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保卫战,美国的战史都视作是耻辱,而日本战史更是评估,认为当时的美军打得还不如国军。
很多美国士兵都写有专门的句子是骂麦克阿瑟的,菲律宾后来活下来的老兵也都恨透了他。
而尼米兹才是美国人真正意义上太平洋的王者,几场硬仗,硬是把日本人华丽的舰队阵容给拼下去了。硫磺岛之战和跳岛战术,有人认为版权是麦克阿瑟的,事实上全是尼米兹的功劳。
论名声,麦克阿瑟要响亮得多,关键还是由于他的政治地位造成的;而尼米兹相对为人比较低调,很多功劳都被抢去了,但军人很现实,他们只崇拜强者,所以尼米兹在军人眼中的地位无比崇高。 菲律宾保卫战时,美国的武器装备要胜过日军,人数也不少,但却打成这个样子,日本进攻菲律宾的总损失人数最多也就一万人。第二次进攻巴丹时,日军才损失1千多人,却抓了7万多战俘。
跟麦克阿瑟在太平洋上的接连大捷的数据对比一下,就是鲜明的对照了,同样是硬仗,同样日军在太平洋的海军也是强得可怕。
不得军心,指挥才能的差距,这就是两个统帅带来的不同作用。 这帖子火了:lol
不过三位的争论能不能先停一下
先去站务区删下广告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可比性不高。。。。。。
菲律宾战役时候日军完全控制空制海权。。。。能打成那个程度很好了。。。
巴丹那时候基本上就是孤岛一个。。。要吃没吃。。。要子弹没子弹。。。8成以上守军还是菲律宾的半正规军。。。
而日本光陆军就投入近2万人。。。。还“宣称”善待俘虏。。。。
所以以此对麦克阿瑟的指挥能力就做出怀疑是不可靠的。。。。
而不得军心之说。。。。可以说。。。不满的人总是存在的。。。要是当初日本没那么虐待战俘说不定他们还夸他呢。。。但如果麦真的不得军心。。。是不可能步步高升的。。。。这是说明大部分人对他至少是没有意见的。。。。
尼米兹的特点是以攻为守。。。积极防御。。。
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都是这种思想作用下而产生的。。。。
但是美军在太平洋上的胜利原因很多。。。比如珍珠港后对于情报分析的重视、日本舰队大败后急于求战的心理、美日双方在舰船补充上的巨大差距等等。。。。。。
特别从补充上这点来说。。。。尼米兹的主动出击正是以有足够的可补充能力作为后盾的。。。。。所以美军不怕沉航母。。。不怕损失飞机和飞行员。。。。就是和日军打消耗。。。这点倒和南北战争时候的格兰特有几点相似。。。。。。。
说这么多。。。。
只是说。。。可以看出。。。两者进行对比的基本条件差得太多太多。。。好比拿足球规则评价篮球运动员。。。。。。
PS:士兵基本素质好比一块饼,武器补给地形环境指挥等要素都不过是个放大镜。。。。。
所以既有“千军易求,一将难得”的古语也有N多末日王朝时苦苦支撑的名将。。。。。
再PS:治军MS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中国古代军队虽不像欧洲那么松散。。。。。但是训练也是参差不齐的。。。。
比如说著名的囤田养兵。。。。实际上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愚见把治军好坏纳入统帅的个人能力。。。。不妥。。。。。。很容易模糊统帅的作用。。。。操练这类的活更接近于后勤。。。。
现代的治军。。。更接近于形成特定的传统。。。。
对于一支优秀的部队来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好的士兵。。。再好的将军。。。都会随着时间而流失掉。。。
但是唯一不变的。。。或者说能长久保持并给一支部队不断注入战斗力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和纪律。。。
这是好的领导者所创建的。。。。但又作为士兵素质的一部分而被保留下来的。。。。
[ 本帖最后由 Ru43 于 2008-12-18 23:59 编辑 ] 原帖由 CQJ-丝丝记忆 于 2008-12-18 14:42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而且我觉得,统帅不光是策略和指挥,还起到的是一种稳定军心,提升士气的作用.
"勇敢的心"里面,尽管不可能把电影当作正式的历史材料,但里面关于统帅的作用还是描述比较详细的.因为有了威廉华莱士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 ...
这牵扯到个人魅力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战前宣言上。。。让士兵体会到自己是正义的。。。自己是必胜的。。。。
但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冷兵器战争中。。。当双方接战后。。。。领袖的个人魅力即降到最低。。。。
当战局开始崩溃的时候。。。希望靠个人的反击扭转局势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可以参考克雷西(顺手拎过来- -)。。。
PS:战争双方是否有代差讨论意义不大。。。。因为觉得很容易会陷入例如冷兵器打不过热兵器、拿着AK的国家就不能和F18对抗之类的误区。。。。。
单论武器来说。。。。你只要能够逼到对方面前。。。。一支步枪的效能比一支长剑还低。。。。。。停在跑道上的飞机。。。还不如一个RPG有用。。。武器的效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削弱对方的效能。。。就是各级指挥官所要考虑的事了。。。。。
倒是示敌以弱破敌之虚这个道理从来不变。。。。。。
[ 本帖最后由 Ru43 于 2008-12-18 23:58 编辑 ] 如果的确是双方武器有代差,一般情况下根本就逼不到对方前面去,比如原来僧王的骑兵冲锋,在洋人面前,根本就不管用。双方武器有代差的话,是屠杀,不是战争,双方没有平等对话意义。也确实可能有些极其例外的情况,那要靠极大的运气和巧合,但在军事上探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不属于常态,是统计范畴里面需要排除掉的极端差值。
如果不是技术上的代差,鸦片战争后就不会有亡国灭种的担忧,正是因为这个无法靠人力回天的差距,就有了这种危机忧患意识,需要尽快赶上。
另外说到军队传统,这个的确重要,不光是整个军队,每支独立番号的部队也有其自己的传统,并不会因为创建人离开和更新换代而消失,会一直延续下去。传统的建立和创建人的思想,作风,还有部队所受过的具体考验(经验)及建立起的功勋(荣誉感)有关,而且任何更新换代都不是立即全部换光的,都是在老兵新兵逐渐交替下心口相传,逐渐的建立起这种传统,这种经验(有些经验无法靠书本,真正的面对面传授才有意义),这种荣誉感(信念在战斗中的确重要,信心!),这样才会延续下去的。一个传统的建立真的很难,但一旦在某个人群中建立起来了,那就是根深蒂固的,除非一次过把这部分固定人群全部铲除掉。所以,如果某个番号的部队被全军歼灭了,一般不会恢复番号,因为即使是同样的番号,但原来那个番号所代表的传统已经消失了,没那个精神了,同样的番号无意义,即是同样的番号,那也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和原来的部队无关。传统这个东西,对军队来说,相当于其性格,其鲜明的特征
其实大学的传统,学风也和这个近似,老一代新一代口耳相传,接替下去,那种东西,新大学即使设备先进,硬件发达,传统这个东西,就是没有,这种东西短期内是急功近利不来的。这才是大学的魂,硬件比较好办,有机缘的话短期内筹办得来,传统这个东西,是急不来的,没有就是没有。这是大学的性格 另外,我也不赞同下列说法--------
“但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冷兵器战争中。。。当双方接战后。。。。领袖的个人魅力即降到最低。。。。
当战局开始崩溃的时候。。。希望靠个人的反击扭转局势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可以参考克雷西(顺手拎过来- -)。。。”
实际上,我觉得,一个优秀统帅的意志在任何场面下都很重要,对士兵的信心和士气的影响都是关键的,特别是士兵把统帅当神的情况下,比如拿破仑。有时候,甚至有扭转局面的意义,甚至是在己方军队面临崩溃的局面下,引一段描述艾因贾鲁战役的场面描述---
“本来就缺乏信心的马木留克骑兵逐渐丧失斗志。拜巴尔统领的右翼还能勉强支撑,而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受到极大的压力,已经开始溃散。两翼士兵战斗意志的动摇象传染病一样扩散到中央,整个马木留克阵营都开始后退,局势危在旦夕。
忽都思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大军已经接近崩溃。根据阿拉伯的史料记载,忽都思脸涨得通红,气急败坏地将头盔掼到地下,大呼“为了伊斯兰!”单人匹马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所向披靡,至少有十几个蒙古兵丧生在他的刀下。忽都思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行为唤起了马木留克骑兵的勇气,他们只犹豫了片刻,就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弯刀同蒙古骑兵进行激烈搏斗。事实证明,马木留克军队先前的败退纯粹是怯战的心理在作怪,一旦他们恢复了自信心,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蒙古轻骑兵实在不擅长于近距离格斗,和马木留克骑兵较量刀法时占不到任何便宜。”
这里就可以看出,统帅的意志所起的作用,完全是孤身挽狂澜(当然,前提是己方军队有基本的素质,统帅的作用是发挥其他们的潜能,激励其信心),扭转了战局,改变了历史。
同样的战例,还可以参考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里其的作用,在军队崩盘的局面下,坚持到底,甚至不惜孤注一掷,力挽狂澜 另外,海湾战争也带来了现代军事意识的一个突破,关键是思维都变化了,立体打击。
伊拉克的士气高吧,有保家卫国的意义(虽然是他们侵略在先,但毕竟战争是在其本土上进行的,还有萨达姆多年的洗脑),美国毕竟是在境外作战。
但是不光是武器上的代差,关键整个作战意识,作战思路,甚至作战方式都有代差,这是立体化的现代战争,伊拉克在这种打击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这种意识上的突破,对世界各国都有冲击性的影响,虽然是地区小规模战争,但毕竟是活生生的首次现代战争,当时中国领导人看了录像也受到很大冲击,意识到迅速军队改革的重要性,不然没得玩,又是一个鸦片战争。
整体上有代差,你想冲都冲不到人家面前去,好比帝国时代对战,科技上有了代差,并且军事兵力上实现了更新换代(这个也很重要,若只是争升级,抢先到了先进时代,但关键兵种没有升级,相应技术没有发展,还是没有意义),再怎么指挥高超,再怎么虚虚实实,也没有用,毕竟再多的智谋技巧,最后还是要实质性的接触,才会有杀伤,整个上有代差的话,接触都没得谈,或者是一触即溃,再优秀的统帅也回天乏力
.
所以我个人认为,整体上不要有代差,只要是在代差范围内,那么看起来很大的差距,也可以通过统帅的因素弥补。人类历史上,毕竟象鸦片战争,欧洲殖民美洲那样的代差型的对抗是少数,绝大多数对抗是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上进行的(有差距,并且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代差允许内,也可看作平等意义上的对抗),因此,统帅的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只要统帅换掉,军队就不行了的现象,因为本来就是在代差范围内,一旦天才统帅离去,这个优势就消失,甚至原本是劣势,只是通过天才统帅这个关键因素转化为优势的,那么一旦统帅离去,这个因素消失了,那么就立即打回原型,恢复到原本的劣势状态。比如国共内战,仅就装备而言,双方即使有差距,也是在代差范围内,都是热兵器,不是用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态势。就算宣传“小米加步枪”(宣传的鬼话,我只是拿来打个比方),也是步枪,不是梭镖加长矛,如果是梭镖加长矛,那个根本没法和坦克加大炮玩。
而且,我觉得这个代差应该是在整体意义上的,比如就蒙古而言,其装备上,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优势,论兵刃精良,比不了西亚,论器械装备,比不了欧洲,论到马匹骑乘,马种不要说和西亚比,连欧洲都不如,而单兵素质也未见得多么优秀,要单挑,恐怕不是西亚回回和欧洲骑士的对手。但仅就单兵装备上的差距,还不是整体上的,可以通过其他优势来弥补,比如先进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式等,就如蒙古人一人多马,充分利用挖掘马匹资源的军事行进方式,就极大的缓解了后勤压力,蒙古民族天生又吃苦耐劳,对生活要求不那么高,这些都是优势,从整体上不存在代差,那么再加上不世出的天才统帅,就能成就事业。否则,蒙古人一向都是蒙古人,生活方式都没怎么变的,成吉思汗前就那么浑浑噩噩的呆在草原上,有了这个人,全部潜能就被挖掘出来了。当然,蒙古人的基本装备也不能太差了,同是冷兵器,差点儿可以,也必须杀得死人才行,要是杀不死人的玩具或是石器时代的武器,构成了代差,那也不行。
同样的,阿拉伯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初期的主力贝都因人,就是帮一盘散沙的文盲沙漠牧民,你争我夺,象虫一般构不成什么威胁,一旦被宗教信仰团结(这个很可怕,特别是成了气候的)再加上一帮天才统帅,成就了那么大一摊事业。
所以,我觉得雄狮统领的羊群胜过绵羊统领的狮群,从意思上来说,稍显夸大了点,更精确比喻性的表述应该是雄狮统领的狼群胜过豺狼统领的狮群。因为狮子和绵羊,之间的战斗毕竟存在着代差,一个食肉动物,天生的尖牙利爪,一个温驯的食草动物,伤不了人的。哪怕羊群再团结勇敢,先天上就不足,几百只都对付不了一只狮子,因为你无法构成伤害,只能是狮子的口中餐,没有反抗的能力和生理实力,就如鸦片战争。狼就不一样了,毕竟有爪有牙,有可利用发掘的本钱,几只狼还是可以搞定一只狮子的。这个就好像,实力上有差距,但是在代差范围内的,都是有一定体型的食肉动物,就算有差距,也可以通过统帅的个人能力来弥补。 个人有一种感觉,假如鸦片战争那个年代还是明朝的话,中国不一定会败 原帖由 Ru43 于 2008-12-18 23:26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可比性不高。。。。。。
菲律宾战役时候日军完全控制空制海权。。。。能打成那个程度很好了。。。
巴丹那时候基本上就是孤岛一个。。。要吃没吃。。。要子弹没子弹。。。8成以上守军还是菲律宾 ...
菲律宾保卫战美军和日军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事实上美军的装备还要胜过日军.后来衍生了一种1:30的说话(按损失比例),事实上是偷换概念的结果.
这场战役,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官方档案,都贬低了麦克阿瑟的指挥才能,美国更是视其为"耻辱",称这场战役为"惨烈".在日本官方,公认的第一次受挫也是对苏的诺门砍之役.
至于麦的地位,呵呵,这当然可以理解,麦的政治背景不一样嘛.一战时代就是年轻将军,又是富家女婿,将门之后,二战前的菲律宾太上皇,美国陆军在太平洋地区最高代言人,二战时期著名的反共英雄.等等.而相反尼米兹,他并没有麦克阿瑟那种政治背景,再加上为人比较低调,所以名声和地位都比不过麦,但在海军眼里,尼米兹就是个神人,非常的信服他.而麦就遭到了很多军人的鄙视,老兵尤其不喜欢他.
就美国来讲,太平洋战场上获得胜利,最大的关键还是海军和陆军航空兵,而不是麦克阿瑟领导的陆军. 丝丝推崇尼米兹无可厚非,但为了推崇尼米兹而狂贬麦克阿瑟,这不是应有的理性态度。
麦克阿瑟对菲律宾保卫战的失败的确有一定责任,但当时英国远东舰队已经覆灭,驻菲美军不论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不如当时大举南下的日军,你提到美军装备胜过日军,至少也应该有出处吧。麦克阿瑟曾准备自杀,但罗斯福和马歇尔命令他必须撤到澳大利亚,并承诺由他组织盟军反攻。如果麦克真真么无能,就算考虑到他的背景,救出来就是了,又何必委其反攻重任?是不是罗斯福和马歇尔的智商都不怎么样?他临走时那句“i shell return”,至今仍是军事史上最激励人心的一句宣言。
你提到有老兵对麦克阿瑟不屑,这我不怀疑,任何人都有人对其赞赏有人对其不满的。即使尼米兹,你能保证在整个太平洋舰队里没有一个人不满尼米兹吗?这里,你犯了典型的手拿孤例,横扫天下的毛病。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传记,评论铺天盖地两者声望的差别,或许可用你的言论解释,但在军事才能上则有诸多事实摆在那,不是你一句“其实……”就能改变的。
最后指出一点,麦克阿瑟是太平洋西南战区总司令,不是陆军司令。从你一句“麦克阿瑟领导陆军”里,就可看出你对他的偏见有多深了。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偏见带入讨论,那就没得谈了。好比马迷和罗迷,碰面了那只有谁都不服谁,嘴仗不休了。 菲律宾战役时,麦克阿瑟确实是西南战区太平洋总司令.但更多时候,更大意义上,麦克阿瑟是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的代表,也是最高代言人,我不知道说他领导太平洋地区的陆军,偏见在哪里:handshake
另外,你说我缺乏理性的狂贬麦克阿瑟,拿出一句我"缺乏理性","脱离事实"般的狂贬字句吧.
我所给出的结论,基本都有必要的事实依据,而且我尽量没有带个人情绪去评论,事实上,尼米兹我也谈不上崇拜,但必要的一些事实还是要澄清的,两人对太平洋战场的贡献是我的论点.
不多说了,给出一个我为了"推崇尼米兹而狂贬麦克阿瑟"的证据,否则就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也正好见证见证谁在非理性的谈论:handshake 至于美国当时在菲律宾保卫战时,装备是否强于日本.
可以看下第一和第二次进攻巴丹,以及在科雷希多的时候,美军就损失了坦克装甲车122辆,炮1362门,而日军,在菲律宾使用的炮只有241门.
哪个装备强? 这场战役,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官方档案,都贬低了麦克阿瑟的指挥才能,美国更是视其为"耻辱",称这场战役为"惨烈".——出处?美方的,日方的官方档案?
不得军心,指挥才能的差距,这就是两个统帅带来的不同作用。——所谓麦克阿瑟不得军心的出处?不要说有人对其不屑就是不得军心,这个问题我前面指出过了。我qs还很不得三国迷的心呢。
硫磺岛之战和跳岛战术,有人认为版权是麦克阿瑟的,事实上全是尼米兹的功劳。——这个版权的事实也应该给出出处吧,跳岛战术目前可公认是麦克阿瑟的杰作。 我已经重复说过很多次,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保守战时的表现,美国和日本的官方战史都有点评.美国人那段悲惨的评论也就不提了,而且麦克阿瑟在这场战役里的表现确实有些自私,后来活下来的老兵恨他,也是这个原因,大意是指他一个人丢下兄弟不管,自个吃喝玩乐去了,这里面有些政治因素,比如总统的命令等,但军人想法很简单,他们不会管那么多,所以麦克阿瑟在之后军人里的名声并不好.至于日本的战史,认为其的表现还不如中国国军,国军在淞沪,好歹也杀伤了4万多日本人.
而尼米兹,因为一些战术,以及一些关键性战场上的胜利(前面列举过),所以军人很崇拜他.
所以都是有原因的,再次申明下,我没有带什么情绪和偏见去评论,我给出了依据:handshake 我只看到你的帖子,你的评价,但并没有看到依据啊?呵呵
麦克阿瑟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著名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于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军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将军,他可谓是启发麦克阿瑟成为军人的人。麦克阿瑟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给予的一生的职业道路。”1912年9月5日,老麦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为了纪念父亲,麦克阿瑟还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为阿瑟,并且把父亲的照片带在身上,半个世纪没离身。
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在校期间既刻苦攻读,又注重体育锻炼。4年之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赴菲律宾任美军第3工兵营少尉。
1905年,麦克阿瑟追随其父从事情报工作。1906年,成为美国陆军工兵学校学员,兼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1908年,调任工兵营连长,因训练有方而晋升为营部副官,稍后成为骑兵学校教官01911年晋升为上尉,次年调入陆军参谋部任职。1915年晋升为少校。1916年,调任陆军部长贝克的副官,负责与新闻界的联络事务。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加世界大战。他声称该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故该师亦称“彩虹师”。1918年,因作战勇敢和指挥有方,数次获得勋章并升任第84旅准将旅长。同年11月,在大战结束之后担任彩虹师代师长。战争时期,他与远征军总司令部人员结有怨恨。
1919年6月,39岁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他时刻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学校体育馆的上方,放着一块匾,上面镌刻着他的一句话:今天,在友好场地上撒播下的种子,明天,在战场上奖收获胜利的果实!
1922年2月,与路易丝·布鲁克斯结婚,但因妻子威胁到麦克阿瑟钟爱的军事事业,所以,他毅然离婚。年底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司令。
1925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同年,麦克阿瑟在米切尔准将(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案件中奉命担任审判官,以至后来不得不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解。
麦克阿瑟于1927年秋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陆军参谋长为此
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30年8月,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长来电,得知胡佛总统决定让他出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之际,和平主义思潮高涨,军费开支必将缩减,惟恐出力不讨好,遂有推辞之意。其母则力劝他接受该职,声称“如果你表现出怯懦,你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为此感到羞耻。”
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接受上将临时军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任内用机械化装备代替马匹,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速度,制定战争总动员计划;为诸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以减少浪费,建立航空队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队的协调效率;反对国会因经济原因而欲裁减陆军机构的企图;反对削减军官队伍,声称“一支陆军可以缺乏口粮,可以衣住简陋,甚至可以装备破旧,但如缺少训练有素及指挥有方的军官,则在战时注定会被歼灭。胜利与失败的不同,全在于有无干练而有效率的军官队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减陆军员额的议案,并为陆军的战备辩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于1932年不惜亲自披挂出马镇压华盛顿的美国退伍军人“退伍金进军”。1933年罗斯福出任总统之后,麦克阿瑟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
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政府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
1936年8月,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
1937年4月,与琼妮·费尔克洛思在美国结婚。
1937年底,麦克阿瑟从美国陆军退役,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
1941年6月,美国军方采纳“彩虹5号”计划,决定一候与轴心国作战就把重点放在欧洲。7月,华盛顿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晋升为中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下辖温赖特指挥的第1军和帕克指挥的第2军。12月8日, 日军继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菲律宾发动进攻。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
军的进攻,麦克阿瑟几乎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与菲律宾人民共存亡。但是,罗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国家的名义,再次命令麦克阿瑟及其家属撤离菲律宾。2月22日和23日,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让其撤离,并允诺让麦克阿瑟到澳大利亚指挥盟军反攻,3月11日晚,麦克阿尔无奈撤离。于是所有部队则从马尼拉撤往巴丹半岛固守,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1942年1月,日军进占马尼拉。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但未能成功。当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嘲笑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麦克阿瑟要求陆军部派遣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打击“敌人宣传的气焰”,稳定守军士气。然而,这种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3月,得到增援的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4月9日,巴丹美军及菲律宾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 5月6日,巴丹陷落后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抵达澳大利亚之后,麦克阿瑟率参谋长萨瑟兰先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后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稳住莫尔斯比,与日军在欧文·斯坦尼山那边决战。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司令为布莱梅爵士,空军司令先为布雷特,后为肯尼(所辖空中力量后来改编为美国陆军第5航空队),海军司令为利里。后来隶属麦克阿瑟指挥的还有美国海军第3舰队。美国陆军部队先后有克鲁格的第6集团军1艾克尔伯格的第8集团军和巴克纳的第10集团军(后由史迪威指挥)。鉴于另没有以海军的尼米兹为司令的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认为:“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经过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和1943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盟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陈兵新几内亚,企图通过直接攻击而夺占米恩湾,通过侧翼运动而攻克莫尔斯比港。麦克阿瑟对此作有正确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的1943年最后进攻计划,设想从瓜达卡纳尔和巴布亚同时发动进攻,保卫新几内亚东北部和所罗门群岛,集中力量收复拉包尔。盟军采用麦克阿瑟的越岛战术,基本实现上述作战计划。麦克阿瑟称越岛战术“这种战争方式的实际应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伤亡进行正面的攻击,就是避开日军据点;切断补给线,使它们无所作为;就是孤立他们的军队,使他们在战场上饿死。。。。。。这就是我调动部队与拟定作战计划的指导思想。”
1943年,共和党政客有意让麦克阿瑟成为1944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预选表明麦克阿瑟得票并不多。因而,麦克阿瑟只好声明无意参加总统竞选。
1944年春夏,盟军已经攻克阿留申群岛,吉尔贝特群岛,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此期间,麦克阿瑟与尼米兹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张先发起以新几内亚一哈尔马赫拉一棉兰老为轴心的战役,进而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先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孤立吕宋,再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进而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二者分别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金的支持。最后,罗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宾群岛战役是以麦克阿瑟所部盟军1944年9月的摩罗泰岛和帕劳群岛登陆作战为先导的。10月,盟军以登陆莱特岛开始从棉兰老岛到吕宋岛的跃进,并始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在雨中发表了最震撼人心的演讲:“菲律宾人民,我,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他语气深沉,眼角挂这泪光,他号召大家为了神圣的死者,为了子孙后代,继续战斗,夺取正义的胜利!
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1月,盟军于10日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夹击日军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军才经激战而攻克马尼拉,占领巴丹半岛,收复科雷吉多尔。3月2日,麦克阿瑟.乘坐鱼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尔。山下奉文顽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盟国在“密苏里号” 军舰举行受降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签署投降书。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亦先后签字受降。麦克阿瑟在签字受降时,特意安排太平洋战争初期即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赖特和英国将军珀西瓦尔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然后动用5支笔签署英日两种文本的投降书。第 1支笔写完“道格”即送给温赖特;第2支笔续写“拉斯”之后送给珀西瓦尔;第3支笔签完“麦克阿瑟”而后送交美国政府档案馆;第4支笔开始签署其职务和军衔,尔后送给西点军校;第5支笔是从军服口袋内掏出的粉红色小笔,签完其职务和军衔,尔后送给麦克阿瑟夫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操纵联合国进行干涉。麦克阿瑟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侵朝战争。在美国第24步兵师被歼之后,麦克阿瑟组织指挥仁川登陆获得成功,进而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1951年4月,麦克阿瑟因战争失利和所谓“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职务。
麦克阿瑟曾广泛涉猎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麦克阿瑟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绘声绘色,扼要而中肯,从不停顿以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则总是要精心撰稿,格外冗长,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语句结构复杂而显得杂乱无章,单调乏味而枯燥无趣,给人以没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麦克阿瑟高傲自大,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誉崇拜,在某些场合伸手索要荣誉或贪人之功据为已有。麦克阿瑟总部发布的消息提及他时直呼其名,但他总是要用“我的陆军”,“我的海军”或“我的空军”之类的词语。麦克阿瑟感情容易冲动,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好打心理战,自以为一贯正确,往往忽略或轻视参谋人员符合实际的批评建议。麦克阿瑟一经定下作战决心,就不愿再听到“行不通”或“也许行得通”的话,因而精悍干练的参谋人员被拒之门外,独有唯唯诺诺或阿谈奉承之辈留在身边。麦克阿瑟绝对不能容忍批评或承认错误,惯于竭力掩饰错误或大言不惭地撒谎。
麦克阿瑟返回美国后曾在国会发表演讲,继续主张扩大侵略战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等政策。美国国会亦曾举行麦克阿瑟听证会。1952年,麦克阿瑟企图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后任兰德打字机公司董事长,著有回忆录《往事的回忆》。
1964年4月3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因病死去 想在网上找《麦克阿瑟传》,没找到,但找到一篇读后感,颇能代表我当年读此书后的感想,一并转来分享。
老兵不死
——读《麦克阿瑟传》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悄然隐去……”,这是一首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歌,而这首歌为我所熟悉却是因为那篇题为《责任-荣誉-国家》的著名演讲,每每想起,脑海中就会出现麦克阿瑟将军叼着玉米棒子烟斗,顶着被汗浸得发白的陆军元帅帽的身影。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曾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才华出众、雄心无比、胆略过人、意志坚定,他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喜欢颂扬,他留给了后世太多的遐想。崇拜麦克阿瑟的人把他奉为上帝,唾弃他的人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既不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也不像巴顿那样个性鲜明、鲁莽率直、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宽宏大度、虚怀若谷、公正无私。曾于麦克阿瑟共事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见解:“他的非常的与众不同,使我无法真正了解他,而且也无人能够。”
比起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的自我标榜,《麦克阿瑟传》相对客观和详尽的讲述了这位传奇将军的一生,他生前既有辉煌而不可一世的时候,也有狼狈逃窜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在马尼拉,在巴丹半岛,在“密苏里号”,在日本,在仁川……翻开书,那些半个世纪以前的峥嵘岁月,那些我们曾在历史课本中为之激动、为之愤怒、为之欣喜的诸多大事件,一一再现于我的眼前。
当一切成为回忆,经典酿就历史,似乎会多几分感伤。那个在墨西哥的丛林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侦查的年轻军官,那个指挥着彩虹师所向披靡的师长,那个喊着我还要回来并最终踏回菲律宾土地的司令,那个竭力抹去心中仇恨、重新塑造日本的最高统帅,那个黯然离开朝鲜战场却在华盛顿享受着万人空巷的归家老兵。仅就麦克阿瑟而言,他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协调地统一在一起,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历来是褒贬不一。但缺陷并不就此遮去伟大的光环,美国人照样把不死的祷词刻在麦克阿瑟的墓碑上。他的延续并不在于他对美国社会有多大贡献,而是他的一生所做所为组成了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麦克阿瑟并不是完人,但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麦克阿瑟是唯一的,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他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梦想,他的缺点也代表了美国普通人的缺点,也许,正是因为此,喜欢他比讨厌他人总是多得多,因为,我们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事实上,他又是一个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悄然隐去。 原帖由 qs 于 2008-12-19 10:12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场战役,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官方档案,都贬低了麦克阿瑟的指挥才能,美国更是视其为"耻辱",称这场战役为"惨烈".——出处?美方的,日方的官方档案?
不得军心,指挥才能的差距,这就是两个统帅带来的不同作用。— ...
视菲律宾保卫战为耻辱,是美国;视当时美军的表现不如中国国军的,是日本.
不得军心前面已阐述很多,不再重复了.海军喜欢尼米兹,讨厌麦克阿瑟这些资料,不难查到,不妨搜索一下.
跳岛战术确实有误会认为是麦克阿瑟,还和尼米兹争论了一下,但它实际的发明者是尼米兹,具体资料也不难找.