺点,是对基本的战略战术缺乏知识。再者,即使个别人具有某些理论知识,他们也缺乏指挥大军配合使用各种兵种的经验。”袁世凯在战后也认为:“各营将弁,其朴城勇敢者尚不乏人,然气质半属粗豪,文理亦多暗昧,其于军谋战略,平时既少研究,一旦临戎,往往张皇失措。”这种致命的缺陷使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基层士兵训练上所取得的有限进展化为乌有。虽然清军在局部的战斗中依靠普通士兵的勇敢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仍然难逃战争失败的厄运。在战争中,清军整体作战方法保守落后,主要采取分兵把守、单纯防御的消极方针,在大沽、天津、北京各次防御作战中,都被敌人正面攻击与侧翼包围而一举攻破,这些情况表明清军缺乏能够把握战役全局的将帅之才。鲍威尔也再次论述了合格军官的重要作用,他说道:“即使在装备很好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宁愿保持守势。他们的侧翼以及后方只要一受威胁,他们总是立刻撤退。这种缺点似乎是由战斗训练不够和领导不佳产生的,而并非是由于勇气不足;如果他们的军佐作出榜样,那么兵士一定会战斗到死。”此外,清军军官对于随着炮火的射速、射程和杀伤威力的提高而引起的作战方式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他们仍采取保守过时的战术,特别是在守城方法上,基本沿用冷兵器时代的一套,因而尽管清军兵力居于优势,但得不到有效的指挥协同,仍不免于失败。

第三,清军后勤紊乱,机动性差。清军的整编训练均由各督抚、将领们自行办理,中央并无统一的规划,在武器装备上极为混乱。早在甲午战争中,一位美国海军少将在旅顺战役中,就目睹“一位战死的中国士兵手握一支前装滑膛枪,而他的子弹盒却装满了金属子弹”。而这种状况在战后仍未得到根本改变。1898年秋,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访问视察了清廷军队,“贝思福在士兵行列中数到14种不同类型的枪,其型式之繁杂,几乎是从连发的温彻斯特枪和毛瑟枪直到前膛装子弹的抬枪”。这种庞杂的军械配备在战争中无疑是给后勤补给的噩梦,同时也制约了清军的机动能力。清朝的各种军队号称有百万之众,而其中较有战斗力的练军、防军和新军的总数约为36万人。但据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清朝能集中到北京前线的军队却只有14万人,而其中已在直隶的清军就已达11万人。因此,“1900年,正如1894~1895年那样,并不是中国被外国敌人打败了,实质上,再一次被外敌打败的乃是京师所在的直隶部队”。

第四,清军的训练水平仍然落后。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徒具形式,不切实战。一个外国军官认为清军根本没有彻底地操练,他辛辣地讽刺道:“至操练的方式,与其说是训练一支军队,毋宁说是在发展运动员的肌肉。”袁世凯也认为:“中国兵制,徒守湘淮成规,间有改习洋操,大抵袭其皮毛,未能得其奥妙。”其次,清军缺乏协调作战的演习,“中国不举行正式的军事演习”。

种种情况表明,清军距离一支合格的近代军队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军队虽然大多采用了西方的武器装备,并用西式操典训练,但仍然只是徒具形式。对于近代军事的真正内涵,无论是指导改革的规划者还是普通的士兵都所知甚少,而高级军官尤甚。在军队体制改革上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长久存在于清军中的弊端也仍然存在。1899年,在中国军队中当过多年教习的瑞辛格少校就对中国军队作出了一写列的批评,他指出:“中国的军队领导弱,号令不统一、武器不划一、缺乏有效率的后方勤务系统、物资保管马虎……除了这些不健全之处以外,还要加上已令人不满的贪污、徇私、吃空额和饷银过薄。”这些弊端并不是无人指出,然而,清政府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中体西用、只重器物、不重制度的改革方式使这些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装备新式武器,排出整齐的队列并不代表就已经成为现代军队。在庚子国难后,遭到沉重打击和羞辱的清政府终于认识到:“零星的军事改革,决不能使中国强大到足以承担一个十分艰巨任务的地步”。中国的军事改革,逐渐开始走上了真正的现代化道路。

鬼火 发表于 2008-11-17 04:09:15

在机械化之前陆军的机动力远远比不上海军. 海军利用机动力很容易撕破陆军的防线.
18世纪英军进攻魁北克的时候法军总兵力一直比英军多. 但被英国战舰溜了几趟以后, 登陆的时候两军人数已经差不多了. 英军在魁北克城门口登陆, 守军司令头一大, 率军冲锋, 结果法军被打成了筛子...

加农炮 发表于 2008-11-23 06:47:29

日啊!靠

其实清政府本来能保护中国的:@ 就是慈禧太后真他妈的封闭.令我国有力人才不能到外国学习!!外国的人又进不来.唉:'( :'( :'( 唉..慈禧太后,就是另到我门腐败的原因!!

超级民兵 发表于 2008-11-23 14:38:06

封建专制












.

卡鸡毛豆 发表于 2008-11-27 17:13:12

装备不是什么问题,外国人很多场合下都是用刺刀打赢的.

中国人有个特点,大部分的时候特别弱,偶尔特别强一下,比如1950-53年,现在恐怕又不行了,综合来讲,一直都比较弱,中国人民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而外国人,一直都比较强,尽管不时地出现平庸糟糕的指挥官,但是当兵的都是一贯的奋勇当先,马尔维纳斯战役的英军依然和滑铁卢战役一样英勇,这是民族性的问题

弯月圆刀 发表于 2008-12-16 22:45:59

就好象以前春秋战国时中原战车不敌草原异族的骑兵,中国人那时还没适应新打法,就象<汉武大帝>里卫青说的一句话:我们是骑在马上的步兵,骑兵熟练度不及匈奴,晚清那时也差不多

Ru43 发表于 2008-12-17 12:24:23

原帖由 卡鸡毛豆 于 2008-11-27 17:13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装备不是什么问题,外国人很多场合下都是用刺刀打赢的.

中国人有个特点,大部分的时候特别弱,偶尔特别强一下,比如1950-53年,现在恐怕又不行了,综合来讲,一直都比较弱,中国人民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而外国人,一直 ...

未必的。。。。勇敢很多时候是和民族主义这个旗帜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爱好和平什么的托词没什么意义。。。
比如抗日战争时候的中国缅甸远征军。。。他们战斗勇敢完全是因为他们就代表着中国。。。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退路。。。。比如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日本。。。日军士兵拼死。。。仅仅是因为武士道的影响吗?不是。。。因为战争中日军对俘虏基本都是迫害的。。。显然如果自己在异国的土地上战败。。。也是同样的下场。。。

滑铁卢的英军算不上英勇。。。顶多是指挥得当。。。只不过他们碰到了素质差但勇气佳的法军。。。。。

qs 发表于 2008-12-17 12:50:31

滑铁卢时的法军的确不能和之前横扫欧洲时的法军相提并论。

半透明 发表于 2008-12-17 17:53:37

原帖由 加农炮 于 2008-11-23 06:47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其实清政府本来能保护中国的:@ 就是慈禧太后真他妈的封闭.令我国有力人才不能到外国学习!!外国的人又进不来.唉:'( :'( :'( 唉..慈禧太后,就是另到我门腐败的原因!! 闭关政策早在慈禧以前就有了,清朝落后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错。

TGA-X 发表于 2008-12-17 20:49:35

原帖由 qs 于 2008-12-17 12:50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滑铁卢时的法军的确不能和之前横扫欧洲时的法军相提并论。
滑铁卢那些法军都是临时征召的新兵吧
没怎么系统训练
能把这仗打成这样也算不错了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2-17 21:45:28

即使这样,拿破仑也险些打赢了。可见其天才的指挥艺术和强烈的个人魅力。

狮子指挥的羊群胜过绵羊指挥的狮群。

“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雨果)

qs 发表于 2008-12-18 08:56:49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8-12-17 21:45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即使这样,拿破仑也险些打赢了。可见其天才的指挥艺术和强烈的个人魅力。

狮子指挥的羊群胜过绵羊指挥的狮群。

“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雨果)

所以说战争的本质是士兵的战争,不是将军的战争。国内总喜欢过分夸大优秀指挥官的作用,压低一线普通士兵的作用。我曾在一个帖子里举过个例子。游戏模式相近的《全面战争》和《三国志》两大系列,是对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好体现。《三国志》里名将是决定因素,《全战》里精兵是决定因素。可谓窥一斑可见全豹也。

中国古代的领军将领也并非不知其中道理,毕竟在一线厮杀的名将,对于自己究竟为何能获胜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尉缭子》《司马法》《唐李问对》《练兵实效》里都明确提出过练兵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至于所谓的计谋,这些文献里则是很不以为然。诸葛亮因其“善于治军”(即练兵),北伐期间一直能以少量步兵对抗魏国骑兵,且从未得大败。因为这两点,诸葛亮历来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谁知到了现在,突然冒出一群看了陈寿《三国志》就以为明白历史真相的主,抓住一句“奇谋为短”大肆攻击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真是可笑可叹哪。

作为一个军事家,任何时候都明白,靠训练,靠装备,乃至靠蛮力死撑烂打,都永远比靠所谓的计谋,所谓的智取来得可靠,坚实。远有亚历山大横扫欧亚,近有欧洲列强瓜分世界,莫不如此。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2-18 11:05:16

统帅还是很重要的,滑铁卢充满一些偶然因素,所以才让人觉得惋惜,拿破仑当时手上的法军基本是乌合之众,但还能这样,充分说明了统帅的作用。

基本上军队素质不会差太多,除非装备(比如鸦片战争。列强能瓜分世界,是因为技术差距太大了,完全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区别,是时代的差距,这个基本不可能靠统帅的个人因素弥补),战术思想和作战方式(比如成吉思汗的蒙古和同期别的民族)相差太大,那要获胜会很难。

如果历史上没有一些优秀的统帅,那再优秀的士兵也没用。比如没有成吉思汗,蒙古人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会被集结起来对世界造成那么大的灾难(即使蒙古人有那样的革命性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式,没有成吉思汗这样的人,也是一盘散沙)。同理,帖木儿也是如此,没有他,中亚突厥人不会那样东征西讨,百战百胜,最好的对比,帖木儿一死,他的帝国迅速分崩离析,士兵还是那样的士兵,就是少了这样一个人,绝大的反差。同样的还有亚历山大,他一死,就平静了。威廉如果不是意志坚强,在黑斯廷斯那样的坚持到底,那应该军队失败,就因为有了这样的统帅,历史改写了。

还有元末的那个察罕帖木儿,基本上都讨平了,连朱元璋都打算归降了,就那么一个偶然事件死掉了(朱元璋兴奋得大叫“天下无人矣”),同样那些蒙古士兵还在,没有了他,历史迅速改写,蒙元迅速北迁。如果士兵起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不管统帅在不在,也不应有如此大的反差。

很多天才是可以改变历史的。如果没有一些偶然因素,滑铁卢的结果也可能改写,哪怕滑铁卢法军不是精兵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8-12-18 11:19:50

统帅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指挥家,也绝对不可能都是人们意淫出来的.策略往往会起到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很多人把战争胜败的关键几乎全揽到将军身上,这主要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里本身就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很多人盲目追随了.

至于滑铁卢,拿破仑的指挥才能毋庸质疑,不过威灵顿也不是省油的灯.但确实是出了点偶然因素,关键法军这边的向导出了点问题,而英军这边的向导就对地形更为清楚,更为了解那片洼地.

TGA-X 发表于 2008-12-18 11:26:52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8-12-18 11:05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统帅还是很重要的,滑铁卢充满一些偶然因素,所以才让人觉得惋惜,拿破仑当时手上的法军基本是乌合之众,但还能这样,充分说明了统帅的作用。

基本上军队素质不会差太多,除非装备(比如鸦片战争。列强能瓜分世界 ...
统帅的重要性应该不在于具体的统领方式吧
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激励
在一个名将的统领之下
更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
而当名将死去或离开后
士兵的作战欲望应该会大幅降低
也就是说
兵还是那些兵
但是质量已经大大不同了

TGA-X 发表于 2008-12-18 11:29:08

原帖由 CQJ-丝丝记忆 于 2008-12-18 11:19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统帅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指挥家,也绝对不可能都是人们意淫出来的.策略往往会起到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很多人把战争胜败的关键几乎全揽到将军身上,这主要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里本身就 ...

不光是那条洼地吧
那条洼地的存在确实使得法军白白损失了2千多的骑兵
但是我觉得黄昏时进入战场的普鲁士军似乎更致命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2-18 11:31:48

原帖由 TGA-X 于 2008-12-18 11:26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统帅的重要性应该不在于具体的统领方式吧
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激励
在一个名将的统领之下
更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
而当名将死去或离开后
士兵的作战欲望应该会大幅降低
也就是说
兵还是那些兵
但是质量已经大 ...

都很重要,所以说优秀的统帅不仅在其智,还有其个人魅力,能使人信服,并有信心,当时的法国人很多都想“跟着皇上干,有希望”,把拿破仑当神,充满了信心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2-18 11:33:27

原帖由 TGA-X 于 2008-12-18 11:29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光是那条洼地吧
那条洼地的存在确实使得法军白白损失了2千多的骑兵
但是我觉得黄昏时进入战场的普鲁士军似乎更致命

如果能在普鲁士人来之前结束战争,就胜利了。本来是可以的

qs 发表于 2008-12-18 11:35:47

惠灵顿绝对称不上什么优秀指挥官,至多是个中庸的恪守各种作战信条的指挥官,他因此战成名后,历任英国政府诸多要职,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保守派。拿破仑则是不世出的优秀指挥官,1:0

法军大部分是临时召集的军队,以及一部分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核心部队,由于拿破仑的存在有着及高昂的作战士气。英军全部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但士气一般。1:1可否?

结果,2:1中的2还是没能迅速吃掉那个1,让1等到了普军来援。

所以我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应该明白,倚靠他手下的高素质士兵远比倚靠他的头脑中的各种妙计更为可靠。当然,如果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手下有了高素质的士兵,自然能天下无敌了。拿破仑也好,亚历山大也罢,在横扫天下的过程中,靠的不是各种奇谋妙计,靠的是他们手下在当时世界最高的士兵素质。

还有个例子,汉尼拔与西庇啊,也可兹为证。汉尼拔自己手下的士兵素质完全可以和罗马抗衡,但那些盟军则完全和罗马不在一个级别上。西庇阿也是优秀的指挥官,但显然离汉尼拔还有距离。

结论:一个天才指挥官+一支低素质的军队,或许能创造些奇迹,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一个平庸的指挥官+一支高素质的军队,或许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但也不会被轻易的打败。
(其实这个结论在《唐李问对》里就有了)

天才指挥官难得,高素质的军队更难得。故此历代中外军书,莫不把治军(练兵)列为首。所谓军事奇才,还从没有过不练兵的奇才呢。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12-18 11:35:53

其实不光法国人把拿破仑当神,欧洲人也是如此,不然,以精兵对乌合,结果按理说应该是早已注定了的,但当时大家都提心吊胆,不知胜负究竟如何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兵力5比1 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装备相当的八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